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制定《萝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现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树立萝岗检察形象,打造萝岗检察品牌一直是该院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检察机关如何进行形象设计、品牌策划?本文从CIS战略谈起,谈到CIS与企业文化、检察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CIS在政府机关的应用,指出检察机关形象设计可导入CIS战略,全面系统地策划、塑造萝岗检察形象,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城市形象的理论知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形象的现状,论述了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商贸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的城市定位,从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视觉形象方面对武汉城市形象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区的形象问题也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业内人士的关注。本文结合CIS理论,分别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三个方面阐述旅游景区进行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和强化,指出旅游景区只有实施整体旅游形象战略,建立完整的旅游景区识别系统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4.
陈艳欢 《政法学刊》2005,22(6):121-123
公安院校形象设计是公安院校寻求广泛社会支持、提高综合竞争力、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心理诉求的总体规划。设计良好、有特色的高校形象,要在确立办学理念的前提下,通过行为识别系统规范学校运行,通过视觉识别系统提升学校形象,并根据情况分别采用以传播媒介为主、以交际为主、以服务为主、以自我完善为主等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政府形象塑造作为政府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得到日益广泛的注重.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政府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着眼于政府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性,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途径:进行政府形象设计,保持政府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一致性、注重政府的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相符合、保持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CIS英文全称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译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现今发展演进成为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大系统的CI体系。CIS给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外部形象树立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近几年,高等院校学生组织迅速发展,如何提供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如何借助"CI"这一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应用成熟的的战略体系帮助其解决管理水平较低下,内部凝聚力不足、对外竞争力不强的通病,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以湘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CIS导入为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该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执法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政治文明的实现。提高政府公信力应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作为行政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在深化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能力、强化执法监督和营造执法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形象建设对政府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然而,政府行为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失信问题,塑造诚信的政府形象就要建立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从而提高政府的自身形象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威信。  相似文献   

9.
政府形象的好坏关系到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形象危机的出现重则威胁到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的稳定性,轻则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形象危机实质上包括政府合法性危机、政府产出危机和政府理念危机三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种危机都会危及政府的形象。对政府形象危机构成的认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政府形象修复和救治体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转型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构建良好的政府形象,当今传媒的蓬勃发展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思路。目前我国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着不注重运用传媒加强同民众的互动、不注重运用传媒宣传政府诚信行为、不注重运用传媒修复政府失信行为等问题。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可以从建立健全政府与传媒的良性沟通机制、推进媒体管理机制创新、拓展政府形象传播方式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1.
在日趋信息化、透明化的时代,政府的回应行为对于树立政府形象显得越来越重要。政府不积极回应势必会给社会、公民带来不理解甚至激烈对抗,使得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也难以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善治理论入手,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树立一种新型政府形象的行为之一就是强化政府回应。  相似文献   

12.
宪政的设计和运行程序集中表现为权利保障与权力控制二者之间的张力。宪政与检察行为的内在逻辑在于人权保障,宪政的基调决定着检察行为的品质。在宪政环境下,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保障人权为终极价值,通过规范、创新检察行为,避免对公民个体权利的侵犯,最大限度地保障各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理论的不同,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故我们应从政府职能价值观进行反思,并把我国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确定为市场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和电子政府这四种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The Continuing Clinicolegal Conundrum of the Boston State Hospital Ca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atever powers the Constitution has granted our government, involuntary mind control is not one of them. …
[S]ubjecting a patient to the humiliation of being disrobed and then injected with drugs powerful enough to immobilize both body and mind is totally unreasonable by any standard.  相似文献   

15.
彭耀春 《政法学刊》2008,25(4):116-119
舆论引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控制行为。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更加直接涉及政府形象和公共安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对做好新时期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环境给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学原理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培养分析”理论为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介绍了吉林省政府在实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发展环境”中的具体做法,分析了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阐明了吉林省政府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务公开,转变管理方式;狠抓落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等举措,使政府逐步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张红侠 《行政与法》2007,(11):133-135
受贿犯罪作为腐败的重要形式,不仅严重侵害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健康机体,侵害了我们国家的廉政制度,而且严重败坏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极大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秩序。贿赂,作为受贿犯罪的犯罪对象,如何界定其范围,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给司法实践的认定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本文列举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贿赂范围的三种主要观点以及我国关于贿赂范围的法律界定,借鉴域外贿赂范围的立法情况,提出我国立法完善之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及其实现的法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该当责任,政府的参与应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主导性。政府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制度建设者、资金保障者、运行监管者和服务提供者,但当前在角色承担上仍存在参与不足、协调能力差、监管混乱和服务提供滞后等偏离现象。为有效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树立社会保障利益公平分享和权利平等保护的理念,着力解决自身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与资金筹措,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督促机制与问责制度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eeks to place the Daniel M'Naughton case in its political context: to argue that the court's verdict of insanity cannot be satisfactorily understood unless it is recognized that Daniel M'Naughton was apolitical criminal. The insanity verdict served to discredit M'Naughton and the political ideas he represented by interpreting his act as the product of a diseased mind. The widespread political problems that the Tory government was experiencing throughout Britain were reduced to a personal problem plaguing Daniel M'Naughton. By regarding Daniel M'Naughton as a criminal lunatic in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right from wrong, the court indicated that the explanation for his behavior would have to be sought in medical or psychiatric terms instead of in political te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