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述弢 《同舟共进》2012,(2):61-63
严秀老先生曾撰文谈及发生在1941年的咄咄怪事:希特勒伞面进攻苏联的前一周,苏联塔斯礼正式发表声明,称德同决不会进攻苏联,且言之凿凿。以下是1941年6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刊髓的声明(有删节):  相似文献   

2.
吴昌华 《黄埔》2008,(1):42-45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决定把侵华方针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日军军事力量主要是用来对付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及其人民武装。这时,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援华协议,原在黄埔军校当过军事顾问的切列潘诺夫再次来华,任中国抗日军队军事总顾问。他是“焦土政策”的热心拥护者。他以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时,俄国火烧全城而转败为胜为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战略预言家,他准确地预言了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重大历史事件,曾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高度评价。这位受人尊敬的战略预言家就是陈孝威,是一位离职的中国将军。1941年2月,陈孝威在他主办的香港《天文台》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大不列颠之战》的文章,指出:在欧洲,希特勒德国不会再与苏联和平共处,德国征服中欧及西欧多数国家后,必然要对苏联开战。苏联情报部门将陈孝威的文章送给斯大林,斯大林不以为然,甚至对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这是别有…  相似文献   

4.
杨海云 《人民论坛》2012,(20):244-245
加强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是苏联文化与外交改革的重要内容。迅速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是赫鲁晓夫时期外交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对外"文化进攻"是苏联国际战略的重要方针。在改革的背景下,苏联的对外文化交流为树立苏联的国际形象、促进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同时,苏联对外文化交流也存在着某些障碍。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一年,在战胜了外国武装干涉和结束国内战争之后,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开始了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托洛茨基利用党的政策转变的时机,向党发起了进攻。而党内另一机会主义派别的首领布哈林则站在折中主义立场上,说什么列宁是“从政治上”看问题,托洛茨基是“从经济上”看问题,“从经济上”看问题和“从政治上”看问题有同等价值。他把自己说成是“凌驾于”争论双方“之上”的,要把“双方统一  相似文献   

6.
1941年春夏间,在战火纷飞的欧洲上空又笼罩着一片更大规模的战争乌云。华盛顿、伦敦都先后告诉莫斯科说,希特勒要进攻苏联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尚不满二年,希特勒那么快就撕毁条约?苏联将信将疑。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使全世界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7.
陈鹏 《思想工作》2008,(5):32-32
日寇侵略中国东北时,为巩固其侵略地位,在海拉尔、庆兴、东兴、东宁、珲春、绥汾河、密山、虎头、饶河、松花江、富锦、兴山、孙吴、黑河等地构筑了14处军事要塞(又称筑垒),作为防御苏联进攻的桥头堡和向苏联西伯利亚进攻的前沿阵地。由于各要塞是用数万中国劳工的生命筑成的,又因固守各要塞的很多日军死于战火中的工事内,所以这14处要塞又被称为“死亡工程”;因各要塞的地下部分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和军事交通、通讯、生活设施齐全,又被称为“地下城市”。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德国一直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德国之所以积极调停中日冲突,是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因为德国希望日本北向进攻苏联,使苏联面临日德东西夹击的不利境地。如果日本将主要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使中日战争长期化,会削弱日本对苏联的威胁,日本作为盟国的战略价值将大大降低。日本为了争取国际舆论,把战争责任推向中国,切断德国对华援助,希望德国调停中日冲突,因为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出面调停对日本有利。  相似文献   

9.
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7月28日在符拉迪沃斯克(海参崴)发表讲话,着重谈了苏联当前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他的讲话,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评论。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从阿富汗分阶段撤军,今年年底以前连同武器装备一起撤回六个团,“加速”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但他又说,如果对阿富汗的干涉继续下去,苏联“将不会对邻国的受难置之不顾”。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发言人穆贾迪迪立即对此作出反应。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使苏联开始撤军,按照六个团撤出八千人的比例,那么多少年才能撤完呢?他说,阿富汗抵抗力量将继续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10.
张洁洁 《桂海论丛》2005,(Z1):76-77
苏芬冬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爆发的重要战役.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以后,苏联为了进一步维护自身安全,试图建立"东方战线",以避战自保,与芬兰政府展开了反复外交谈判,但由于芬兰不愿意放弃既定的中立政策,也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了苏联提出的调整两国边界和租借岛屿的要求.1939年11月中旬,悬而未决的苏芬谈判失败,28日,莫洛托夫宣布<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作废,两天之后,苏联集结庞大军队和武装,从连绵上千里的芬兰边境分八处进攻--苏芬冬季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11.
从"九·一八"算起,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在广阔国土上的全民抗战,拖住了日寇陆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从而支援了苏联,使其无后顾之忧,集中兵力,在西线击败了德国。斯大林说过,"只有日本侵略者的手足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二线作战。"  相似文献   

12.
1956年,确实是毛泽东突破苏联模式的最佳时机。但他把突破苏联模式理解为避开苏联走过的弯路,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制约了他对苏联模式的突破。50年代后期,毛泽东在“走出一条比苏联更好的路子”上犯了“左”错误。60年代,随着中苏论战的逐步升级,毛泽东又转向全力维护苏联模式,把对这一模式的突破性改革看成搞修正主义。至此,对毛泽东来说,突破苏联模式的时机已经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 ,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进程中 ,逐渐地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 195 5年底 ,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以苏为鉴” ,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以唯物辩证法的眼光审视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等一系列独特和深邃的理论见解 ,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重大突破和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苏联只是向中国和朝鲜提供了武器 ,和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只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0年10月中旬 ,周恩来总理秘密访苏 ,向斯大林陈述了中国出兵朝鲜的具体困难 ,请求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同时请求苏联也出兵。斯大林表示同意提供军事援助。他坚决主张中国出兵 ,但他明确表示苏联不能出兵 ,因为如果苏联出兵 ,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周恩来立即把斯大林的意见反馈给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 ,中国出兵是必然的 ,同时中国需要苏联的军事援助 ,特别…  相似文献   

15.
蔡丽娟 《岭南学刊》2005,4(3):40-43
毛泽东对核武器的作用有着独特的认识。他藐视核武器的军事作用,重视核武器的政治作用、威慑作用。他的核威慑战略是,利用最小的核力量来慑止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核进攻、核讹诈。  相似文献   

16.
吴振  孔杰 《传承》2008,(2):98-99
霍普金斯是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高级顾问,他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访问苏联的举动被认为是二战中美、英同苏联关系的转折点,同时也被视为美苏合作的催化剂。不仅如此,在物资调配方面,霍普金斯同样对苏联作了很大贡献。他作为军火分配部的负责人,力保对苏援助不失。霍普金斯还在有关盟国开辟第二战场方面维护着美苏合作的正常运行,他曾通过协商的手段调解盟国各方,从政治和军事上给苏军减压。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是俄罗斯第一届总统选举、“8·19”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立、别洛韦日协定、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十周年。俄罗斯报刊发表了众多文章总结苏联解体教训。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B.A.米哈伊诺夫2001年4月对俄《独立报》记者所谈“为什么苏联会解体,它是怎样发生的?”的观点。他作为当时苏联部长级的高层领导人目睹了苏联解体过程。文中披露了一些鲜见的材料,提出了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独到见解。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一、关于苏联解体是否必然发生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  相似文献   

18.
那年冬天     
那年冬天,我离婚了。携手走过的八年在那个冬天嘎然划上句号。 记得那个早晨我鬼催似的喊他去法院办理离婚手续,他用一种窥视的眼光看着我,似乎在考验着我的坚强程度。可在法院准备签字时,我还是忍不住哭了,他却拿出一只烟来点燃。  相似文献   

19.
一、问:梅杰先生即将从莫斯科来北京访问。毫无疑问,他将很想了解中国对苏联发生的事情的看法。苏联发生的风波对中国外交有何影响,比如说,中国将如何处理党与党的关系问题及承认独立的共和国问题? 答:苏联最近发生的事情是苏联的内部事务,应当由苏联人民自己来处理。这也是  相似文献   

20.
霍普金斯是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高级顾问,他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访问苏联的举动被认为是二战中美、英同苏联关系的转折点,同时也被视为美苏合作的催化剂.不仅如此,在物资调配方面,霍普金斯同样对苏联作了很大贡献.他作为军火分配部的负责人,力保对苏援助不失.霍普金斯还在有关盟国开辟第二战场方面维护着美苏合作的正常运行,他曾通过协商的手段调解盟国各方,从政治和军事上给苏军减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