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耀杰 《各界》2011,(11):71-73
《北京人》与《雷雨》、《日出》、《原野》,并称为曹禺的四大经典戏剧,其创作时限大约在一九四0秋冬至一九四一年秋冬之间。剧中的曾皓、曾文清、曾霆老少三代如出一辙的一男二女的男权美梦,与曹禺本人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与妻子郑秀、情人方瑞以及方瑞的干爹杨振声之间的三角恋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萧珊 《党政论坛》2009,(6):17-17
刘伯承出生在四川开县张家坝的一户农民家庭,虽自幼家境贫寒,但父母仍克勤克俭,在几个孩子中唯一送他上学读了书。1897年,刚刚五岁的刘伯承,进了本村的私塾读书。由于他聪明、勤奋,读过的《三字经》、《千家文》、《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和诸子等书一般都能背诵下来,并在书上做了许多圈点和批注,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相似文献   

3.
曹禺在其成名作《雷雨》中塑造了一系列极具性格特点的典型形象,其中又尤以女性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著称。一直以来,《雷雨》剧作中三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都是评论界讨论的焦点。从女权主义理论出发,再一次解读《雷雨》中的女性形象,能够进一步揭示出她们性格中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以及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押沙龙 《各界》2014,(11):65-68
隋炀帝是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在过去,他一直被当成昏君暴君的代表,简直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坏。在《隋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里,他的形象已经够坏的了。在野史里头他更是从《开河记》一路坏到《隋唐演义》,坏得非常细腻,非常淫秽,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他占据着大隋天子的岗位,却一直干着加藤鹰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大雷雨》是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大雷雨》主人公卡捷琳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6.
张传发 《民主》2011,(6):52-52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曾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钱文忠说:“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2011年1月1日《山东商报》——复旦教授称按《三字经》等标准培养孩子90%要吃亏)  相似文献   

7.
戏剧家曹禺先生曾谈到《雷雨》的过程,他说,他当时不是要阐释个什么,也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批判意指,他只是突然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激荡着,头脑里出现了那些激动他心眼的画面,他不得不把它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样,作为影视作品的《胭脂扣》,它的初创过程中,可能也没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向。所以,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采取时下学界的主流话语体系去达到解剖作品的目的,而是针对作品本身,在自己生命体验和审美领悟的基础上,申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李子迟 《党政论坛》2012,(12):40-41
1906年,当少年毛泽东识的字足够他看…些简单的故事书时,他便找来《三国演义》,一有空闲,他就去读。1912年,毛泽东考取长沙市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认定毛泽东将来定成大器,必须好好栽培,当即拿出《资治通鉴》供毛泽东阅读。毛泽东自此以后经常阅读此书。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接触到了《三国志》。  相似文献   

9.
《各界》2012,(5)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宇,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耒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相似文献   

10.
余显斌 《各界》2014,(10):55-57
一 钟会老妈名张菖蒲,和林黛玉能够PK的,不但有貌,而且有才,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女性。张美眉曾读过《孝经》,学习过《左传》《尚书》《礼记》,不然,是没法教自己儿子“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林韦是一位忠诚于人民的新闻记者,一个毕生追求真相和真理的人。他在前半生中经历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建,始终是人民日报的重要干部。他成长在人民日报,挫折在人民日报。晚年,他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负责人之一,是在思想领域影响很大的刊物《未定稿》主持人之一。他倾全力支持和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他的思想光华在晚年放射得更加耀眼夺目。  相似文献   

12.
董成家 《各界》2011,(4):95-96
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这里地处偏僻闭塞的山沟,封建礼教积习很深。赵树理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受到长辈们的格外关爱。和别人家的长辈一样,祖父和父亲对他也抱着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从6岁起,祖父就教他认字、写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等一些封建或宗教道德格言。所以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占据他头脑的依然是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三见王小波     
钟洁玲 《各界》2011,(7):29-31
我跟王小波见过三面。无法想象的是,第三次见面的地方,竟然是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号大厅——追悼会现场,他躺在那里,与我阴阳相隔。那一天是1997年4月26日。我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的责任编辑。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猝然死于心脏病发,享年44岁。  相似文献   

14.
我的姑父足新记《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总主笔张季鸾。小时候,在姑父家住过,对他有些模糊的印象。20岁参加工作,就进入了《大公报》。我在《大公报》开始记者生涯的最初一两年,正是这位“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周恩来语)生命旅程的最后一两年。  相似文献   

15.
姜锋青 《党政论坛》2010,(14):23-23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  相似文献   

16.
清风慕竹 《各界》2014,(12):53-56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的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10年间就从舞文弄墨的诗人一跃而成纵马疆场的将军。《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成为唐代历史上仅有的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裴毅然 《各界》2011,(11):76-77
徐铸成(1907-1991年)长期主笔《大公报》、《文汇报》,名播寰内。不过,真正使他名声大噪脱颖而出的,并非其新闻专业,而是那场满地走石的“反右”狂风中,毛泽东撰写了那篇《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9.
史伶 《各界》2014,(10):49-49
成舍我,一个中国新闻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一个说到成思危时不可不说的父亲。 1898年,成舍我出生于南京下关,仅在“旅皖第四公学”读过一年半书。1913年时年15岁的成,被安徵的一家报社正式聘为外勤记者;1918年,经陈独秀的特批,成辗转成为北京大学学生;困难的时候,李大钊给他谋划了一份干报纸编辑的活,让他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1925年,成创办《世界日报》;1927年,成在南京创办《民生报》。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丁丁     
《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本名乔治·雷米,1907年生在布鲁塞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埃尔热在布鲁塞尔上完中学后.进了一家保守的天主教会报纸——《20世纪报》。老板诺尔贝尔·瓦菜神父正好在筹办一份专给青少年看的副刊《小20世纪报》,他把创刊的事情交给了21岁的埃尔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