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有助于开阔视野和获得知识,也有利于改善和丰富学习与生活,当然,也给我们带来了网络道德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更是令人关注。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德、违法现象严重,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德、违法现象严重的原因,提出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中应当贯彻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黑客道德准则、网络技术局限、网络立法滞后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客观原因和大学生分辨能力缺乏、自控能力较差及网络道德弱化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观原因分析,提出通过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网络法制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BBS建设来防范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比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这也导致"网络社会"道德发展出现新的趋势,对网民道德塑造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就网络道德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犯罪.网络犯罪的频发和难以侦破性使网络道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全面提升和优化网络道德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何书彩 《法制与社会》2014,(16):162-163
网络中的不良思想,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从而产生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使大学生言行放纵,价值观模糊,人际交往意识淡漠。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的弱规范性、自由性、和现实道德的影响。对此,我们不能粗暴地切断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共同合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针对民办高校和学生的特点,通过以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和谐的民办高校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8.
刘杰文 《法制与社会》2011,(25):166-167
人们在信息化时代的活动空间已经从传统的现实世界拓展到了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成为了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由于虚拟空间具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诸多特点,造成了虚拟空间中的失范行为增多。为了减少网络失范行为,强化公共道德,有必要加强对公民网络道德的培养。建议注重青少年网络道德培养,鼓励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实现道德自律,同时还应该将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普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本文将探索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以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青少年网民与日俱增,然而青少年网民的网络道德让人堪忧。本文在对我国青少年网民网络道德的失范现象描述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通过立法来加强青少年网民的网络道德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世界存在网络文化传播的"西化"和网络秩序的失范,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网络世界的道德建设应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并辅之以网络立法,两者实现良性的互动,从而推动网络世界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是在互联网的虚拟社群里出现的极端平民化思潮,它具有平民性、自发性、非理性和方法论上片面性等特点。它存在着以个体利益僭越合理道德和以人道同情绑架法律之倾向。经济生活中弱势群体获得感相对不足、大众与精英日益增加的隔阂与误解以及权宜性维稳思维是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思维生成的主要原因。对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思潮要理性而宽容,避免标签化,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批评之声视为认识真理和精神净化的必要力量。同时,主流舆论自身应当恪守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并主动"入场",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去,引导与影响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对人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具有互动、自由和开放的特点,突破了现实社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人们的文化特质向着多元化和主体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和社会文化结合形成的网络文化,能够促进人的身心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网络伦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4.
吕艳艳 《法制与社会》2011,(15):228-229
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四端"思想对化解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建设大学生现代网络道德新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强化"四端"思想从大学生主体、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出发,建设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高速的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时代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中坚力量,如网络道德价值观念错位、网络道德意志力薄弱、网络言行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需采取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自律的习惯,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道德失范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宗亮 《犯罪研究》2006,3(3):35-40
目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无约束性等特点,使得网络道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如道德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泛滥,道德情感日渐冷漠、人际关系日益疏远,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不断削弱,网络不道德行为日益严重等。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诱发了青少年犯罪。对此,应积极采取对策,使这种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使广大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增大了信息量。然而在我国,网络道德秩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和构建,作为具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却出现频繁。针对种种此类现象,本文将从社会各层面分析大学生侵犯著作权权背后的原因,为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智能互联网时代,陌生人在智能算法工具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被“熟人化”,需要道德来维护网络社会人际沟通的相互尊重与和谐稳定。这导致道德的普泛化:道德在功能分化社会作为特殊的沟通模式,借助互联网的普及,扩展到其他功能领域,从而盲目地以道德经验与道德标准来评判一切现象。道德的普泛化在网络社会超过了合理的限度,要求人们进行无底线的尊重与藐视,严重限制与威胁了个人自由与人格尊严。网络暴力现象正源于道德的普泛化。法律可以通过对基本权利的保障来限制道德的“去分化”,引导网络平台设计合理的选择框架“助推”多元化的道德选择,设立基本的隐私信息屏障来保留最低限度的物理生活空间,以及合理设置被遗忘权为改过自新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20.
论知识产权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勤 《知识产权》2012,(1):3-17
知识产权的道德或正当性一直是知识产权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争论最多和分歧最大的问题,也是构建知识产权理论和处理实务工作必须面对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在前期对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①和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知识产权的道德基础问题,指出:对于知识产权问题,可适用天理道德和契约道德两类道德规范,其中天理道德主要体现为“谁创造谁所有”;契约道德包括“先占先得”和诚信.知识产权之精神权完全符合这两类道德,但知识产权之财产权却难以完全符合这两类道德.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对象(财产)是关于知识或特定有用信息的特许用益权,是各国立法主体根据本国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创设的,仅由立法主体代表本国人民整体利益的根本属性决定,与人类普遍遵从的道德无关.从本性和逻辑上看,知识或有用信息是公共产品,不存在盗窃问题;关于知识或有用信息的法定特许用益权只能被侵犯,不能被盗窃.因而知识产权只存在侵权与否或违法与否的问题.所谓“盗窃他人智力成果”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