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延安,是一个具有特殊时空含义的历史名词。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指从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的这个历史时段。从空间上来讲,它是指延安以及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延安,承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延安时期,黄土地上,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  相似文献   

2.
放歌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您,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延安曾让几代人心驰神往,一看到延安的宝塔,来自铁道游击队故乡的我们,心中激动不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哥在宁夏读大学时到过延安,听他讲延安的故事,我心中羡慕不已。三十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机缘,直到一天跟随青岛啤酒薛城公司红色之旅到延安,终于圆了一个宿愿,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时,我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听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革命志士、青年才俊为了新中国,纷纷奔赴延安,在这一方黄土地上挥洒她们的青春年华,我一直疑惑着,延安这片黄土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当时自己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画:延安处处红霞万丈,特别是滚滚延河水边巍巍宝塔山上的宝塔,一定是金光闪闪的,充满了神秘,在那儿的人们都是喜气洋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去延安看看,去追寻我儿时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4.
延河雅集唱新歌──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张培林延安时期,在延河之滨,活跃着一个以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政军中的老年人为主干的独特诗社——怀安诗社。其成员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活泼明快的诗风,盛赞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热情沤歌延安和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来到延安,终于看到了当年亿万青年向往的宝塔山,自然要去一系列革命故居。从一个窑洞出来,又走进另一个窑洞,我弄清了自从1936年12月18日红军占领延安,到1947年3月18日撤离这11年3个月中,那一代伟人们所走过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上海支部生活》2011,(7):46-48
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前往延安他家做客。彼此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何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相似文献   

7.
郭群 《人民公安》2009,(11):52-54
这是一个穿警服的普通的延安女人.一脉相承地关注和赞许另一个同样是普通的延安女人。是诗的关怀让她们心心相印,并且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义.成为凸现于生活晦暗底版一道朴素而执著的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8.
丁聪 《今日浙江》2011,(23):61-61
金秋十月,我带着求是杂志社的一些年轻编辑记者赴延安“走、转、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第三次来延安。,伫立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新细看震惊陕甘宁边区、影响波及全国的“黄克功事件”,再次陷入沉思。黄克功同志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1()月,时年26岁的黄克功在担任延安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时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  相似文献   

9.
延安,我心中一首激越的诗──访莫文骅将军陈欣德莫文骅同志接受本文作者采访在一个风清日和的上午,我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延安精神研究组”的同志一起,在北京城西的一个幽静庭院里,访问了曾在延安战斗、生活十年之久的沙场老将一一原装甲兵政委、中共十四大特邀代表...  相似文献   

10.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行期达9个月,被人称为一次“小长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延安之行。行前,毛泽东数次电召刘少奇回延安,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十多次询问其行踪,为其安全担忧。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到延安干部学院学习,接受延安光辉灿烂的党史教育和延安精神的熏陶,心魄受到震撼和洗礼,尤对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和群众工作感想至深。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大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心醉神迷。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他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带进城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意识形态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13.
涂国改 《思想工作》2005,(12):39-39
前几天,笔者在某高校餐厅碰到了几个刚从延安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回来的大学生。我就问他们:“下乡有意思吗?”一个女生笑着说:“有意思。但感觉时间太短,有点不解渴。”她告诉我,这次到延安做了十天的调查活动,去掉第一天和第十天的接待事宜,调查时间总共不过六七天。  相似文献   

14.
西望延安     
戴宏锦 《人民公安》2011,(13):55-55
延安,仍是一座精神上的富矿,这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宝藏。延安,红色圣地,革命摇篮。2011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随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红色之旅”一行33人.前往红色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旅游大巴飞驰在黄土高原,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迎面扑来又迅速退后.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一头扑进了延安的怀抱。  相似文献   

15.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伟大的延安精神的发祥地。2007年白慧芳被任命为延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以来,充分发挥延安独特的政治优势,从延安时期党的统战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历史研究“经世致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使延安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党报副刊为中心的文学刊物体系。作为延安文学的存在方式,党报副刊因其唯一性和权威性被不断强化而成为文艺刊物存在的主要形式,进而上升为延安文学的独特标准,并成为解放后中国当代文学一体化进程的前奏。  相似文献   

17.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35年一1948年间,我们党在延安领导广大军民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创造了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集中体现了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难忘延安行     
难忘延安行唐志颖我孩提时代,就知道革命圣地─—延安。此次延安行,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在延安,我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雄浑凝重,也感受到了陕北乡情的亲切淳朴,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则是面对这片土地时,跃然于心间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沉甸甸的责任感。站在凤凰山、枣...  相似文献   

19.
郭利 《人民公安》2011,(23):53-53
他虽然幸运地活到了胜利,但能证明他身份的人都已不在,他只能以一个厨师的身份,怀着对“延安”这个永恒理想,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的苍凉背影。  相似文献   

20.
1944年9月5日,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在延安因烧炭塌方而牺牲。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警备团千余人集中在枣园西边的操场上,隆重为这位平民战士召开追悼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