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防部2016年《中国军事和安全发展报告》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与邻国领土领海争端、中国国际战略以及影响中国领导层安全观念的主要关系变量、中国对外军事交往与海外军事投射能力、中国大陆对台战略以及中美军事交流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美国在主权争端、台湾问题、两军交流等事务上的政策立场.“报告”显示出美国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包括军事关系,但对中国崛起持警惕态度,尤其是担心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全球和地区领导地位的影响,突出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因而,中美两国在推动双边关系发展上需做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防部201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军事与安全发展》年度报告是在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中美关系发展出现困难以及受美国国内政治深度影响的背景下发布的。“报告”在关注中国军力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中美军事交流的重要性。“报告”中虽然包含有明显的“中国威胁论”成分,但美国对华战略的基调并未发生重大转变。“报告”延续了此前“中国军力报告”的主流风格,总体上缺乏新意,但就其出台的背景和权威性而言,仍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国不断有人就军事透明度批评中国,并以此为由影响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国际制度层面上对国家间军事透明度进行探讨,指明美国一面混淆军事透明度的基本概念,一面对中国进行指摘的真实用心。文章还就中美之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透明度与军事互信的可行性及前提条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中美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以及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曲折历程。中美军事关系深受国际战略格局和两国政治关系的影响,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军事关系的核心问题。增进政治和军事互信是建立相对稳定并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建设性军事关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总统执政以来, 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 如明确把中国作为今后美国的主 要威胁和对手;调整军事战略重点, 加强对中国的遏制与防范;对台政策趋于明晰等。但是, 从上半 年中美之间发生的种种事件看, 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没有根本变化, 中美之间存在的基本战略利益 分歧以及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安全问题等依然存在。因此, 竞争 与合作仍将是未来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中美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以及美国对国际事务管控能力下降,美国在军事、外交、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持续加大对华竞争力度,以维持长久以来对华交往的优势地位,有时甚至不惜走向单边制裁的政策边缘。不过,中美相互依存加深、各类沟通交流机制日益健全以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默契,又使中美竞争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中美关系将迎来竞争性明显上升的战略磨合期。  相似文献   

7.
军事关系历来是中美关系中重要而又脆弱的一环。妥善处理和稳步推进中美军事关系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也有助于向外传达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乐于担负大国责任的意愿,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本文根据目前中美军事关系的发展现状,分析中美军事关系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包括国家属性差别、国家利益博弈、军事实力差距、国际体系结构变化及台湾问题等,建议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军事关系应从扩大合作、正视分歧、控制冲突的角度去寻求路径。  相似文献   

8.
金灿荣  王博 《现代国际关系》2015,(3):16-23,63,64
军事关系历来是中美关系中重要而又脆弱的一环。妥善处理和稳步推进中美军事关系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也有助于向外传达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乐于担负大国责任的意愿,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本文根据目前中美军事关系的发展现状,分析中美军事关系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包括国家属性差别、国家利益博弈、军事实力差距、国际体系结构变化及台湾问题等,建议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军事关系应从扩大合作、正视分歧、控制冲突的角度去寻求路径。  相似文献   

9.
由吉林省美国经济学会、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系共同主办的“美国新经济与中美关系”研讨会于1999年11月 6日在长春举行。研究美国及亚太问题的在长专家学者30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主要就美国新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及当前中美关系的走势,影响双边关系的因素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三大挑战,即中美战略互信严重缺乏,双方互动多限于功能性层面;美国霸权心态犹存,两国国际战略存在矛盾与冲突;美国冷战思维根深蒂固,"改造"中国的冲动难以消解。这三大挑战将会给两国关系的发展造成结构性障碍,但在战略意愿、沟通机制以及外部条件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为两国关系的总体稳定提供了基础。鉴于奥巴马政府的政治特点以及中美两国政策重心内转,2016年的中美关系将基本保持现状。  相似文献   

11.
在习近平副主席访问美国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的背景下,面临美国大选和中国领导层变动的中美关系正经受着新一轮的考验.中美关系不仅要有共同利益也需要建构新的理念框架;双边关系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美国友华社会基础缺乏的状况,中国亟需打造美国友华社会;中美经济关系在相互依存加深的同时负面因素增多;双边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中发展最慢、最易受冲击的脆弱环节.两国都有太多的理由,把发展坦诚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目标,同时有必要加强国内政治领导,多强调双边关系中的积极面,从而应对未来数年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袁征 《国际安全研究》2013,(1):67-78,156,157
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平稳的,但也出现了起伏。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彼此需要对方的合作;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又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分歧和摩擦不可避免。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推进,双方加强合作的同时,中美互疑加深,博弈加剧。回顾过去四年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有助于我们判断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随着奥巴马的连任成功,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连续性要大于变化,未来中美关系还将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不过,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会进一步凸显:在寻求对华合作的同时,美国对华的牵制和防范也在加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必须以自己的两手对付美国的两手,而加强协商与沟通、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将成为中美关系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民族复兴营造更好的环境,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和2012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之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成为中国政府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新要求,而且得到奥巴马总统、克林顿国务卿等美国政要的积极呼应。本文试图从总结中美关系40年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全面分析中美关系近10年尤其是近3年来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入手,通过对比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美英、美苏、美欧、美日等大国关系,提出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若干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中美关系逐渐步入正常的轨道,一方面,从年初以后双方高层互动频繁,军事交流机制亦开始运作,"战略对话"首次启动;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国内又频遭炒作,双方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的磨擦、争执时有发生.中美两国合作正朝着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全面发展,这是中美建交以来不曾多见的由曲折到平稳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权力转移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成为攸关中美关系发展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是实现中美战略稳定的基石。传统战略稳定理论主要基于美苏两大对称性阵营的敌对关系,对于不对称性和动态权力转移背景下的中美核战略稳定性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不足。基于非对称战略平衡视角,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应以保证中国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为基础。在机制层面,中美要加强交流、协商和谈判以建立相关机制,逐渐形成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共识,推动达成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协议、条约等法律性承诺,从而构建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政治框架。在结构层面,中国无需谋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力量。统筹考虑军事效用和政治效果,构筑包括核实力、核威慑决心和核威慑信息传递的完备核威慑战略,确保处于弱势的中国拥有对美国进行核反击造成美不可承受损失的能力,是实现中美核战略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卞庆祖 《和平与发展》2012,(2):22-28,70,71
中美关系自尼克松访华以来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反复曲折,但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日益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是推动中美关系积极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多的共同利益,谋求互利共赢的愿望成为维系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而中美综合国力的消长使两国力量结构渐趋平衡,为双方平等对话、发展关系创造了条件。40年来美国对华定位的摇摆一直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成为中美关系起伏曲折的主要原因,其中,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对抗性的消极因素,而台湾问题则是影响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中美关系:积极的议程、可行的路径》通过共同利益的界定和寻求来管理"中美关系",认为美国应执行将中国纳入国际社会的一贯性政策,加强中美共同利益,建设性地应对和处理双方相互猜疑及存在差异的领域。报告表明,美国尽管不愿亲口承认中国崛起,但其基本判断却是以中国已经崛起并将继续发展为基础的,"中国威胁论"已悄然为"中国责任论"所取代。而寻求和扩大与美共同利益也正成为中国的战略趋向。中美共同利益范围广泛,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乃至纷争、冲突。不过,双边冲突因素的存在并不必然妨碍共同利益的寻求。本文建议,应以强化和扩大共同利益而非缩小分歧作为中美关系的基点和中国对美战略的一个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下行趋势渐显。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体系结构压力、对外战略、国内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诸多解释。然而,现实中中美关系日趋下行的原因却更为复杂。近年来频频发酵的钓鱼岛危机、南海争端以及朝核危机等第三方因素逐渐凸显,对中美关系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为弥补既有解释的不足,作者将尝试从第三方视角构建一个替代性的逆社会化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认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可以通过冲突化、污名化与互信退化三个微观机制诱发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案例研究表明:日本挑起的钓鱼岛争端不仅诱发了中美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冲突,而且加剧了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竞争。菲律宾则借黄岩岛危机,在国际上大肆丑化中国形象,其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使得中美两国相互认知日趋负面。朝鲜近年来频繁进行核试验,更是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制裁朝鲜、部署"萨德"系统等问题上的战略互疑。对于第三方的逆社会化效应,中美双方均应高度警惕、精心管控。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安全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共同安全利益,因而安全因素对中美关系的维系和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仍沿用冷战思维,视中国为威胁,对中国采取了一些遏制政策,从而使两国关系经常出现摩擦和冲突。今后,这种双重性会继续存在,因此,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在合作与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对华战略目标是美国经济利益、战略利益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中美关系的发展正是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中的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关系问题,也是未来可能导致中美对抗和冲突的问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但决不允许事关中国根本利益的台湾问题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