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文关怀     
《新青年》2005,(12):33
M:你好! 我发现最近最流行的词之一就是"人文关怀",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电影电视,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谈论人文关怀,可是,究竟什么是人文关怀,我们又怎样去人文关怀呢?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人文关怀的定义是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电影复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在巴西电影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它把巴西民族电影产业成功地带出了90年代初的废墟,既提升了巴西民族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国际声望,也为民族电影挽回了市场占有率。本文对“电影复兴”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把其放在巴西电影产业史的纵向背景的同时,凸现出“电影复兴”现象中电影人、政府和电影市场的合力,并期望巴西“电影复兴”的经验能对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午夜来客     
《新青年》2007,(4)
电影《美国往事》开始后不久,有这样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新:在事隔35年后,面条在午夜时分又一次回到了纽约,他拖着行李箱,静静地隔着酒吧的玻璃窗,看着老朋友莫胖子。他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非常熟悉却又有点儿迟疑地推开了酒吧的门,不动声色的莫胖子劝走了最后一位客人迎了上来,没有任何刻意的言词和动作,他们间的友情却像咖啡的香气一样,开始在银幕间弥漫开来。这部电影,让我加深了对朋友这个词的理解。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可以在午夜时分推开  相似文献   

4.
语料库研究揭示了英语口语交际的组块现象, 认知语言学证明了词块具有扩大短时记忆即时处理 语言信息的容量, 从而提高口语输出的质和量的作用。本实验吸纳了词汇法的理念, 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 对象, 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词块教学课堂实践。又借鉴Swain& Canale的交际能力学说, 对学生口语交际进行测试 和评价。结果显示, 在交互环境下进行的词块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现(流利度、准确度、复杂度)以及交际能力 (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策略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王亚林 《南亚研究季刊》2011,(2):101-107,114
在泰米尔纳杜邦政治发展中,电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印度民族主义斗争和德拉维达运动,与地方政党政治关系紧密,还培养了很多政治领导人。本文还结合泰米尔纳杜地方领导人拉马钱德拉,深入探讨电影与政治选举、政治支化、政治支持等方面关系,指出了电影对于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难忘巴尔干     
正说到巴尔干,不能不提南斯拉夫,提起南斯拉夫,难免会想到耳熟能详的歌曲《啊,朋友再见》,它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我们这代人都会唱。巴尔干这个词来自土耳其语,意思是"多山",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六国,而在过去它们都属于南斯拉夫。博希尼湖和布莱德湖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现有与新出现的问题私有化同放宽管制的关系以及私有化和放宽管制各自同竞争的关系具有超乎其狭窄定义的重要性。把私有化定义为具有在使国家受损情况下加强市场的目标,虽然很生动,但却相当令人迷惑不解。“市场”这个词是指一种可在其中进行经济交易的场所,而“国  相似文献   

8.
从台湾赴美攻读戏剧电影、近年来在美国影剧界打出一片天地的李安,年初以其执导的《理性与感性》,获得美国第53届金球奖的最佳影片与最佳编剧两项大奖。华人在号称“电影王国”的美国为好莱坞拍美国影片,而能获得最佳影片奖,实属难得。这部影片先已被美国影评人协会选为年度最佳影片,继获金球奖6项提名,结果获两项大奖。本片日前也获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可说是一部极受重视的电影。  相似文献   

9.
洗钱”一词一直与黑社会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犯罪,是指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看起来合法的一种活动和过程。近年来,在我国一种新的洗钱活动日益频繁,即公职人员的“洗钱”,这是洗钱的一个新特点,更是腐败的一个新特点。以研究隐形经济著称的经济学家黄苇町称其为“有中国特色”的洗黑钱方式。  相似文献   

10.
老挝电影发展的过程时断时续,总体来看作品欠丰。实际上,自电影产生以来,老挝电影一直艰难地追随在世界电影之后。虽然困难重重,但老挝电影在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建立民族电影文化的强烈意愿值得肯定和赞赏。从艺术或商业角度来看,老挝电影虽未有大成就,但它的质朴、简约是独特而具魅力的,是世界电影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玮东 《新青年》2007,(10):38
《我的父亲Romulus》是英国伦敦大学哲学教授Rai- mond Gaita写的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此书一出版,立即获得了澳洲维多利亚省长文学奖,并于2007年被拍成了电影,在澳洲和世界各地上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电影被称为澳洲电影史上的新篇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本书和电影如此吸引人呢?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好人的故事。作者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宁愿接受坏事,受尽坏事折磨,却永远不去做坏事的好人,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父亲于1922年出生于南斯拉夫讲罗马尼亚语的地区,在二战的时候离家出走,去德国谋生,在那  相似文献   

12.
改编自柬埔寨民间故事的《蟒蛇之子》,是柬国12年来首部自制电影,在柬国及泰国一票难求,也启动了沉寂多年的柬埔寨电影市场。 进入蛇年,柬埔寨首都金边上映了一部“贺岁”柬埔寨影片《蟒蛇之子》,轰动京城,观众踊跃。尽管两美元一张的票价令柬埔寨普罗大众咋舌,但是放映这部电影的法国文化中心、俄罗斯文化中心和金边电视台演播厅,却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影片导演法桑昂对亚洲周刊说,虽然影片只能在三个地点上映,但是公演半个月已经有超过七千人观看这部电影。这种火爆的情况近几年甚为罕见。 舆论认为《蟒蛇之子》使沉寂多年的…  相似文献   

13.
电影《平原游击队》主要演员郭振清为演好李向阳这一英雄人物,与甄凤山共同生活了几个月近来,笔者在电视和报刊上看到介绍抗日英烈时,把包森烈士说成是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原型。包森是抗日英雄,抗战期间主要活动在我的家乡京东一带,其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但他不是李向阳原型。我在帮助朱良才上将整理其回忆录时,朱老及众多老同志如王平将军等,都多次提到曾在晋察冀三分区与王平、朱良才等一起战斗过的抗日英雄甄凤山同志,才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李向阳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剧作家创造这一人物时,究竟以哪个英雄为模特儿?此…  相似文献   

14.
正傣家人称节日为"摆",称过节为"毫摆"。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和岩林1959年参加国庆10周年全国文艺会演时表演的双人舞《赶摆路上》,使全国观众对"赶摆"有了一定的了解。"赶摆"是汉、傣语混用词,"赶"为汉语,摆"为傣语,连起来意为过节。  相似文献   

15.
除了电影魅力,香港之所以使世人趋之若鹜,乃是其有观光、饮食、购物三方面的魅力,让人们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 香港美食天堂、购物天堂的美誉,不争而立。但是,香港电影也让它在世界上立足,让它有东方好莱坞之称。让我们为你的香港之旅,多添一份超现实的感觉,带你亲身经历香港电影画面中男女主角的经历,你会发现,熟悉的香港街道景点,怎么多了一份情! 电影中男女主角的激情满怀,我们有香港电影地图,你可准备好了心情,来一段星影大追踪? 庙 街 电影《新不了情》中庙街穿插其中,如在生活上 感到“迷失”的刘青云在这里算命;…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同形词形同义异问题是日语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其中一些差异微妙的词,使许多日语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找出中日文同形词为何形同义异的根源,是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本文指出:古今汉误词义变化,汉语进入日语后的词义变化,和制汉语在汉字搭配上与汉语的不期而同,中日文中意译词的出现及相互交流,是造成中日文同形词形同义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引言颜色词,即语言中用来描述事物颜色特征的词类。“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①由于各民族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同一颜色词在不同文化的读者中的联想和感觉自然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对颜色词有其独特的嗜好。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际的人们带来诸多的不便,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语用失误。为了减少交际失误,笔者认为研究和探索不同民族的不同颜色习惯很有必要。本文拟…  相似文献   

18.
天使炫彩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是我国著名电影《护士日记》里的插曲。这首优美的旋律使人感觉到了护士天使般的微笑。在第95个南丁格尔国际护士节来临  相似文献   

19.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拍摄于30年前的苏联电影,曾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和感喟,以致电影片名如今还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迷恋它都有自己的理由,而我百看不厌,却是因为主人公卡捷琳娜对爱情的执著与坚毅.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1986,(3)
“缅甸”在缅语中音为“mima”,中文译为“缅玛”。“缅玛”一词最早见于公元1190年镌刻的古体缅文碑铭上。“缅玛”一词的来源与佛教有关,是从佛教中“梵天”一词变化而来。“梵天”一词的缅语读音为“bima”,中文音译为“别玛”。天长日久,读音渐渐由难趋易,“别玛”读成了“缅玛”。“缅玛”再进一步变化,到近代缅甸人称自己的国家则为“勃玛”了。“缅玛”和“勃玛”,音近义同。在书面文章中用“缅玛”多,在口语中用“勃玛”多。缅文“缅玛”中的“缅”为“敏捷、疾速”的意思;“玛”为“坚硬、强壮”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