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财政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既是保证国家机能运转的物质基础 ,又是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战后日本政府根据“财政法”和“税法”规定的组织原则 ,建立了适合日本经济发展的财政管理体制 ,以实现国家通过财政进行资金的分配和再分配。本文重点研究和探讨日本财政体制及其特点 ,以便为我国目前的财政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一、日本财政预算日本财政预算体制基本上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日本大藏省负责编制其预算和决算。(一 )日本现行预算种类日本中央财政预算包括一般会计预算、特别会计预算和政府关系机构预算。地方财政预算有普通会计预算和公营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国债的持续发行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及国债风险。日本政府为了实现财政健全化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20世纪末期的两次财政改革,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当时及其后国债政策的运用。当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影响到了改革的进展,使改革出现了一些反复。  相似文献   

3.
平成30年间,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税收低迷,社会保障支出迅速膨胀。财政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寅吃卯粮"现象。赤字国债的发行数额剧增,国债占比急剧上升,债务危机凸显。由于日本国内储蓄剩余丰厚,债务的外债依存比率较低,发行的国债基本上可在国内全部消化。虽然日本不会立刻出现类似于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但这种"寅吃卯粮"的现象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文章回顾平成30年间日本的政府财政状况发生的变化,并对此间日本政府曾经尝试过的几次重大财政改革加以探讨,最后从财政的角度展望"令和"。  相似文献   

4.
财税统制体制是日本侵华及太平洋战争期间,与对外侵略战争相适应而长期维持的一种特殊财税体制。"九一八事变"前,尽管日本政府存在内阁和军部二元主体结构,但其财税体制主要遵循古典均衡财政主义。自"九一八事变"后的高桥财政开始,内阁在政府中主体性角色遭到削弱,形成了以军部为主的强政府干预结构,进而确立了财税统制体制。上述体制演进对战后日本的财税体制及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路径依赖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翻开战后日美货币史,仿佛是一部日元兑美元的升值史。二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日本于1949确立了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这一汇率在当时就是一个带有相当“升值”性质的汇率。可日本竞然实行了20多年,直到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应付美元危机,不得不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增加10%的附加税,即著名的“尼克松冲击。”在美国的压力下,1971年12月日本被迫宣布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换308日元。1973年2月,新的美元危机又迫使美国和日本放弃了固定汇率制,日元对美元汇价突破了300日元,从此开始了美元大幅度的贬值,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进程。(祥见表1)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陷入财政金融政策困境。由于预算税收急剧恶化,景气对策愈来愈依赖公债发行,日本的国家和地方公债已达668万亿日元,相当于1.3倍日本的GDP。日本目前是西方七国中财政状况最糟糕的国家。为实现财政重建和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对外经贸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恢复,日本对美出口开始快速增加,1965年,日本首次出现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其后整个对外贸易也出现顺差,并且连年累积,其数额越来越大。与日本相对应的美国贸易收支却在1971年出现逆差,这是此前80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从此连年持续赤字。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是对日贸易逆差,美国对日本的逆差1965年为4.4亿美元,到1969年增加到15.6亿美元,1972年迅速增加到49亿美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日贸易逆差迅速增加,1987年已高达598亿美元;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美日逆差基本上是在500亿美元上下波动,到1998年达到创记录的63…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的私学振兴与政府资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日本教育的普及,私学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各类私立学校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各类学校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大学为52.2%和60.6%;短期大学均为88.6%;高中为20.5%和15.5%;幼儿园为58.4%和50.8%。到1991年,各自所占的比例变化是:大学为73.5%和73.0%;短期大学为83.9%和91.9%;高中为23.9%和28.9%;幼儿园为58.3%和78.1%,另外,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由此表明,私立学校在日本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义务教育除外)。那么,战后日本的私学是怎样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呢?政府对私学的发展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回顾一下战后日本私学的发展过程。 一、战后初期日本私学的振兴与政府扶持 战后,日本私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两次大的财政危机。一次是战后初期,另一次是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5年前后。 战后初期,由于受战灾影响,日本私立学校的校舍大部分被破坏,一时难以复课。而且,当时日本社会处于一片混乱状态,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再加上通货膨胀恶性爆发,人们为生存而拼搏,战前所实行的保证私学财政的“供托金”,随之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日本庞大的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从日本财政预算理念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层次理解日本财政困境的成因。日本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经历了战后迅速崛起到经济高速发展再到经济低迷的发展道路,与之相对应,其财政预算理念总体经过平衡预算理念、周期性预算平衡、新自由主义财政理念、重拾凯恩斯主义财政理念等四个阶段。日本财政预算理念与财政政策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私立高校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私立高校作为国家的教育政策目标而出现是在明治五年(1872年)颁布《学制》以后,但是一直发展很缓慢,第二次大战后,日本在积极发展国立、公立高校的同时。也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私立高校的振兴。据《文部统计要览》统计,1992年私立大学已发展到384所,是1950年的三倍,占大学总数的74.4%,其学生数达到168万,占大学学生总数的73.3%。私立短期大学已达到449所,是1950年的二点四倍,其学生数为49万,占短期大学学生总数的92.4%。此外,日本私立的研究生院、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专门课程)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因此,日本政府一再声称,日本私立高校的发展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支柱。那么,战后日本私立高校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发展呢?归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一、进入衰退以来的日本经济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1985年,迫于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但1986年,日本的经 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日本银行试图通过大幅降息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 气,银行利率大幅下降,使得国内外大量剩余资金流入股市、高档艺术品、房地产市场等非生 产领域。非生产领域的日资扩张引发了虚拟资产的价值膨胀,形成泡沫经济,助长了全社会 的虚假繁荣。  相似文献   

12.
日本消费税增税改革是对其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重构与矫正。消费税增税短期内有助于稳定财政收入,减轻债务风险积聚,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促进代际负担均衡。消费税增税也增加了中低收入者负担,影响消费行为选择,抑制经济增长,加剧经济波动,恶化中低收入者社会福利。消费税增税难以根本化解财政和社会保障风险。中国应借鉴日本社会保障运行中的教训和经验,重视人口老龄化给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冲击,及时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提前防范社会保障支付风险。  相似文献   

13.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日本着眼于21世纪,进入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一、调整的背景 1.国际方面 (1)日元升值的影响 战后直到1971年8月“尼克松冲击”之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1美元=360日元。然而,随着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以这种汇率制度为出发点,呈一路上升趋势。 1985年9月,在西方国家财长会议上通过了“广场协议”提出与会各国联合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决定适当调低美元的倾向比价,从此,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一路攀升,势不可挡。日元升值如此迅猛的结果,也就同时意味着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然地,作为这次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海外直接投资自1951年再度兴起。随着日本国际收支出现黑字,外汇积累不断膨胀,海外直接投资从6O年代中期起得以迅速扩展。1973年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激烈冲击着以重、化学工业占主导的日本经济,海外直接投资因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受到普遍关注,1984年突破了100亿美元。及至日元迫于美国压力而大幅度升值,日本经济面临着国际化,海外直接投资则对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形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1986财政年度日本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额达223.2亿美无,1987年估计达到300亿美元。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15.
河大学日本研究所是1964年成立的,从此我们就开始了日本经济的研究工作。从70年代末起,我先后参加出版的著作有:《1973~1975年日本经济危机及其特征》、《高速发展的日本工业》、《日本垄断资本》、《日本经营管理体制概况》、《战后日本财政》、《战后日本税制》、《战后日本物价史》、(1973-1989年日本经济发展史》、《当代西方经济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纲》;现正在研究的课题有:《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和日本经济发展前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相似文献   

16.
以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为转折点,日本经济步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1991年至1995年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只有0.6%,这个增长率纵向比较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低的,横向比较也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的。1996年,在政策刺激和提前消费作用下,出现了3%以上的经济增长,但是在改革的全貌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桥本政府不分轻重缓急全面推进。“提高消费税”“减少公共投资”的财政改革,阻碍了目前急待解决的头等任务──扩大内需,恢复景气,日本经济又出现了更严重的经济萧条。经济企划厅98年9月份公布的统…  相似文献   

17.
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是 196 4年成立的 ,从此我们就开始了日本经济的研究工作。从 70年代末起 ,我先后参加出版的著作有 :《1973~ 1975年日本经济危机及其特征》、《高速发展的日本工业》、《日本垄断资本》、《日本经营管理体制概况》、《战后日本财政》、《战后日本税制》、《战后日本物价史》、《1973~ 1989年日本经济发展史》、《当代西方经济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纲》;现正在研究的课题有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和日本经济发展前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已合作出版的译书有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日元汇率变动与影响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日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大幅波动,从年初的114:1持续下跌至年末的130:1左右,贬值幅度高达17.5%。日元作为世界上三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之一,其汇率走势对亚洲(包括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日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一)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是日元贬值的根本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一直不景气,多届政府对此都无能为力。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经济曾出现了短暂而微弱的复苏迹象,随即又再度滑坡,2000年三、四季度增长为-0.6%和-1.4%,2001年经济仍持续下滑,全年经济增  相似文献   

19.
日本企业的活力及其主要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外贸大量出超并造成与其他国家经贸摩擦加剧,加之国内市场饱和,从而使企业经营环境面临重重困难.早在1987年初许多日本企业都叫嚷“受不了”,当时日本通产相田村也表示:日本企业承受日元升值的能力在1 美元兑换160日元.然而,到1987年底出现1美元兑换121日元的创记录水平时,这种叫嚷“受不了”的日本企业却反而减少了.许多企业都扭亏为盈,增强了应变能力.这种在逆境中走出新生路的秘密到底何在?日本的一些经济评论家认为:关键在于日本企业有较强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银行出现巨额呆帐.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21家大银行1995会计年度中冲销呆帐金额达8.4万亿日元,4年来呆帐冲销累计金额已达20万亿日元.而大藏省1995年7月27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整个日本银行业的坏帐总额为50万亿日元.巨额坏帐使日本银行流动性下降,经营困难加重,成为日本经济恢复的最大障碍.本文试就其产生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