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的中国革命研究中,"新革命史"或"新政治史"的取向日益明显。在新思维冲击下,传统中共历史研究需要怎样的视野转向,才能应对冲击就成了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从革命中的"新人"塑造出发,讨论身体在革命中的意义,提出了身体视角下的革命史研究的可能。通过对身体视角下革命史研究的梳理,以及土地改革中身体政治实践的讨论,强调身体政治可为中共历史研究提供启示。将身体引入革命历史研究,既是关照"人之再造"的革命诉求,也是以身体将人置入革命历史研究,并在动态历史实践中体会革命之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对革命场景中身体政治的讨论,目的是推动原本处于相对静态的中共历史研究更多关注动态进程,最终迈向实践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学理层面审视基层政治生态治理的叙事逻辑,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前沿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政治生态治理之所以能深入开展,与其有效的政策叙事分不开。基于"愿景—内容—行动"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策愿景具有宏大与微观的形态、历时与共时的结构、理想与目标的功能;组织生态、廉政生态、用人生态、干事生态四个方面的政策内容,分别以"党建引领"为叙事主题、以"三不腐"为叙事主线、以"好干部标准"为叙事主旨、以"担当作为"为叙事主调;在政策行动方面,采用了"治标为主"到"标本兼治"的行为策略叙事、从"政治规范"到"心灵秩序"的行为逻辑叙事、从"单一主体"到"社会多元"的行为角色叙事。在未来,需要持续推动基层场域的"关系再造",继续强化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断推动基层治理的技术赋能,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治生态的政策叙事。  相似文献   

3.
妇女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和社会建设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各行各业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妇女参与选举的人数增多、参与政治的比例增加、参与政治的质量提高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为继续提高妇女地位所应进行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哈特和奈格里通过对帝国政治本体论的深入考察,将帝国指认为一种腐败性存在,一种尚需对其予以政治替代自在的善。非物质劳动霸权及其创造出的生命政治环境导致了帝国本体的缺乏,为实现对帝国的政治替代提供了可能。为了现实地推翻帝国,作为后现代革命主体的民众必须着力于争取全球公民权、获得社会报酬的权利以及再占有的权利,从而在将自己锻造成后现代的"斗士"的同时,从另一头穿越帝国。尽管这一理论存在着诸多理论缺陷与逻辑硬伤,但作为后现代社会革命的宏大叙事,仍不失为一个不可多得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深入认识"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需要以多重革命观视角树立整体性的改革开放革命论观点:从历史维度看,政治革命为改革开放确立了根本制度前提;从思想维度看,思想革命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基础;从实践维度看,社会革命是改革开放的实质内容和目的;从主体维度看,党的自我革命则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政治保证。基于这四重认识维度,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革命"性质,既要认清改革开放的社会革命性质,还要认清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对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更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无产阶级的"革命"主要指"社会革命"。因此,将革命等同或局限于暴力夺权的政治革命是严重误读,并成为大多数相关错误观念的立论基础。本文就"革命与暴力"、"革命与执政"、"革命与改革"三对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此来澄清当前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一些模糊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观来看,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干的是革命,执政和改革时期所从事的同样是革命。因此,新时期仍然必须保持革命的理想、作风和精神,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而接力奋斗。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寿林 《新视野》2002,19(5):38-40
一在社会政治发展史上有两种革命,一种是解决基本制度问题的革命;一种是解决具体体制问题的革命。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属于后者。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层次不同的两个概念。政治体制改革对自身来说,是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其目的是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简…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李先念妇权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李先念的妇权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妇女不仅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建设新中国也有重要的意义;要保护妇女在社会劳动中的合法身体权益;从事妇运工作的干部要做好妇女工作,发挥妇女的积极性;要坚决维护妇女的婚姻自由,认真贯彻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相似文献   

9.
革命史、中共党史的历史书写与研究有其自身的政治要求和价值追求,但是,既为史,也就必需符合历史书写的基本规范,需要史实的论证,需要历史理论与叙事的接纳。"三湾改编"进入历史,余洒度、毛泽东写的报告,谭政讲的故事、罗荣桓的纪念文章以及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既将其证成史实,也呈现出事件的丰富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新型革命军队的历史叙事使"三湾改编"的历史叙述最终生成。"三湾改编"是史实与理论结合的结果,是合史(实)合理(论)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解放,是毛泽东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本文以毛泽东"人的解放"为研究视角,从哲学角度思考如何实现人的政治、思想以及全面解放。人的政治解放,是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中实现的;人的思想解放,是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人的全面解放,是在文化建设与文化批判的良性互动中成为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各根据地发起了"婚姻自由"原则指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许多封建包办婚姻随之瓦解,一些妇女开始摆脱旧式婚姻的束缚。然而,片面的"绝对自由"口号所释放的"婚姻自由"诉求,与传统的"三从四德"伦理相交织,引发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面对上述偏差,中共选择调整其社会动员策略,改"绝对自由"为有条件的自由,并积极采用加强妇女思想教育和组织建设等举措,引导"婚姻自由"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直游离于政权统治之外的农村妇女被纳入到现代国家的控制之下,在妇女解放的话语下完成了从"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型。原本属于私领域的妇女身体经过社会改造后被纳入公领域,成为国家的身体,这是国家塑造农村妇女的重要动员策略,也是农村妇女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天然尺度。分析比较近年来的相关妇女研究成果和第一、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 ,本课题组认为 :近十年来 ,我国妇女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双向的多层次的相关性发展态势 ,蕴含着三个层次的相关性。第一个层次表现为妇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在妇女教育、生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与我国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共同进步的趋势 ,在这几方面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 ,属于妇女发展中提高层次上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包括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 ,但局部逆向发展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三个层次,即社会融合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一是社会融合的宏大叙事,这部分起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共产思想,后被帕森斯、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演化为社会整合理论;二是社会融合的族群模式,这是社会融合概念较早使用的研究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外来群体与流入地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克雷夫科尔的熔炉论、帕克的族群关系循环论和戈登的同化过程理论以及多元化模式;三是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从微观个体的心理层面研究社会融入和社会接纳,包括社会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  相似文献   

15.
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在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妇女干部,她们动员和领导广大农村妇女争取妇女解放,积极投身红色政权,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矗立起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在革命年代里,特殊时期的工作目标与利益决定了这些妇女本身具有显著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通过对不平衡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科学提出了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毛泽东那里,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如何建立一种对中国社会历史"全部内容"巨细无遗、兼收并蓄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叙事,而是在于如何从封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世界基本矛盾和各民族社会内部特殊矛盾相互制约的理论高度,深层挖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资源。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成功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之初,中国的政局异常复杂,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并发展,新兴的中间势力迅速崛起,力图在政治上获得一席之地;以美苏为代表的国际政治力量深度干预中国内政,由此形成复杂微妙的"三国五方"政治格局。在"三国五方"政治格局中,有着鲜明的层次:美苏居于主导地位、国民党政府居中、中国共产党居于被支配的底层。而中间势力的一时勃兴,则是这一政治格局的产物。"三国五方"政治格局,是战后中国政局发展变化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正>习仲勋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被毛泽东称赞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领导陕甘边区革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群众的实际权益相结合,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建设,探索出了具有显著特色的群众工作方法与路径,保障了边区群众各项权益,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  相似文献   

19.
关于1947-1949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鲜有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借助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透视这一特定时段的土地改革问题的新特质:它是以"访贫问苦"和"诉苦"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吸引人口众多的农民参与解放战争的有效"政治动员"形式、以农会作为赋予农民"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以适合农民特点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作为将广大远离政治的农民塑造为"政治人"的教育形式的政治过程.这使对该历史问题的研究导入了一个与传统研究有明显区别的认识层次,即走出了就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主体自身研究的范围,使土地改革这个已经被中国革命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科学、成功地引导农民加盟革命的决策,在政治社会学的意义上被人们更理性地认识,从而更真实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功获得农民认同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妇女解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为帮助妇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认真梳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所作的农村调查的基本史料,结合当时苏维埃政府有关妇女解放的各项政策、法令,可知苏区时期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化程度大为提高,婚姻得到解放。苏区时期,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解放,极大鼓舞了斗志,在苏维埃革命与建设中显示出其巨大的能量,真正展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