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现存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崩塌。中国应时顺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解决当前的全球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发展需求,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以及“人的解放”思想相统一,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理念、新的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为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类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要求和规律生活。”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地应遵循“美的规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以及它的形式和内容,都应具有美感。只有具备美感,思想政治工作才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才会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商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审美价值趋向。 审美价值趋向之一:美在主体意识的觉醒。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主体。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曾有一段时间,有人提出在企业应该淡化思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概念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价值。“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倡议践行了这一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包涵的全球治理价值及逻辑包括:中国哲学与政治文化中“推己及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中国道路与智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新时代的共同体精神与软实力体现为自信、包容、开放、平等、团结、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团结,其对内为民族精神共同体,对外表现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从民族精神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尊重他国文化与政治制度、平等正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实现相关国家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准则和全球治理价值。依托“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价值将对全球治理产生重大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作为其最高的价值位阶,它必须扬弃基于"中心-边缘"不平衡性发展理念而构建的世界贫富两极化的发展格局,把各国共同发展的共同善的伦理性要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共同发展理念只有得到全球治理的内在性拱卫,才能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元治理理念与基于共同发展所要求的共同治理,构成共同抵御霸权性治理的非正义性侵蚀的价值基础,唯有如此,人作为"类"属性而非"种"属性的共同体主体际性才会在共同发展与共同治理的视阈下绽放出来。  相似文献   

5.
南宏宇 《人民论坛》2020,(6):158-159
中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对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的影响广泛深远。“家文化”理念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处理个体与集体、责任与权利的关系上具有独特的内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仪 《长江论坛》2020,(1):12-17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黑格尔式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当时市民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现代国家作为"虚假共同体"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种以充分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为根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的"真正共同体"观念。这一观念为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在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来源、价值依归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社会学视野看,中、西方传统村落共同体内部建制都蕴含着共同良善特质。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传统村落共同体加速瓦解,原本以血缘、地域、情感为纽带的共同体被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所打破。由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资本逻辑的时代性批判,是揭开人类社会真正共同体本质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全新的视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对于这一理念的深刻把握,只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寻求新旧理论之间的契合和纽带,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来自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愿望,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显然是人类。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在"中国梦"之民族国家价值主体关怀前提下,对价值主体人类形态的认同和高扬,是价值主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化。中华传统文化悠久高远的"天下主义"人文理念和西方近代以来政治哲学所强调的"命运"旨趣,是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般方法论资源,前者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导性原则,后者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性原则,二者结合起来则为"奉天承运"。在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情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包含、代表、引领人类共同价值,提升和拓展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9.
资本逻辑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转轴心,也是“制度失灵”“治理失序”等全球治理乱象之“原罪”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亟需以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深刻认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隐匿的资本逻辑,科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关系,即“破”与“立”关系。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只要寄生在资本逻辑这个矛盾统一体上,它就会附生唯资本增殖的核心逻辑,采取资本逻辑之全球治理观,推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通过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来克服价值增殖遇到的历史界限,进而扩大与巩固资本的全球治理统治。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树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及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旨趣,在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范式的同时,实现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抗疫的宏大图景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意蕴得到了立体化、具象化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更加丰富、利益意蕴全面呈现、责任意蕴充分彰显、发展意蕴愈加明晰。只有不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丰富意蕴的认知和认同,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走向实践,世界各国才能获得战胜未来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和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分离的矛盾状况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国家沦为"虚幻的共同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实现了批判逻辑与建构逻辑的内在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理性国家观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批判,在此基础上科学揭示了国家共同体的本体、结构、政党的客观基础和运行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巴黎公社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与升华,在此基础上科学阐释了通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及基本原则.纪念巴黎公社150周年,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重新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国家理论,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以及指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马恩始终将自然史和人类史进行结合研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双和解”理念包含深刻的共同体哲学意蕴:就建立人同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而言,人类应遵循规律,确立自然是人类无机身体的意识、人类需要的边界意识以及“生态理性”意识;就建立人与人和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人类需要充分理解群体存在与群体意识、个体存在与个体意识、类存在与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发展方面强化类意识,在类发展方面强化共同体意识;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和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而全球化时代,这一中国智慧可以为人类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现代历史变革的过程,启蒙理性主义是推动变革产生的关键思想因素。而“现代化”的结果造就了现代世界,人们在享受富裕的同时,深陷控制之中难以自拔,“虚假需求”使人们在资本主义的控制下成为“单向度的人”。资本主义现代理性用“虚假共同体”贿赂大众,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全面解放的“真正共同体”拯救“自由的奴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向何处去”的回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符合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为世界发展提供世人所共向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抑或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同样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重要的思考,其共同体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词,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去透视“中国梦”,对于我们在追逐、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构筑“中国梦”的同时,必须重视共同体这一政治哲学向度,必须不能忽视人的自我实现抑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性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范畴来理解会看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先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导向,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更高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便不是“后天”加给它的;相反,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先行”进驻中国式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6.
张雷 《人民论坛》2020,(5):108-109
"人类优先"理念对于增进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具有启发意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拓展。以"人类优先"理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因此,要以"人类优先"理念为引领,增强文化、交流、人才基础,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全球化时代共同难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庄严承诺和独特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将全面促进国际人权价值、国际人权理论、国际人权规范以及国际人权合作的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应顺势而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联合国人权机制,形成国际人权对话合作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人权治理,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切实提高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建构,其构建会涉及到诸多国际社会性因素,必然是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国际理念/规范社会化的渐进性、国际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征。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义。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主体条件与物质技术条件也会日益完备,有理由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19.
陈华森 《前沿》2010,(7):16-19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直接批判对象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虚幻共同体”理论与现实的否定和扬弃而建立“真实共同体”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真实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真实共同体”思想具有重大的民主价值,它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跨越青年黑格尔派用哲学词句所堆砌的“抽象的人”的思想武器,其不仅在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同时开启了人学研究的唯物史观视域,也在揭示人类解放的两大要素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秉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成为当今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因此,全方位把握“现实的个人”思想,不仅是在增强文本与现实对话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指导我国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