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行政视角下的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正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探索公正及其实现的途径。其实,最需要公正的领域是公共行政的领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道德化的价值基础就是公正,即公正的制度安排和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公正。行政人员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他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做到公正不仅是公共行政运行的客观需要,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行政人员自身的发展来说,他的公正定位是他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共行政范式经历了四次转变,这同时也是“民主行政”逐步演进、行政权力逐渐回归公民社会的过程。“新公共行政”提出的“社会平等”和“民主价值”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弊端的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在客观上使“新公共行政”的理念得以实施;新公共服务就是以民主为切入点,再次强调了行政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民主化是公共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个人权利、价值在行政领域的必然体现。  相似文献   

3.
论公共行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统治行政是人治的、专制的和具有权力运行主观随意性的行政,与此相反,现代公共行政把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在公共行政发展史上,曾经走过弯路,关于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把公共行政引入了片面追求科学化的歧途。其实,公共行政与政治的统一性是公共行政实现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前提,而公共行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又是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任何一个方面的实现都以其他方面的实现为条件。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根本性质,是公共行政发展的永恒目标。现实政治生活中,行政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制约制度的建立、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是实现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肖扬伟 《工会论坛》2011,17(3):145-146
公正是人类历史上孜孜以求的道德价值目标。公共行政的主体———政府作为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和实际行使者,担当代表着民众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任。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实质就应该要求行政公正,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要求公共行政管理者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关系,而由于公共权力的所有权和实际行使权的相对脱节,权力的变异很难避免,公共权力只有在公正的轨道上运行才不会沦为某些个人和集团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追求——公共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管理要充分体现“公共性”,即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等要代表公共利益。谋求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追求。因为公共行政的权力是公众所授予的,行政权力的存在和活动是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所以公共权力的主体在管理公共事务时,应该执行公共意志,谋求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的。本文论述了公共利益作为公共行政人员伦理价值追求的原因,价值蕴涵并提出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如何加强公共行政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有效的行使,已成为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政府失灵和行政权力异化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加强公共行政监督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现行公共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文化是在既有的政治文化水平影响和制约下,行政权力使用者和行政权力相对人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围绕公共事务管理方式和价值所形成的大体一致、相对固化的习惯意识和取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以江泽民为首的这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始。作为一个重要变量,中国的政治与行政将必定从中受益。仅就行政文化发展而言,WTO的精神和原则大概至少会有利于我国政府和公民强化与公共行政现代化相关的四种意识:其一是具有真正价值理性的法规意识。其二是政府权力与责任相契合、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其三是合作与共赢意识。其四是诚信与践诺意识。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政府行政与非政府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行政学将公共行政等同于政府行政。近百年来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突出了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的作用与意义。本文认为,当代公共行政应包含政府行政与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两大部分。与政府行政相比,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具有行政内容的服务性、行政性质的非权力性、行政方式的非集中性、行政组织的多样性等特征。当代中国的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由基层自治行政、公共事业行政、志愿组织行政、社会中介行政构成。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后,国际公共行政研究有哪些研究热点、领域以及发展趋势?分析表明,国际公共行政研究可以分为权力与政策领域"去中心化"、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激励、"后新公共管理"、跨学科知识转移、公共行政规范五个领域。治理、改革、创新等议题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公共行政成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研究的新方向。国际公共行政研究仍然存在"碎片化"问题,面临着规范研究与科学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学科独立性与学科开放性的内在张力,需要未来的公共行政研究者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1.
国家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理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公共理性是经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正义规范意义的国家公共管理取向和社会政治价值定义,具有超地域政治之特性。公共理性是执政党提高执政绩效、规避执政风险的经验性伦理系统。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一个政党的公共执政,必须具备这种公共理性。公共理性不仅要求有一套富有政治个性的解释话语,更要求这套话语合符社会公共判准。本文从七个方面诠释了公共理性的一般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公共利益的概念见仁见智,缺乏共识。公共利益提供了一个关于公共行政责任的指导性概念。在民主制度下,政府公共行政将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全面的根本的责任,并为此而努力创造公共价值。这样,公共利益作为一个统领性的概念,不仅对于选择集体行动的适当手段具有重要的启示,同时也为公共行政人员所面临的利益冲突和伦理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规范价值和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文化对公共行政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行为是受行政文化的制约及决定的,行政文化对公共行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行政文化的培养与塑造就是要确立行政文化的积极性方面,消除行政文化负面的影响。这就要不断推进行政文化创新,树立服务行政文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是关于政府如何有效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规律的科学 ;是政府处理公共事务及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综合 ;是理论与实践随历史演进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领导者是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多种角色类型;每一位公共行政领导者也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形成角色集。马科斯·韦伯在官僚制理论中对行政官僚的全面阐述,对公共行政领导角色的界定具有奠基意义。当代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公共行政角色理论。把握其理论,对公共行政领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宪政的视角思考公共行政通常被人们所忽视,文章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忽视从宪政秩序思考公共行政问题,探讨两种宪政秩序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统治秩序与官僚制行政之间关系,自治秩序与民主制行政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了两种行政理论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走出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共行政实践历程中,管理主义占了主导地位而使公共行政朝着异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学者们提出各种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都由于理论的缺陷而未成功。行动理论在良好的价值诉求的基础上,由于其独特的理论设计而更具现实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型塑、评估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需要在“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均衡中通过经济、效率和效益等指标寻求合理性,这是科学主义维度.公共管理也是一种“公共”活动,具有天然的政治性,需要在公平、人权、民主、自由等价值意蕴中获得合法性,这是人文主义维度.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都建立在一定的载体基础之上,需要型塑具有廉洁、守法、服务、发展等品性的公共部门,这是管理文化主义维度.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管理文化主义共同构成了型塑、评估公共管理的基本面向.  相似文献   

19.
试论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政府管理处于一个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期。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尽一切努力弱化“部门行政”,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公共行政”。“部门行政”与“公共行政”是分别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两种类型的政府管理制度,而部门利益是部门行政延续根源。推动“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的制度设计思路是:提高部门“三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力争作到“职权法定”,杜绝“职权自定”;加强对行政立法行为的监督,有效遏制“部门职权利益化”趋向的发展;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隔阻“部门职权利益化”实现的渠道;决策与执行合理分开,中断部门利益实现的链条;最后,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胆探索党政分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话语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理论丛林中的最新流派,它以观念和话语为核心分析要素,为理解制度和制度变迁提供了内生性的动态视角,弥补了新制度主义其他流派倾向于静态的、均衡性制度分析的不足,并为公共行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诸多借鉴。然而,话语制度主义自身在解释力、理论适用性、理论身份独立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多学科与学说间的交流和互补对完善话语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