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广泛普及,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格局乃至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媒体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新变化、提出很多新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如何客观深入认识新媒体的利弊,从而扬长避短,把新媒体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推动新媒体朝着健康、有序、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据对中国210起重大舆论事件的研究,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全媒体”发展成为传统报业的必然选择。以互联网尤其是以手机为媒介的新媒体不断冲击着传统报业市场,中国媒体环境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场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格局中,传统报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网络媒体和新技术的市场要求而走向“全媒体”的发展道路,追求与网络、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工作,党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党史文化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取前进力量的源泉,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新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的发展使全时空学习变成现实,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全社会中的广泛普及,移动学习的影响力凸显,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党史教育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党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党报研究》2008,(4):26-26
5月30日至31日,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广东东莞市举办,会议的主要议题:占据了中国报业半壁江山的地市报,数量巨大,处境却日益尴尬,面对新媒体的虎视眈眈,  相似文献   

6.
沃建平 《唯实》2009,(8):163-165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对传统报纸产业的冲击很大,新媒体既给传统报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又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开放式的互联网竞争新环境,地方传统媒体的代表一县市报,应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资源整合,努力打造文化传播新载体,积极探索纸质报、手机报、电子报和县报新闻网“三报一网”的发展模式,树立地方主流媒体品牌形象,加快实施报网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0年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作为我国纸质媒体的一支庞大队伍——地市级党报来说,也同样有她可圈可点之处。2009年,是我国报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地市党报不仅面对上级媒体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他们在挑战中觉醒,在挑战中奋进,在事业发展上呈现出10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如异域思想文化形态对中国本土文化阵地的冲击与占领、新媒体对传统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的改变等。面对这一挑战,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在理论素养、工作理念以及应对新媒体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要提升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通过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与综合能力,密切关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全面提升利用新媒体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等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的能力与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9.
舒展 《山西青年》2023,(5):178-180
在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领域为适应新媒体网络环境,开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改革创新。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扩招的同时也在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随着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的广泛普及,其“双刃剑”效应也日益凸显。新媒体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陷入了某种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挖掘其影响因素,就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所谓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历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都是以中国发展问题的转换为背景,其包括发展基础的重新确立、发展路径的重新选择和发展模式的转变等,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其本质指向的应该是推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融合发展,即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官方与民间共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推动中国社会良性发展。所谓话语权,不仅是说话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话语的影响力。面对新媒体的勃兴,作为我国官方媒体的传统媒体正面临陷入"数字鸿沟"的危险。数字鸿沟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是指新传播技术对不同群体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冲突的重要平台。宣传思想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推动新媒体朝着健康、有序、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高度重视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师生媒体素养,以加强校园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信息载体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是新时期高校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是一个蕴含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生活场域等多种形态的空间。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教师角色和能力、教学过程和运行形态等方面创新发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彦军 《先锋队》2010,(10):36-37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而且发展非常迅速。在此情况下,如何让纪检监察工作适应新媒体,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推动纪检监察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命题。  相似文献   

16.
王利 《理论研究》2012,(5):54-55
新媒体依托超强的信息渗透性、参与带动性和独特的传播效果创造出全新的媒体空间日益被公众所接受,并伴随媒介技术的进步从边缘走向主流,进而带动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构建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客体的交互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以及媒介环境的开放性,不仅推动着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也推动着民主政治生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发展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及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意识形态主体的自主性、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影响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格局、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应进一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格局,强化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多渠道提升公众新媒介素养,注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新媒体安全,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爽 《世纪桥》2023,(2):15-17
现代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促使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系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教学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困境。基于此,在阐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面临的困境,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措施,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的语境特征,主要包括其空间开放过程的数字化特征,信息共享的开放性特征,信息虚拟化过程所具的真实文化属性及独特互动过程的自由平等特征。在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恩政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的基础上,探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这些途径体现在推进组织机制的立体完善化、运用新媒体优势发展思政教育、抓住挑战提升业务实践水平及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探索》2020,(4)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一个立体化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它包括政府门户网站、政务社交媒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数字政府平台。政务新媒体矩阵不仅承担了部分媒体功能,而且在数字空间内丰富了政务媒体的概念,创新了新媒体语境下政府与媒体的新型契约关系。基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我国政务新媒体的整体规划和要素建设,描绘了我国政务新媒体的运动状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发现我国政府对政务新媒体的认知是在发展中不断清晰的,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沿着"信息传播—舆情管理—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的轨迹不断深化。当政务新媒体矩阵向高端进化的时候,它不会简单抛弃原有的功能定位,而是按照"向后兼容"的原则整合更新。整合后的我国政务新媒体既是政治传播、意识形态的新阵地,也是信息发布和数字政府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