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说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代表人物,进行独特的理论创造,以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称之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蓉玫 《求实》2004,2(1):7-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我们党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他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并且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0,(5):35-35
误区一:让“大众化”停留在“通俗化”阶段。 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这就是:坚持一个“结合”,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做到三个“解放出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80多年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作风。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一个“结合”这个“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毛泽东同志曾把这个“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  相似文献   

6.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李抒望 《实践》2008,(10):13-14
七十年前,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始终不渝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适应中国国情的特点和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内容。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认真研究总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不论在艰苦的条件下,还是在危难的环境中,都不曾有丝毫的松懈或倦怠,从而在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有重要意义。一、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与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指出:“我们读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能不能就算是理论家呢?不能这样说。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  相似文献   

10.
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毛泽东同志说:“理论和实践这样紧密地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重申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学风问题、党风问题,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是“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评价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气派,理当更多地侧重于它的气势。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关系到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也关系到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一、“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   “中国气派”最先见于毛泽东在 1938年 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  相似文献   

13.
杨洁 《党建》2002,(10)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民主革命24年来所形成的传统和作风,并将它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毛泽东在《报告》中说:“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这一崭新的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及其产生的规律。中国化的马克…  相似文献   

15.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袁贵仁一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论断,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全面抗战初期,为了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在哲学领域,毛泽东主张“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强调认识活动具有过程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史学领域,毛泽东通过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并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历史分期,划分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阶段,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同时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毛泽东通过在哲学和史学领域的系列著述,从理论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命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为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有一句名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这句话的“至上性”,恐怕现在也无人怀疑。但是,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在我们党内,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也不乏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倾向、经验主义倾向,甚或也有反马克思主义倾向。当然,这些倾向一般是在“思想”范畴之内。因此,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类问题,就不是空穴来风。所以,邓小平尽管不赞同西方传媒和资产阶级政要或学者们,热衷于在我们党内随意划分…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次飞跃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它们的指引下,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取得了举世瞩…  相似文献   

19.
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刺益原则都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薛正昌 《共产党人》2004,(24):46-48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旨在解决中国革命的两大课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其实质就是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现实情况的本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