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南边疆治理不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民族交汇共存的特点,都对该地区形成多元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体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南边疆治理法治化进程的迈进显得较为缓慢和困难。传统保守观念和现实法治状况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法治化形成了一定阻碍。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法治环境的营造、完善西南边疆执法程序和法律体系、改善边疆民生以及畅通边疆人民的诉求渠道,把边疆地区治理与边疆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推进我国西南边疆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其特定的价值内涵和衡量标准,置于这一视域下的规制稳边,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总目标及总要求下,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强调法律、制度、权力等规制手段的直接运用,并在法律规制主导下适当开发和利用组织纪律及民间习惯等规制力量,针对特定的边疆治理客体开展规制治理,为边疆地区"五位一体"发展提供必要动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力保障国家法制统一和边疆社会安定和谐。边疆社会问题及矛盾的综合性、复杂性、突出性、敏感性,决定了规制稳边是边疆治理的最佳选择和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按照边疆治理体系现代化标准加以建构的规制稳边方式,必然具有崇尚法治理念、追求边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视秩序最优化及维护边疆地区政治与社会稳定等系列要求。法律规制是规制稳边的核心手段,行政规制是配合法律规则稳边的主要手段,组织纪律规制是法律规制稳边的辅助手段,乡规民约是法律规制稳边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3.
近代,云南边疆危机背景下,清廷、民国各时期政府对云南边疆地区的治理,继承民族国家的传统边疆治理方法,同时在治理方法和措施等方面有所创新,一定程度上管控了风险。通过对近代云南边疆治理的全面透析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贯通研究,总结其经验,能够为当代中国边疆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我国今后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实施有效边疆治理的总体指导。作为国家治理的特殊形式,边疆治理必须保证政府的核心地位。应对新形势下边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民生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治疆理念可以实现边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成为边疆治理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这意味着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转向了农村。德宏州地处边疆,与缅甸接壤,州情独特,农村法治建设至关重要。基于德宏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的法治现状,探讨法治建设问题,有助于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中"法治"这一"硬治理"的尺度,更好地促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推动德宏全面振兴,谱写好"中国梦"边疆篇章。  相似文献   

6.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边疆治理成效明显、成就巨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边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边疆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凸显,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更加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7.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的概念体现了多元协同治理的特征,需要利用法治的优势来节约社会成本、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走法治道路,以提升法治能力为核心内容,在立法、司法和营造法律氛围等方面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法治中国下的法治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自我国提出法治建设以来,初期偏重于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建构,忽略了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的培育,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工具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是为了应对国家治理资源的缺乏,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公民精神特别是法治精神。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尤其是法治社会的依法治理应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0.
<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法治权威的树立,关系到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设的成效。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法律信仰,养成法治思维习惯,提高依法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