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企业若是想在如此严峻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要降低风险,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对企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基本思路,是从企业主体性出发,以法人产权为依托,使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建立在财产权和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其中,一是企业产权明晰化,二是一定范围内的企业非国有化.  相似文献   

3.
股份合作企业导源于我国劳动农民的创造,它吸收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有其特有的价值、适用范围和生命力.然而,该种企业的治理机制尤其是股东会表决机制却极不规范、极为不一,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职工会与股东会是否合一设置;二是股东会表决机制是“一人一票”,还是“一股一票”.因此,对股东会表决机制探索空间巨大.本文认为应该保留股东会,不设职工会,即股东会吸收职工会;关于表决机制,可以在一人一票基础上适当加权,并对加权的幅度做出合理的规制.  相似文献   

4.
WTO的政策透明度原则及其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策透明度原则是WTO规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是实现WTO总体目标,保证国际贸易可预见性的关键.“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是乌拉圭回合为提高各成员国贸易政策透明度常设的最重要的制约机制.随着我国入世临近,WTO及各成员国更加关注并首先考虑我国法律体系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增强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改善政策信息传递的技术手段.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透明度机制,以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超脱狭隘的"股东至上主义",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个人本位"的修正和补充,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对社会利益的增进和维护,"社会本位"应当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对于法律并没有强制性要求的行为和义务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无法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现,但仍然可以通过道德色彩浓厚的"软法"来对其进行规制.在坚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下,应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自律机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他律机制.  相似文献   

6.
秦维 《法制与社会》2012,(29):206-207
萧山供电局结合供电企业实际,主动联合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协同开展供电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通过建立“组织责任”机制,健全“动态预防”机制,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起了三位一体式“企检共建”廉政预警机制.旨在有效提升供电企业查办案件能力,提高廉政教育效果,优化生产经营环境,促进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从而弥补了新形势下供电企业惩防体系传统预警机制的不足,极大地提高萧山供电局反腐倡廉建设的功效和后劲.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企业“走出去”将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企业会在不同层面上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结合当前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的产权转移是政府以企业产权为对象进行"产权转移交易"、以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过程.民间主体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交易机制,不仅获得了企业产权,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扩张.在政府启动了最初的产权转移进程以后,企业获得迅速扩张的机会,企业的扩张又为更大规模的产权交易提供了可能.中国企业在20多年间发生了深刻转变,这样的制度变迁基本上是在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企业领导人、政府和企业职工的利益博弈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企业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是维系知识联盟存续、推动知识联盟发展的根本力量.从知识联盟的契约基础的角度来看,知识联盟包括四个动力机制维度,即经济契约维度、知识契约维度、能力契约维度、信用契约维度.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是这四个维度效用与成本的权衡.根据企业参与知识联盟的意愿强弱程度,通过对四种联盟情境进行相关的博弈分析和比较,据此构建不同联盟情境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一.从根本上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三个机制”,即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和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三个机制”既是企业行为,更是应尽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指导和帮助企业尽快形成“三个机制”.  相似文献   

11.
周志扬 《中国公证》2005,(12):19-22
一个企业要实现长期的、自主的、正常的运行,一定有某种运行机制在起作用,比如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没有激励机制,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活动便没有动力,企业的运行就会停止;没有约束机制,企业的行为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破坏商业信用,进而危及市场秩序,企业的运行也会被迫停止.  相似文献   

12.
王军  解琳 《河北法学》2007,25(3):11-20
企业合并是当今各国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迅速扩张、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然而,经济力量的集中和由此导致的市场结构的改变,容易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力量,从而起到排除或限制竞争的作用.为了防止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维护市场上的竞争秩序,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并购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设计和实施反垄断法的通行做法.目前,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企业并购控制机制.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欧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企业合并控制机制,并于2004年进行了改革.到目前为止,欧盟竞争总司作出的并购审查决定已达两千多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拟对欧盟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的建立、理论、程序及实体规则进行研究,并就中国企业合并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刘中梅 《行政与法》2009,(7):121-123
<京都议定书>是各成员国为应对全球变暖达成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环境协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谈判的第三阶段将面临减排的压力,温室气体减排主要取决于相关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的环境责任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在理论上刚刚兴起.培育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完善企业环境责任理论,探索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相应机制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的今天,品牌战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武器.因此,企业需要着重进行品牌创新活动,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知名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自身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大致勾勒出创新驱动下的企业品牌战略框架.最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阐述了创新驱动下的具体的企业品牌策略.  相似文献   

15.
霍娜 《法制与社会》2012,(9):274-275
三方机制是我国劳动立法中的基本制度,“三方”指的是政府、企业代表和代表劳动者的工会,三方在劳动合同法的范围内具有独立的地位,平等参与协商关于劳动关系的重要事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较为完善的三方机制.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审视三方机制,三方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是与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基本契合的.当然,这个机制本身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集体合同制度中政府的缺位、公众参与不足和协商载体缺失.三方机制的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政府在三方协商中的责任,更为充分地保障公众参与权利和建构协商载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企业合规不断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能够为企业提供合规服务的律师业务日 益引起重视.2021年9月3日,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在第三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上正式宣告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在峰会上明确指出,第三方机制专业人员名录库成员应该包括律师.据此,律师在企业合规管理中具有的独特地位愈...  相似文献   

17.
企业等组织无偿债能力时,民法对于工资债权的保护具有相当局限性.德法两国引入社会保障机制旨在担保企业偿债不能时劳动者工资债权之实现.这不仅基于劳动者生存权保障之需要,也有利于帮助偿债不能企业重生,避免失业风险扩大.深圳和上海两地已有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来保护工资债权之尝试.我国应总结地方已有之经验和教训,借鉴德法两国立法经验,建立工资债权社会保障机制.同时修改破产法,对工资优先权予以适当限制,强化促进企业重生之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18.
浅议如何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我国企业机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企业在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发展到今天,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寻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运营机制的过程中引入公证程序,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需要上讲都不失为上策.  相似文献   

20.
朱超 《金陵法律评论》2004,(4):35-40,62
群体性劳动争议有一定的成因、特点与规律.反映为市场化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市场化的三方体制建设和企业层面的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来及时疏导、化解和调节.应分析群体性劳动争议生成的内外部因素,把握其特征.在企业微观经济层面,应强化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与约束效应,构建群体性争议消解的制度、机制建设框架.在宏观层面,应积极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强化三方协商的体制性建设与创新,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