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艺农  程柯 《求索》2005,(6):115-117
人之所以能够审美,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具备审美生理机制。审美生理机制,主要是由审美信息感受机制、审美信息传导机制、审美效应机制、审美感觉相互作用状态引发机制有机构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曹瑜 《传承》2010,(9):152-153
人们的审美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技术层面的审美、社会经济层面的审美、精神层面的审美以及宗教层面的审美。它们由表及里,逐渐指向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逐渐回归美的本质。前两个层面的审美更多的是关注审美对象,是世俗的,而后两个层面的审美则主要审视主体的精神,是超俗的。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审美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技术层面的审美、社会经济层面的审美、精神层面的审美以及宗教层面的审美.它们由表及里,逐渐指向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逐渐回归美的本质.前两个层面的审美更多的是关注审美对象,是世俗的,而后两个层面的审美则主要审视主体的精神,是超俗的.  相似文献   

4.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构健全的审美心理 ,是提高人的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 :要优化审美心理结构 ,培育具有丰富性和理性的审美知识—情感体系 ;要注重审美心理功能 ,既以获取审美正效应为目标来开展审美活动 ,又用审美实际效应来检验审美心理尺度 ;要谋求审美心理共性 ,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建构具有最广泛人民性、具有民族特色、能与时俱进的而且能容纳广泛审美对象的审美心理 ;要洗炼审美心理个性 ,使之成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成海鹰 《求索》2008,(8):125-127
审美反应通常相对文学欣赏而言,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分,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对象产生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作为审美主体读者的审美反应能力,据此能力,读者可分为实际读者、理想读者、知识读者、意向读者、超级读者、隐在读者等。通过阅读介入,读者有能力为自己找到隐藏于本文深层结构中的信码,读者的介入是完成本文的基础。对审美反应的伦理学分析是反对误读和曲解并区别于阅读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的审美期待能尽可能在恰当或正确的意义上重构作品、理解并解释作品,从而正确地对待作品的全部要素。  相似文献   

7.
杜朝辉 《前沿》2010,(4):169-171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与青少年审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媒介化的社会,青少年的审美发展受到大众媒介的深刻影响.大众媒介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审美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其审美需求,拓展了其审美经验,提高了其审美能力;但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又使得青少年的审美变得缺少主动性,审美经验日益感官化、平面化,在审美趣味上则追求娱乐性和刺激性,并呈现出模式化、同质化的特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为一种伪审美,难以胜任人的解放的使命.对此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各司其职,以减少大众媒介的不良影响,积极推动青少年的审美发展.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中的非理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意识中的审美直觉、审美感性之悟和审美理性之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明显地表现在人类审美观照和非理性体验活动之中。审美直觉是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性之悟是指观照审美对象的外在现象、形式 ,即通过对物体的形状、体积和造型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情感体验 ,达至对蕴涵有生命和活力的形式的感知 ;审美理性之悟是指审美主体从自己内在精神状态出发 ,探求和开掘观照对象所外化的情感价值 ,即将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 ,并借助感性之悟发生升华 ,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之悟  相似文献   

10.
常存文 《前沿》2005,42(12):235-238
审美心理动因是审美需要的心理内化。它主要表现为欲观自身、追求审美快感、追求心理超越、心理的补偿和调节、认知欲的驱使以及欲提高艺术素养这六种类型。审美心理动因与审美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并且受社会氛围的影响。随着审美主体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审美心理动因也随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审美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审美娱乐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创新功能.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种类,与20世纪兴起的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一样,具有迥异于传统文学样式、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品位.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特性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文学通过对直接感觉欲望的表现,审美价值趋向娱乐化;通过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实现了审美取向的大众化;读者开始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文本内部.  相似文献   

12.
高萍 《创造》2019,(2):65-70
一、审美的特征.国民首先进行审美活动,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指国民一切审美活动的内在化。审美与审美素质的主体都是人,只有人才有审美活动和审美素质。国民的审美素质是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又能够更好地指导国民的审美以及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是第一个认真思考过审美问题的人。他的审美理论涉及审美关系、审美进程、审美情感,审美心态、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它开启了西方审美研究的先河。以往,美学研究者们只注重评述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摹仿说、对诗人的谴责、灵感说等)。而几乎无视其审美理论。但是,他的美学真知恰恰主要体  相似文献   

14.
张汝山 《青年论坛》2005,(4):136-137
在消费主义、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人类正步入泛审美时代。泛审美时代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以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必要张力关系,是时代赋予美学、艺术工作者的神圣道义承担。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相似文献   

16.
在特定的审美趣味模式影响下,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指向具有审美的变动感型特征、对审美对象类人本质的审美欲求特征、对审美活动的新文化象征意识的肯定特征.这些已然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建设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其审美趣味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当代青年审美趣味的自组织过程,来探讨其审美心理的修整(建设与发展)问题.所谓"自组织",在这里是指当代青年审美趣味内部各个变量之间自动发生、无需审美趣味以外的力量加以干预的组织过程.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的内部集合着各个层次的变量,如主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定向性审美心理、审美心境等.因此,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可以  相似文献   

17.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旅游主体的审美居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在城乡之间回环往复。 与经济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同,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从旅游审美的角度, 研究城市审美与乡村审美的并置与融合。 沿袭文化的传统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探讨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并置, 主要是居于城市回望乡村, 居于乡野渴望城市; 而对城乡二元融合的旅游审美探讨, 则着眼于旅游审美中的城乡审美的共同特征, 研究其审美的理想归宿, 这种理想归宿的获得, 必须诉诸于城乡家园感的营造。 在这里自然、 文化、 生命、 情感融合为一, 如此, 旅游者才可以自如地体验到乐游与游乐的生活愉悦, 这也是旅游审美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具体运用的实际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杨雨佳  郭鹏 《人民论坛》2014,(1):192-193
审美经验是人与审美对象互相作用,在人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审美潜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艺术”与人发生关系.一个人一旦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生活中,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方式十分独特。这主要表现在审美方式多元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趣味不争论等多方面,其审美实践和审美趣味及审美方式也是在前辈的视野之外形成的。对当代青年的审美实践,我们应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准确把握青年多样化审美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其在实践中存在的文化原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社会青年化”的时代,美学研究要紧密地贴近青年审美实践,及时提炼青年探索“美的规律”取得的新的阶段性成果,有效地指导青年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