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勇 《学理论》2008,(9):71-72
唐朝是中国最盛世的朝代,兴起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衰败于李隆基时期的“安史之乱”。李隆基本来具有英明之主的天资,颇有李世民的风骨。大家知道,李世民首劝李渊举起反隋的大旗,是南征北战奠定唐朝基业的创始人。李隆基对李氏唐朝也有“拨乱反正”之功,继武则天统治及中宗时韦后乱政之后,李氏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江山险些易主,是李隆基力主清除了韦后和武氏集团的势力,稳定了李家唐朝的根基。李隆基有胆有识,当时背着其父相王李旦,发起宫廷政变,把他父亲推上皇帝的位置。为此李旦抱着他痛哭说:“社稷宗朝不肇于地,汝之力也。”后来又英明果敢,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李隆基执政前期是明主,能够纳谏言、开贤路、戒奢侈,很快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以雷霆手段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从父皇李旦手中夺取了最高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天子。  相似文献   

3.
北溟玉 《各界》2011,(6):54-57
77岁时,唐明皇李隆基走完了自己跌宕传奇的一生。严格地说来,他不能算是自然死亡,而是死于郁闷和气愤。如果他的心情很好的话,说不定还会活得更长久。  相似文献   

4.
王者觉仁 《各界》2011,(2):39-42
作为一个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无疑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成功者,他不仅通过个人奋斗攫取了大唐天子的宝座,而且通过不懈努力缔造了彪炳千秋的开元盛世,所以,就算用“天纵神武”、“雄才伟略”这类溢美之词来形容他,似乎也不算过分。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在他44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相似文献   

6.
蒙曼 《各界》2013,(12):76-79
唐中宗李显自身实力不强,靠着张柬之等功臣和相王李旦以及太平公主的帮忙才取得了神龙政变的成功,当上了皇帝.当了皇帝之后,张柬之等人都封了王,相王李旦加封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封镇国太平公主,一时间也是气焰熏天,这让中宗李显感觉压力很大.为了削弱这些功臣的势力,中宗李显被迫和韦皇后以及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结盟.还把爱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这样一来,朝廷就成了李、武、韦三位一体的联盟了.本来,唐中宗这样做,也不过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可是,他没想到,这样的举动刺激了一个人的野心,也打击了一个人的信心.刺激了谁的野心呢?安乐公主的.  相似文献   

7.
丁启阵 《各界》2010,(7):3-3
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宴请外国使节,唐崇担任新闻发言人(古书里叫“勾当音声”)。唐崇先阐述大唐国当时的大好形势,接着介绍朝廷君臣的和谐欢乐,最后赞扬外国友人的讲义气有礼貌,条理清楚,措辞得当。唐玄宗听后满心欢喜。  相似文献   

8.
刘肃勇 《各界》2013,(11):63-64
远在隋末唐初,世居我国东北区松花江流域的鞴羯族,其中一支粟末棘褐族逐渐强大起来,唐朝武则天当政时,于698年诏令粟末秫鞫首领大祚荣,自主立国为王,时称震国王。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首都忽汗城(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东京城),从此粟末棘羯族改称为渤海族了。  相似文献   

9.
剧变社会期的中国腐败为什么这么严重?为什么会泛滥成灾?为什么反腐败呈现“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态势?为什么我们的几任国家领导人都发出了不反腐败要亡党亡国的警告?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探索中国在社会转型期腐败发展、泛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白银都流到哪儿去了?全世界都在问,不光中国。英国人说,都流到中国去了——通过贸易逆差。为什么会有逆差?就因为英国人要喝那口茶,放不下。  相似文献   

11.
刘肃勇 《侨园》2013,(7):45-45
<正>姚崇,唐朝陈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生于650年,为历任唐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著名宰相,对唐玄宗李隆基创立盛唐"开元之治"有着重大贡献。尤为可贵的是,姚崇以朴素的唯物论,敢于同当时奉为神明的"天人感应"学说施以抵制、挑战。716年,唐玄宗治下的河北、山东地区闹蝗灾,百姓却不敢捕杀蝗虫,反倒祈祷跪拜上天显神灵免除灾难。姚崇则当即指派官员去灾区主持捕杀蝗虫,遭到了期中权官卢怀慎的反对,声音:"人力怎能制住天灾,多杀蝗虫定然伤害老天和气,使不得。"姚崇力挺反驳说:"蝗虫把禾苗吃光了,老百姓怎么生活,杀虫救人,有祸我独自担当。"于是灾区群众奋起捕杀蝗虫,终于在"人定胜天"中杀灭蝗虫保收成。过了几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要东巡洛阳,未出行即突发了长安京城太庙坍塌事件,大臣则纷纷上奏说:  相似文献   

12.
刘义杰 《党政论坛》2010,(12):11-11
这天,一匹黑马对众马说:“我要去寻找伯乐,你们要去吗?”众马听了说:“我们是千里马,我们干吗要去寻找伯乐?你不是千里马,找到了伯乐也不会成为千里马!”  相似文献   

13.
刘肃勇 《各界》2013,(5):63-64
1094年(辽大安十年),李洪愿生于辽阳渤海大族世家。 渤海族,本是我国东北区古老民族,世居松花江流域。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册封渤海族首领大祚荣,仿唐制建立渤海国,辖地五千里。立国二百年后,已是封建化的渤海国,于926年正月,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领契丹兵所灭亡。  相似文献   

14.
传话三筛     
北哲 《党政论坛》2012,(2):37-37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3个筛子筛过了吗?”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3,(18):24-25
好誉而恶毁,入之常情,无可非议。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地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  相似文献   

16.
何立波 《各界》2011,(1):93-96
1932年4月29日,在中国上海虹口公园,一枚神秘的炸弹,炸死了驻上海日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这一事件震惊世界,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执行这次特殊任务的义士是韩国人尹奉吉。那么尹奉吉缘何要行刺日本大将?又是谁在幕后策划了这次行动?  相似文献   

17.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18.
郭灿金 《各界》2010,(4):75-79
鸿门宴向来被认为充满杀机和变数,其实,在当事人看来,鸿门宴却是波澜不惊的一场会晤,为什么?因为刘邦的背后站着项羽的叔父项伯。鸿门宴前,项伯为什么会向刘邦通风报信?鸿门宴中,项伯为什么又会挺身而出保护刘邦?项伯为什么要保护自己侄子项羽的政治对手?他这样做到底出于何种用心?  相似文献   

19.
距离     
大师问他的弟予:“为什么在愤怒的时候,我们会大声喊叫?为什么在烦恼的时候,我们要彼此喊叫?”  相似文献   

20.
怎样为四万亿保驾护航呢?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