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不仅包括其独树一帜的公羊三世说和大同社会的历史理想 ,也具有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共性思想即历史变易论和古今之辨的历史发展观 ,其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康有为思维体系中的主流思想内衍生出的历史哲学成份 ,分析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内容、特色和历史地位 ,并试图以此为一侧面展示出中国近代历史哲学思想的变易进化性、鲜明时代性、中西融合性和继承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代湖湘民主思想与闽粤江淮两地民主思想之比较沈其新翻阅任何一部旧民主主义发展史的论著,我们都可以看到,从揭橥民主启蒙思想之幡的龚自珍(浙人)、林则徐(闽人)、魏源(湘人),到倡导和服膺民主改良的康有为(粤人)、谭嗣同(湘人)、汪康年(浙人),直至论述...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八月初三夜,到袁世凯的住所劝他发动军事政变,是维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此事,有袁世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记载,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称对话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近年来发现的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提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而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对于此点,有论者认为毕永年的记载,形成于他与康有为交恶以后,叙述中通篇对康有为持贬斥态度,“将夜说袁世凯的举动也归咎于康有为一人,而将亲自往说袁世凯的谭嗣同说成是反对康有为意见的”①。但谭嗣同是一个人到袁世凯的寓所去游说袁世凯的吗…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进步,是一个充满艰辛、无比曲折的历史过程。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贫困抗争的同时,渴望人人平等、生活富裕、幸福安定、生产发达、社会和谐的"大同"理想社会。这种期盼与追求在中国人的心灵里一直没有泯灭。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及实践方式。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消灭剥削、扶贫济困,逐步迈进小康社会。中国农村走出贫困,圆了一个古老的梦想,这是举世瞩目的历史壮举。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思想家为了推翻旧的价值体系,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启蒙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基本架构."严复的'自由'、谭嗣同的'平等'、康有为的'博爱',完整地构成了当时反封建的启蒙强音."[1]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学学说,"新人"是维新派阐释启蒙思想的人学范式."新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新"上.新人学说建立在确立理性权威、重新阐发人性的基础上,并以此为根据对社会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考量.维新派思想家的"新人"学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对构建社会价值体系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注》是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避难印度大吉岭时所撰。该书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继承晚清以降的“今文经学”传统,用“我注六经”的方式,以“公羊三世”说为依据,与《礼运》“小康大同说”相配套,阐述其在不同社会阶段实行不同政治管理模式的变革思想;第二,用“援西入儒”的方式,引入西方价值观念重新诠释儒家传统概念与价值取向,利用西方理念和制度化整合出一种具有鲜明近代中国文化形态特征的新儒学,意图为其变法创造合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未来教育思想上海师大教授马洪林康有为在著名的《大同书》中,对未来的大同之世进行过种种预测和悬想。尤其是对未来教育的预设更闪射出中国人的智慧和光芒。他参照中酉教育的制度和内容,从学制、内容、师资、环境等多方面对大同未来教育进行精心设计,时空虽越...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作为戊戍变法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 一面旗帜,他的英名早就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 族走向近代启蒙的历史丰碑之上。然而,对他 以《仁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学术界在理解 和评价上,却一直存在较多分歧。黄卫平新著 《思维的悲剧与悲剧的思维》(云南教育出版 社出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谭嗣 同思维逻辑中的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矛盾问 题,以及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问 题为线索,以思维逻辑为参照系,联系谭嗣同 的具体思想,重新研究其思维悲剧,并由此而 宏观地论及我们民族在近代启蒙中的思维悲 剧,开拓了谭嗣同思想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吴晓蓉 《人民论坛》2010,(12):192-193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但是,康有为在进行哲学思想的创作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并进行改造、选择和批判的学术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研究述评郑焱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维新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抨击封建专制,鼓吹维新变法,为推动改革事业竭尽全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为此,在他逝世以后的8...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但是,康有为在进行哲学思想的创作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并进行改造、选择和批判的学术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轩宇 《传承》2013,(6):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汪轩宇 《传承》2013,(4):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这种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华夷之辨”的近代诠释 ,对“中西”之争作出了回答 ;高扬“心力”的唯意志论倾向 ,否定了古代哲学中的“天命”论传统 ;“以太”说本体论的近代建构 ,将康有为、严复开创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姻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晚清科学话语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策略,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在东西方多种政治、文化力量碰撞、融合下生成的。对以科学话语为中心的多元历史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本土话语对外来话语的利用策略。科学在19世纪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功效,让谭嗣同、康有为等晚清时期忧国忧民的士人相信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以及合理性。以科学取代传统的常识理性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合理性基础,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置换,而且蕴含着价值观念的革命。由于合理性不再需要和儒家道德保持一致,谭嗣同得以冲决一切罗网,否定君臣父子夫妇;由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客观性,康有为将圣王教义重新组织到普遍的科学话语体系中,努力使儒学重新获得万世公法的普世效用。  相似文献   

16.
李玥 《传承》2009,(14):88-89
甲午战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受到这种思想震动者之一。谭嗣同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是其激烈的言论和舍生取义的牺牲壮举。但事实上谭嗣同并非一直是激进派的代表,他的政治思想在甲午战争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从前期的保守倾向转变为后期激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面对近代以来中西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局势,经学家廖平通过构建大同理想来寻求救国之道。在"救孔"就是"救国"的信仰下,廖平所建构的大同理想乃是以孔经为中心的理想社会。在廖平看来,大同就是以将孔经推之海外以实现天下大一统,且需经历三次三统循环方可实现。根据三次三统循环,廖平指出中国已处于小康,而西方尚处于野蛮时期,然中国文弊颇深,从而主张学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之质,通过文质互易以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大同社会。虽然廖平的大同思想有着中国中心主义之嫌,然作为一种学说,其大同思想与同时代的各种各样的大同思想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积极以大同来设想与规划未来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受到这种思想震动者之一.谭嗣同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是其激烈的言论和舍生取义的牺牲壮举.但事实上谭嗣同并非一直是激进派的代表,他的政治思想在甲午战争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从前期的保守倾向转变为后期激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的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其解庄模式多围绕“大同之道”、“大同之化”、“大同之本”、“大同之盛轨”等相关术语,来解释庄子的无为至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以“大同”解庄的思路并非都是对庄子原意的曲解,其所引进平等、自由的观念,赋予《庄子》以新意.此外,以“大同”解庄不仅与康有为的《大同书》相表里,同时受到胡适所言庄子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不仅继承了韩愈、苏轼等人援庄入儒的传统,更为庄学思想注入新鲜血液,迎合了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上都带有近代意义的反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对中国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也是深刻的,所谓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首当其冲,他耳中梦中,看到的是“海水沸腾”,听到的是“炮声隆隆”,强有力地改变着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世界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思想结构的震荡与重组,它至少包括三个思想层次,即时代变革意识、世界竞争意识和民族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