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祖国大陆在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学的走向非常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学发展仍然很陌生,因为大陆作家的作品当时还不能进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近40年了,政治现实造成的隔膜一时难消,多么需要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啊!台湾著名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当初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正> 一是研究和评论大陆籍的台湾作家作品很多,研究和评论台湾籍的作家作品很少。二是对台湾小说、诗歌的研究较多,而对台湾散文、戏剧的研究极少。三是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肯定的既多又重,批评的既少又轻,这是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另一倾斜。  相似文献   

3.
自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即已悄然兴起,台湾作家及台湾旅外作家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柏杨、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人的作品在大陆一印再印,对这些作家作品乃至整个台港文学的研究评价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两岸文学交流更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陈若曦是一位有特殊经历的女作家。她亲身体验了台湾、中国大陆和北美三个社会生活。在当代台湾作家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有陈若曦这种经历了。寻视陈若曦在文学之路艰难跋涉的履痕,可以明显地看出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台大读书时的创作,第二时期离开大陆之初在香港和温哥华写的伤痕文学,第三时期80年以来在美国  相似文献   

5.
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宁军 《台声》2002,(6):32-33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 2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所载台湾文学研究论文为实证考察对象,论述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状况。这些论文在内容上可分为作家作品研究、综合研究、文类研究、思潮流派社团研究等共12类,反映出20年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其总体学术水准呈逐步上升趋势,以及存在着的理论思维单一、习惯于现象描述、附众意识较强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赵淑侠是台湾旅居瑞士的著名华文作家,她的创作成就,不仅享誉台、港、海外,亦为大陆所注目.《塞纳河畔》是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因此,正确认识这部小说的特点,对于了解赵淑侠的创作风貌乃至把握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在台湾于睡梦中与世长辞。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斯人已去,谨以此文纪念林清玄先生。  相似文献   

9.
郭雪筠 《台声》2023,(5):83-84
<正>作为在大陆长大的台湾人,彭翊如对大陆的看法当然不同于台湾本地年轻人。但她对台湾也并非全然断了联系,从小到大她每年寒暑假都回台湾,甚至在到达台湾法定打工年龄(16岁)之后,寒暑假还会在台湾餐饮业兼职。对她而言,这些年来周围的大陆同学对台湾的态度、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态度、甚至是台湾上一代人,都因为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了固有认知,或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自一九七九年开始,随着台湾回归形势的发展,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逐渐推开。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有七十多家刊物和十二个出版社分别发表了八十来位台湾和海外华人作家的二百二十余篇作品,大陆对台湾文学的评论、综述、简介等文章二百多篇,出版了台湾文学专著近四十种,这是一个引入瞩目的可喜成果。台湾文学研究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刊载、出版台湾文学作品趋于系统化。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只得暂付阙如。至一  相似文献   

11.
张炯 《台声》1996,(12)
朱秀娟女士是台湾作家中有特色的一位.她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她特别关注女性的命运.她迄今创作小说、散文二十多种,且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她的长篇小说《女强人》不仅荣获1984年中山文艺奖,而且连续多年成为台湾的畅销书.关于她的创作,大陆学者撰写的多种台湾文学史和小说史,都给予相当地位.因而可以说,她的名字对于关心台湾文学发展的祖国大陆广大读者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12.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两岸出版市场尚未开放的今天,台湾作家走红祖国大陆文艺圈,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年大陆几十家媒体的主管票选年度十大文化人物,以《第一次亲密接触》走红两岸的网路作家痞子蔡——蔡智恒可是荣登第二,把大作家余秋雨远远抛在了后头。谁是知名“台湾作家”?台湾华文出版趋势观察家辛广伟指出,大陆知名的台湾作家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是流行文学,包括琼瑶、三毛、金庸、蔡智恒、张曼娟、吴淡如、席绢等;第二类是励志文学,主要是刘墉和林清玄;第三类是  相似文献   

15.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16.
被遗忘了的作家群像过去用日语写作的台湾作家虽然曾接受日本杂志社主办的文学奖,但是,还有一些作家被日本的文学史和文学辞典遗忘了。他们足日本统治时代或“旧殖民地时代”在台湾长大的中国作家。中国的文学史,过去也没有提过他们。其中有吴浊流(1900—1976),他写过一部以曾在台湾、中国大陆和日本三个地方生活过,最后又不能把灵魂安定在台湾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该书为《亚细亚的孤儿》(1946年原书名为  相似文献   

17.
罗兰:“我有话要说”陆备“我不是在做作家,我写文章是因为我有话要说。”在南京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台湾著名作家罗兰女士这样对笔者吐露心声。在台湾众多的作家中,以散文能在大陆引起如此大反响的,可以说无出罗兰之右者。五辑《罗兰小语》以它的平实亲切,...  相似文献   

18.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19.
全国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鲁迅研究室主任袁良骏研究员所著25万字的《白先勇论》,近期先后在台湾与大陆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大陆学者对某一台湾作家所作的最为详尽、深入的专论之一,堪称台湾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明显信号。这里仅从  相似文献   

20.
《台声》1994,(4)
本期“文化广场”栏内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著名作家刘心武为本刊写的专稿——《山水尚有相逢日》,一篇是北京故宫专业人员王时伟写的《台北故宫参访印象记》,都是两岸文化交流热潮的生动写照.刘心武先生写的是年初与大陆其他四位作家一起去台北参加“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的情景.“山水尚有相逢日,书生岂无切磋时?”——作者慨叹,发自肺腑.可曾几何时,两岸对峙,山水难逢,书生们只能隔岸唱和.又曾几何时,只见彼岸书生往来大陆无绝期,此岸同仁踏足宝岛无可期;彼岸作品争相在大陆出版,而大陆书籍只能在岛内地下流传……而今,不仅岛内书生来大陆朝发而夕至,大陆文人去台湾,也渐如山阴道上.单为研讨中国文学,岛内两大报系争相邀大陆作家往访;仅一个刘心武,中时副刊、联合副刊、幼狮文艺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相继在台推出他的作品.刘心武先生从中看到的是“台湾同胞对大陆这边的事包括文学越来越浓烈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