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曦 《中国减灾》2014,(21):48-49
正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48号)的相关要求,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据行业部门发布的年度预测信息,结合已有的基础数据和评估模型,开展了2014年度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工作,为灾害救助准备提供了决策支撑。地震灾害是我国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影响重大的灾种之一,针对其开展的年度风险评估是本次自然灾  相似文献   

2.
按照民政部年度减灾救灾重点工作的安排,依据《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4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2014年3-5月,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力量对本年度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  相似文献   

3.
正按照民政部年度减灾救灾重点工作的安排,依据《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4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2014年3-5月,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力量对本年度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此次工作是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每年组织召开、多部门参加的年度自然灾害趋势会  相似文献   

4.
周洪建 《中国减灾》2014,(11):47-47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次数之多、损失之重、影响之广均居各类自然灾害的前列.为做好年度自然灾害的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我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对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范围与损失开展评估。  相似文献   

5.
正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次数之多、损失之重、影响之广均居各类自然灾害的前列。为做好年度自然灾害的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我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对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范围与损失开展评估。我们依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汛期降水量距平百分  相似文献   

6.
袁艺 《中国减灾》2013,(4):22-25
救助评估的内容体系(上)《指导意见》设定的4大类12项评估事项都有其特有的背景、评估内容、责任主体以及主要评估依据和基本评估方法。救助准备评估救助准备评估主要是指针对某一行政区域灾害风险的评估,和在这种风险条件下,对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的评估,以及在该时段区域的救助能力评估(见图1)。一、灾害风险评估黄崇福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中指出:  相似文献   

7.
袁艺 《中国减灾》2013,(1):34-37
近年来,我国灾害损失增加趋势明显、风险形势严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救助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救助项目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决策水平、措施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的开展对加强灾害评估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灾害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初步发挥了为救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依据《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4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自2014年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力量,在每年2—4月开展年度全国与省级层面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此项工作在年度自然灾害趋势会商会的基础上开展,主要为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开展年度防灾、备灾、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尤其是对某一地区未来一年内重点灾种(地震、洪涝、台风、干旱等)、重点区域(高  相似文献   

9.
实务     
正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召开了二〇一五-二〇一六年度全国冬春救助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出席会议并讲话,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主持会议。会上,山西、湖南、广东、西藏四省(自治区)民政厅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制定冬春救助指导标准、开展冬春救助和应对台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情况。  相似文献   

10.
徐娜 《中国减灾》2010,(12):4-7
11月18日,民政部召开2010-2011年度全国冬春救助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工作。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2,(8):5-5
2012年7月13日,民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做好当前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04,(8):10-16
近日,民政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按照灾害损失情境,从中央层面将灾害分为四个等级,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灾害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明确了相应的救灾工作内容和对策。这是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审定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具体步骤,也是全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重大举措。本刊现予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王曦 《中国减灾》2012,(10):61-61
2012年9月24日,2012年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培训班暨冬春救助工作座谈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李保俊,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吲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冯金社,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王云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强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及省级减灾中心和部分地市80余名救灾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4.
2013年3月28日,第三届全国减灾中心业务交流会在四川省减灾中心召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全及来自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各省(市、区)减灾中心负责人、业务人员4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加强省级减灾中心业务建设”展开讨论,交流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需求,共享国家和省级减灾中心建设发展经验与成果。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有关负责人就自然灾害救助评估、灾害信息管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体系与实践、无人机遥感减灾应用、减灾救灾标准体系等领域开展业务培训。四川、江西、上海等地代表介绍了减灾中心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4,(2):34-35
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地震、台风、干旱灾害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派出应急工作组协助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紧紧围绕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16.
“麦莎”、“珊瑚”“泰利”、“卡努”……8月以来,为应对来势汹汹的台风灾害,民政部已经启动1次三级响应,5次四级响应。救灾应急响应启动的根据,正是最新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民政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2005年5月14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正式经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这是我国救灾应急工作制度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4,(12):56-59
汶川地震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首次设计形成。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相关部门对指标、报表进行了改进完善。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民政部一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专项研究,重点根据毁损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要求,对报表体系、关键指标进行了调整完善,后经部门、地方征求意见,国家统计局审核,最终建立《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4,(3):34-35
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地震、台风、干旱灾害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派出应急工作组协助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紧紧围绕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确保灾后救灾资金和物资及时到位。  相似文献   

19.
徐娜 《中国减灾》2010,(10):59-59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8月31日,民政部召开贯彻《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新闻通气会,向与会记者介绍条例有关内容并回答提问。民政部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建军等出席通气会。  相似文献   

20.
袁艺 《中国减灾》2013,(11):36-39
灾后救助评估灾后救助评估包括倒损农房重建救助需求评估、过渡期救助需求评估、冬春救助需求评估以及相应的倒损农房恢复重建救助、过渡期救助和冬春救助工作的灾后救助绩效评估(见图1)。一、倒损农房重建救助需求评估倒损农房重建救助是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自然灾害救助条列》第四章灾后救助的第十九条规定"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