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当我走进朱东华婆婆家时,房间干净整洁,无臭味。老人穿得干干净净地坐在轮椅上。朱东华正在给婆婆洗衣服,我们就聊起来。朱东华1984年嫁到陈家,和婆婆是隔壁邻居,公公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朱东华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买药,端水端药。公婆非常满意。2009年12月,和她生活了25年的婆婆因做胆结石手术后,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后,由于三分之二大脑坏死,造成婆婆丧失语言功能,不能说话。为方便照顾好婆婆,朱东华和丈夫商量,搬到婆婆家住。商店  相似文献   

2.
农四师良繁场一连女职工孙彩霞多年赡养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在良繁场被传为佳话。 八年前孙彩霞结婚来到这个家,迎接她的是年迈体弱的公公和患有严重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她一进这个家门就挑起了家庭主妇的重担。从此,一年四季无论多忙,孙彩霞都定期给老人们拆洗床单和被褥,经常给婆婆洗澡、梳头。有一年冬天,精神失常的婆婆突然不见了,急得她到处寻找,最后在公路边找到了已冻僵的婆婆,孙彩霞把婆婆背回家后,用雪不停地揉搓婆婆的双手和双脚,又烧了碗姜汤一勺一勺地喂到婆婆嘴里。在孙彩霞的精心  相似文献   

3.
《江淮》2007,(7)
铜陵县老洲乡成德村村民谷玉姐,十五年如一日,侍奉婆婆和两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以无私的奉献感召着身边年轻的媳妇们,邻里有口皆碑,先后当选"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安徽省第三届"江淮好儿女"。今年38岁的谷玉姐,15年前嫁到婆家,看到公公早逝,婆婆含辛茹苦地照顾两个儿子,她对婆婆的怜悯、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在她的心里便萌生了让婆婆再婚的念头。然而,当她把自己的想法诉说给家人时,却遭到了一致的指责。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顺势化人     
有一年,燕国入侵齐国,田单挺身而出,率领齐国人在即墨城大破燕军,一举收复失地。击退燕军后,齐国人都怀疑田单会自立为王,结果最后,还是由襄王即位,田单出任丞相。有一天,田单乘船渡越富水,刚好有一个老人也在过河。由于天气寒冷,老人过河后,竟然冻得不能走路,倒在岸边瑟瑟发抖。田单吩咐随从们送衣物给老人穿。当时,并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便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披上。齐襄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担忧。有一天,他自言自语:"以田  相似文献   

5.
正郝凤霞今年44岁,夫妻俩都是七师一二八团十五连的回族职工。1994年,郝凤霞和丈夫罗新林结婚成家后,婆婆就和她们生活在一起。自古以来,人人都说媳妇不好当,婆媳难相处。但郝凤霞却说,做一个好媳妇并不难,只要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妈用心去照顾,就没有难相处的婆媳关系。2010年,婆婆不慎把盆骨摔成粉碎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郝凤霞就给婆婆做饭、梳头、洗衣、洗澡、倒便盆等等。那段时间,婆婆精神萎靡,  相似文献   

6.
<正>农六师芳草湖六场七连李开桂家,红色的大门敞开着,院落收拾整洁,晾绳上晒着衣服和棉垫,3岁的孙子赵文博在院子里骑着儿童车玩耍,婆婆梁怀英坐在轮椅里正晒着太阳。李开桂刚给婆婆喂完饭,自己和孙子吃过早饭,开始在屋里屋外忙碌起来。如今,55岁的李开桂,双鬓已染霜花,皱纹爬上额头,生活的操劳使她显得比同龄人苍老,嫁入赵家32年,李开桂和赵和启共同  相似文献   

7.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二连,有一位"星级"婆婆,她就是75岁的退休职工丛振香老人。人们常说婆媳难处,别人当一个媳妇的婆婆都怨声连连,而丛大妈却与4个儿媳相处融洽、情同母女,这还真是难得。问起原因,老人却只用了三句话就解开了这一谜团:"手心手背都是肉,媳妇  相似文献   

8.
吕金辉 《新长征》2008,(5):63-63
面对瘫痪在床的公婆,她毫无怨言精心照料。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不肯吃饭,她就嘴对嘴地喂,硬是三次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为给老人改善生活,赵红伟把洗头时掉落的长发一根根攒起来卖钱……  相似文献   

9.
正三代同堂居一屋,真是人多、家也不富裕。可在农二师二十四团一连职工眼中看来,这一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孝敬老人、夫妻和睦的好媳妇杨兴琴。杨兴琴是1998年和田永碧结婚的,当时她家人反对,因这个家庭两位年满70多岁的老人,无工作、无收入,只有丈夫田永碧承包土地,且亏损挂账2万余元。而她毅然走进了这个大家庭,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老人牙不好,她做饭每次都给老人炒个较软的菜来吃,每天给婆婆端饭、到水、梳洗,给公公端茶、洗衣。每天早起做饭,收拾室内,到丈夫承包的地里一块劳动搞好生产。杨兴琴的公婆也很勤俭节约,爱护儿媳,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是良心的一种自我表白。曲沃供电支公司城市班32岁的共产党员和波,就是用这样的善心,对一个原本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关爱一直坚持了5年。如今,他已经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尽管他的工资收入还不算很高,他却按月给老人送去50元零花钱。冬天快要来了,他送去棉衣、棉鞋、棉帽;春、夏、秋季到来之前,他又送去一件件换季的衣服;老人生病了,他给老人请医煎药,同老人拉家常,听老人讲故事,给老人说宽心话。他日复一日不图回报地做着这件事,并决心把对老人的关爱一直默默地延续下去。我有责任让他生活得更好2002年3月的一…  相似文献   

11.
正八师一四一团十四连郝进军、徐英华家庭,家有84岁的老母亲和18岁的儿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作为子女,郝进军夫妻二人深知,人老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时常有儿女绕膝。因此,徐英华同丈夫商量,将婆婆带在自己的身边。春季农忙时节,把老人接到连队居住,冬天接老人在团部的楼房居住,自己能时刻关心、照顾老人。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年纪,话多唠叨是正常的。每当这时,  相似文献   

12.
<正>6月27日清晨,尹平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煮好牛奶,蒸好馍馍,端到公公婆婆房内,将公公婆婆搀扶到桌前吃饭,然后服侍两位老人吃药。收拾利索,走出房间时,尹平已浑身湿透了。尹平照顾的这两位老人,  相似文献   

13.
在农四师七十四团,只要提起社区蒙古族保洁员韦哈,人们无不称赞她是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她十四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半身不遂的公公和身患重病的婆婆,谱写了一曲民汉婆媳互爱相携的赞歌.5月2日,笔者来到韦哈家,看到整洁的农家小院里,韦哈正用汤勺耐心地给常年患病的公公高中能喂稀饭,看到有汤汁从公公嘴角溢出,就赶紧细心地用纸巾给老人擦干净.婆婆听到有人来使从屋里蹒跚着走出来."妈,别着凉了."说着,韦哈快速进屋拿了一件外套披在婆婆身上.这一幕让在场的人感动.  相似文献   

14.
正夏燕姣的家庭是由两个民族组成的,丈夫库德来提是农五师八十六团五连一名维吾尔族职工。婚后,夏燕姣不仅和丈夫相敬如宾,指导丈夫科学种田,建立起自己幸福的家庭,而且一有空就到婆婆家抢着干些家务活,与老人唠唠家常;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为婆婆添置几件漂亮的新衣服;婆婆遇有头疼脑热的,她更是忙前忙后地细心照顾,做上可口的饭菜,买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今年82岁的周志兰老人是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五分场六连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生不曾生养,只收养了一男一女,至今已瘫痪10余年。但她在养子孙吉坤、媳妇李彦兰的精心照料下,晚年生活得十分幸福。 1990年初,周志兰老人下半身瘫痪,12年来生活不能自理。有幸的是儿媳李彦兰视婆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十余年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大娘从吉林省长春回甘肃省平凉, 坐上了刘君安值乘的车。不经意间,催生了一段佳话。见老人一人带了好几件行李,行动不便, 西安客运段广州车队第二包乘组列车员刘君安三步并作两步,接过行李帮忙安置好。一路上, 他跑前跑后给老人送水买饭,乘客都以为他和老人是亲戚。想到老人一个人可能闷得慌,忙完工作他就凑到老人跟前聊天。当得知老人担心在西安转车不便时, 他安慰老人说:"这事包在我身上,您一百个放心好了。"到西安后, 他用自已的钱为老人买好了车票,发现发车时  相似文献   

17.
正我和老公都是三十团的基层工作者,在基层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但我和老公从不畏惧,因为我们有"后台"。自结婚以来我们都和婆婆同住,婆婆是个勤快人,洗衣做饭收拾房子样样行,孩子也是婆婆带得多,我和老公自然可以甩开膀子干工作。2014年11月,远在陕西的小叔子家添了个小侄女,全家人都沉浸在幸福里,婆婆也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请走了。我和老公便一边忙着工作一边自己接送孩子,平时还好,到了周  相似文献   

18.
正上了年纪,很多老人变得不爱照镜子,怕看到自己衰老的模样。其实,对老人来说,没事更应该多照镜子,不仅能够增强自信,还能及时察觉五官和全身的一些疾病的蛛丝马迹。照心态。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老人常照镜子能够使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告别负面情绪。老人可每天笔直站在镜子前,修饰下外表,对自己微笑,让积极向上的感觉传递到全身,这种良好的心态十分有助于老年健康。照面部。一般情况下,健康人  相似文献   

19.
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邻居们常议论,说我们家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家风。 1963年,我和丈夫结婚时,公公已经过世,我们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丈夫每次出差回来,进屋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人,请安问好,然后才回我们的房间。他经常嘱咐我:“不管老人说什么,都不要争辩,按老人说的做就是了。”  相似文献   

20.
<正>王丽萍是农二师二十九团一名普通的女工,一个单身女人带着两个正在上高中的孩子艰难度日。2006年3月,王丽萍在库尔勒的一所养老院里做护工,在照顾养老院里12位老人期间,与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家里的果园急需人打理,当王丽萍要离开养老院时,老人们都依依不舍,流着眼泪挽留王丽萍。看着这些在垂暮之年急需要照顾的老人,王丽萍想,自己接受了30多年党的教育,如果自己能为老人们开办一所养老院,不就是给自己人生一张最好的答卷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