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偶像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兴起新文化运动,一时成为进步青年崇拜的偶像。此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并在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9月1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记者贺勇):15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腾退修缮,下一步将向社会公众开放。消息还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  相似文献   

4.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5.
初识《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11,(6):31-31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  相似文献   

7.
博闻     
"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时,鲁迅便已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几乎每期必读,还将读过的《新青年》,寄给远在绍兴的弟弟周作人,并在信中嘱咐其要认真阅读。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迁来北京。于是,以《新青年》为营垒,集聚起一批文化精英,鲁迅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新青年》鼓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给北大吹来一股自由、清新的风,改变着  相似文献   

9.
《党员干部之友》2009,(5):43-43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11.
以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发表的《谈政治》为标志,陈独秀实现了思想进程中的历史性跨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由宣传向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标志。本文以《谈政治》一文的研读为依据,追溯陈独秀早期思想跨越的足迹,并对这一重要跨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2.
钱玄同先于陈独秀执教于北大。当陈独秀应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因之落户北大。这就使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因新文化运动而志同道合。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而称陈独秀是"这几年来的真正优秀分子之中,思想最明白的人"。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钱玄同已执教于北大。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后又为《新青年》同仁。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其实,就《新青年》所揭橥的文学革命,陈独秀可谓主将,而钱玄同则是奋勇直前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第八卷转变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事件。近年来,不少论者在《新青年》政治转向的原因分析上,不仅强调主编陈独秀思想倾向的影响,而且意识到该刊第八卷出版经费困难这一实际问题的促动作用。本文在梳理当事人尤其是报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共产国际经费援助致使《新青年》转向,或《新青年》经费困难使陈独秀转而求助于共产国际代表,这在史实上、逻辑上均是不能成立的因果关系;仅就出版《新青年》第八卷而言,其经费虽是问题,但并非决定性的,当时陈独秀等完全有能力自办《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月刊,主编陈独秀。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9月将《新青年》改为机关刊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改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3年6月至1925年3月曾改为季刊,主编瞿秋白。1926年7月停刊。《共产党》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月刊;1921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党刊。编辑李达。1922年7月78停刊。《向导》1922年9月138在上海创办的中共中央理论周刊,主编蔡和森。1927年7月18日停刊。《前锋》1923年7月1日在广州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主编在秋白。1924年2月停刊。…  相似文献   

16.
张家康 《湘潮》2021,(2):34-36
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革命刊物,以后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先后出版过月刊、季刊和不定期刊.《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最重要的主编是陈独秀,其他任主编的还有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瞿秋白等人.《新青年》杂志于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63期.杂志出版时间长达11年,这其中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整个过程,也经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相似文献   

18.
正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发动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时期,比较注意对青年干部的团结和培养工作,很多青年因为得到他的关怀而获得新的生命,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即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吹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在湖南读书的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幸运地收到了杨昌济老师从北京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