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单供单证的案件 ,即 ,对某一案件的事实 ,嫌疑人与证人 ,嫌疑人与被告人之间各执一词 ,相互对立。而除此之外 ,案件中再无其他证据佐证。或者至多只有一些不能形成完整证明锁链的间接证据。对此我们习惯于称为“一对一”的证据 ,对于此类“一对一”证据的案件历来是我们审查案件的难点 ,对此 ,笔者试图从“一对一”证据的特点及审查和运用上谈一点粗浅认识 ,以求教于同仁。一、“一对一”证据的概念及类别所谓“一对一”证据 ,是指案件某一事实的当事人是两个人 ,而这两个人所提供的证据是完全相互对立的。这种证据种…  相似文献   

2.
有的案件某一事实的当事人只有两个人,而这两个人对事情经过各执一词,所提供的证据相互对立,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证据或者至多只有一些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明锁链的间接证据。这种证据在办案中通常被称为“一对一”证据。“一对一”证据由于在证据充分性上有所欠缺,无法依靠其他证据的印证来判断案件事实的真实情况,因而给监察机关正确认定案件带来极大的难度。笔者现就这个问题略陈己见。  在这些案件中,“一对一”证据是仅有的直接证据,相互对立的每一方证据都没有其他证据可以印证或只有少量的间接证据。因此办案人员必须围绕…  相似文献   

3.
“一对一”证据是个动态的概念,“一对一”证据是对犯罪的某一阶段而言,而非全部犯罪过程都只存在“一对一”的证据;“一对一”证据不等同于孤证,尚有其他间接证据印证犯罪事实的存在;“一对一”证据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由“一对一”证据入手,可以查证其他证据,乃是最终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受贿犯罪中行贿人的证言和受贿人的供述、辩解是核心的“一对一”证据,而其他相关证据是非核心的“一对一”证据。虽然非核心的“一对一”证据的关联性要弱于核心的“一对一”证据,但是其作用主要是增强核心的“一对一”证据的证明力,使全部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司法人员要以客观、全面、发展的认识观看待“一对一”证据案件,意识到“一对一”证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可以定案的,不是绝对不能定案的。同时要灵活使用“一对一”证据,以核心的“一对一”证据为基础和突破口,争取获取其他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  相似文献   

4.
<正> 在刑事诉讼中,往往会遇到证据“一对一”的情况,如何处理此类案件,颇为棘手。所谓“一对一”,是指某些刑事案件有两个肯定与否定对立的直接证据,即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在数量、质量和证明力上似乎势均力敌,不分上下。在刑事诉讼中,证据“一对一”的情况大抵有如下几种:①在同案被告人供述中,  相似文献   

5.
所谓“一对一”受贿犯罪案件,是指行、受贿双方一方供述了行贿或受贿的犯罪事实,而另一方又予以否认,全案又无其他有力的证据可资证明,使得证明有罪的关键性证据和证明无罪的关键性证据形成“一对一”僵持的状态。因此,“一对一”受贿犯罪案件的实质就是关键性证据的“一对一”。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6.
论证据的种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法律将证据分为八种是缺乏根据的。八种“证据”中只有物证、书证是两种独立的证据。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只是人证的不同类型 ,而与物证、书证并列的只能是人证。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都不是证据本身 ,它们只是反映了物证的物证资料。视听资料不是单一事物 ,其四种成分中只有一种成分是证据 ,且属于书证。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 ,证据只有三种 :物证、书证、人证。证据都是由事实构成的 ,事实构成证据的情况只有三种 :一是客观存在 ;二是被“书”记载 ;三是被人感知。三种情况下的事实只能构成三种证据。司法人员获得证据的途径也只有三种 :一是找证物 ;二是找“证书” ;三是找“证人”。  相似文献   

7.
“一对一”受贿犯罪案件与普通受贿案件相比,其作案手段更为隐蔽,证据更容易发生变化,取证认定工作更为艰难。针对“一对一”受贿案件犯罪手段隐密、证据稳定性差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成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实践,就解决“一对一”受贿案件证据稳定性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对一”贿赂案件由于其特殊性缺乏第三人见证且知情人少,很难收集到有力的直接证据,因此收集与案件相关的间接证据便成为案件侦破的切入口.本文就此针对“一对一”贿赂案件间接证据的作用,收集方法及运用策略和原则进行论述,以期对此类案件的侦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对一”强奸案件的客观证据一般较少,常见为言辞证据。检察机关对“一对一”强奸案证据审查与判断时,遇到被告人翻供,有时会直接动摇整个定罪基础。对此,承办检察官应先通过对言辞证据分析,理清案件事实主线,其次注重审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确认被告人的辩解是否合理,从而判断其有罪供述是否值得采信。  相似文献   

10.
一、新时期贿赂犯罪的证据特点 一是具有单一性特点。从贿赂犯罪实施过程来看,大都是“一对一”的形式,这种特殊的犯罪形式,决定了此类犯罪的证据往往都比较单一,很难像其他刑事犯罪一样,一般都具有两种以上的证据,而且各种证据能够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引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和证明体系。 二是具有对证性特点。贿赂犯罪的证据应是  相似文献   

11.
那种善于交际,又能老到地达到“深交”关系的人,有一个人际交往的“秘诀’,也就是寻找“一对一”的交往环境。明明办一件事涉及三个人,也分别“一对一”地深谈一番,由此可以彼此“畅开肺腑”地海阔天空一番。 男女异性间的“一对一”,除去夫妻关系,由此的  相似文献   

12.
张志华 《内蒙古检察》2004,(5):21-24,11
所谓“一对一”贿赂案件,是指贿赂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只有行贿人、受贿人在场,没有第三人现场目击,也没有其它直接证据的案件。此类案件的特点在于:1、直接证据只有行、受贿双方当事人供词;2、一般情况下直接证据中的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比例易出现相持态势,即:行贿人承认行贿但受贿人不承认受贿或受贿人承认受贿但行贿人不承认行贿;3、行、受贿双方当事人的供述不稳定,容易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13.
“一对一”贿赂案件是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一对一”就是指一方揭发或提供行贿证言,而另一方则始终否认,使办案人员一时既难以认定又难以否定。对这类违纪案件如果草率地认定或否定就容易使违纪者逃避党纪政纪制裁或形成冤案。这是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面临的一个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查处“一对一”受贿案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予以认定。一、寻找直接证据予以认定。直接证据包括目睹者的证言、直接记载案件主要事实的书证(购物发票、信件)等。“一对一”贿赂行为虽…  相似文献   

14.
黄琳 《证据科学》2014,(6):658-667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7年第1期刊载的“廖宗荣诉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二支队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处罚决定案”运用的“优势证据”标准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以这一案例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判决主文的剖析,希冀从中提炼出“优势证据”的若干构成要件;并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对比,以期发现优势证据在行政诉讼语境中的适用前提。分析显示,公报案例中的“优势证据”暗含了三个构成要件,分别为身份要件、真实要件、关系要件;而数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公报案例中的“优势证据”只适用于一对一证据的情境。  相似文献   

15.
李明 《中国律师》2011,(3):57-59
在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一对一”案件的证明是刑事审判中的一大难题,而这一问题在职务犯罪案件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此类案件中,往往只有行贿者与受贿者而无第三人在场,难以收集到或者根本没有耳闻目睹的证人证言,也很难获得足量的间接证据。收集到的证据难以达到证据确凿、充分这一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口供补强规则等程序制度,以适应当前打击职务犯罪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证据是认定犯罪事实的依据,证据收集是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活动中的核心任务。贪污贿赂属于智能犯罪,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贿赂案件中“一对一”问题长期以来在立法上没有解决,在反贿赂犯罪实践中,收集证据遇到的诸多障碍是侦查机关感到最棘手的的问题,从而直接关系到案件的侦破和处理。本文试从理论层面并结合司法实践经验,拟对当前“一对一”贿赂案件侦查  相似文献   

17.
贿賂案件证据“一对一”,通常是指案发后,贿赂一方说贿赂事实存在,一方说贿赂事实不存在;或一方说贿赂数额多,一方说贿赂数额少,所收集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据“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形成谁也否定不了谁的局面。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常常遇到,是我们侦破贿赂案件,认定贿赂事实普遍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贿赂案件之所以常常出现证据“一对一”的现象,主要是由贿赂案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有侦查工作方面的问题。从贿赂案件的特点看,  相似文献   

18.
在某些案件中,仅有原告和被告针锋相对的两个证据,即一对一的证据。这种证据的审查与认定不仅要考虑证据的证明力,根据案件情形采取相应的证明标准,还要考虑证据形式和收集程序的合法性。在廖宗荣案中,依法根据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违法行为所作的记载可作为现场笔录来使用。如果没有相反的可佐证的证据否定其客观真实性,且没有证据证明执法人员与违法行为人之间存在个人的利害关系,该记载可以作为证明违法行为存在的优势证据。但该证据因系通过一人执法程序收集,严重违反法定程序而不具有合法性,故而不能成为定案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一对一”的个体腐败,曾是大多数腐败分子惯用的伎俩。近些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腐败现象本身似乎也在发生着衍变。一种腐败新变种——集体腐败现象正在悄然生成,大有取代“一对一”的“两人世界”腐败格局之势,成为20世纪末腐败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从证据学的角度讲,认定贿赂犯罪的刑事诉讼过程是一搜集、审查、判断、运用、肯定证据的过程。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贿赂案件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趋隐蔽,贿赂双方一般都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权钱交易,案件的证据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