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实现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事关全体国民的福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要义。为此,在顶层设计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突破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仅仅追求资本增值的工业文明的藩篱,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时代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的持续健康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体层面,要自觉转变观念,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实现由"经济人""消费人"向"生态人""自然人"的转型,把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存共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美好生活是人们基于现实生存状态所生成的主观体验与幸福感受。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实践逻辑、以构建"幸福共同体"为价值指向;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即美好生活是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全面共享的社会生活、和谐美丽的生态生活。实现美好生活,科学而深邃的路径选择与路径擘画必不可少,其中,"三步走"战略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间路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检验路径。明晰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科学内涵与路径选择,不仅科学地回答了美好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需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新路。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绿色发展不只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而是要用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五大建设",形成绿色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绿色生活的新需要。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态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与绿色物质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文化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与绿色精神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社会满足人民美好社会生活与绿色社会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政治满足人民美好政治生活与绿色政治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此,重庆市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扎实的举措、更有效的方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  相似文献   

5.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其根本就是聚焦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人需要的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主体——人民与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为以马克思"现实的人"为新视角探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进路提供了理论可能和靶向参考.马克思"现实的人"突出表现在它的四重内在规定,即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由此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着力满足人民的生命健康需要,推动人民劳动自觉的生成及行为外化,打造三重和谐关系的美好社会图景,明晰和把握好美好生活实践展开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归,"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回归生活本体,追求更高形态发展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称。从现实层面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供求不平衡的结果,它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且遵循了需要上升的一般规律。就"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特性而言,它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美好生活的实现应遵循需要产生的一般逻辑:一方面要注重需求心理的内部调节,防止需要的横向膨胀以及需要的逆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赖外部要素供给的"衡"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供给;与此同时,坚持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统筹,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相似文献   

9.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评价了过去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规划,为加快生  相似文献   

10.
龚良 《群众》2018,(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江苏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东部省域,要遵循"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面广量大的文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王国莲 《前沿》2011,(9):168-172
生态安全与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是相互交织并相互依赖的,生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石,和谐社会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实现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持续发展,需要确立自然—人—社会的复合大系统观,确立全球性视野,确立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史巧云 《浙江人大》2015,(Z1):26-30
建设美丽浙江,是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是我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建设美丽浙江,首要任务是建设美丽生态,这是江南山水、诗意家园的自然诉求,也是创造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代表们认为,要想"创造美好生活",在"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之际,更要实现生态变美和百姓增收的"统筹"发展。在日前召开的省人代会上,代表们纷纷就如何实现"两美"浙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建设美丽浙江是我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蔡荣章摄  相似文献   

14.
施密特用还原逻辑的方法论证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在实践结构中历史性建构的"似博弈"关系。要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需要用实践本位的态度追求实践结构优化,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15.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具有理想与现实意蕴。美好生活是自古以来人民的生活向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中西方哲学思想家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描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美好生活共产主义理想意蕴,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指出了美好生活理想的实现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理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而不至于成为空想,包括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现实意蕴。人民美好生活的认识和实现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文明生态村”中的“文明”就是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各地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治理“脏乱差”,改变生态环境,发展庭院经济。同时抓改水改厕,配  相似文献   

18.
5G的应用是当前即将发生的一次技术社会事件,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能力提升、国际竞争成败和网络强国战略实现的历史机遇。5G作为一种全新的移动网络生活方式的媒介载体出现,将有助于在更高的通信技术平台和节点上建构文明、和谐、健康的网络美好生活体系,促进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网络美好生活、智慧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蓝强 《岭南学刊》2020,(4):116-122
人通过劳动为中介把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是"人—自然"系统演化的社会环境。价值动力、实践动力和认识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自然"系统的演化动力系统,推动着"人—自然"系统的社会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生态关系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是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发展程度和劳动的发展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劳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被动劳动、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阶段;相应地,"人—自然"系统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的推动下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低级和谐,而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  相似文献   

20.
黄美琼 《传承》2007,(8):62-6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和谐文化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关键,是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应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实现"村容整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