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华飞  王鹏 《重庆行政》2021,(4):104-106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只有政治导向正确、综合素质高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提炼出对受众、对国家有利的信息;才能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因此,新闻工作者思政素质的培养成为我们高校培养新闻人才的重点.新闻类专业课程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而且还能结合专业需求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专业新闻人才,使他们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在思想上时刻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保持高度一致,更好地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2.
着眼“全媒体”时代需要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全能型"新闻人才。培养高素质"全能型"新闻人才,应努力提高党性锻炼能力,始终让党放心、群众满意;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学习思考能力,提升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努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发展;努力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培养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严格自律能力,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努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培养打造全能型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3.
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军事新闻全方位改革,需要对军事新闻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当代军事新闻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应突出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隐性达意传播致效的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结合广西实际,我们要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两个建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5.
"5G+VR"技术引领用户进入场景体验时代,驱动新闻舆论引导深刻革新。"5G+VR"新闻具有全知叙事、在场体验的传播效能,"5G+VR"为新闻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保障,在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增加情感共鸣、消解偏见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能够为新闻舆论引导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在加强实践教育时过分强调培养会讲故事的“工匠”;二是在加强学养教育时过分强调纯文学式教育;三是在进行专业报道教育时过分强调专家型教育。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中应当积极倡导非工匠式的实践教学、非纯文学式的学养熏陶以及非专家型的专业培养。  相似文献   

7.
自1908年,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苏里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新闻教育、也是世界新闻教育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滥觞之后,迅速风靡全球,新闻学与传播学相互影响、交融,在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传播学科有取代新闻学科之势,新闻院系普遍更名为传播院系。鉴于新闻及新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这种情况对我国新闻人才的培养定位颇为不利。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7,(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扬州市积极用好善行义举榜在弘扬社会新风、传播正能量的导向功能,借鉴"众筹"的理念和思路,充分发挥城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催生了新闻理论的创新。当前,应当引起新闻传播领域关注的重要理论前沿问题主要是:关于提高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关于新闻传媒产业属性认识;关于突发性敏感性问题报道;关于公共安全事务的舆论调控;关于"三贴近"的内涵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入新时代,铁路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其新闻宣传报道必须遵循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输经营、铁路建设等重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一、牢牢把住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的根本党的新闻宣传报道必须讲政治。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一重要论断,与我们党长期形成的新闻思想一脉相承,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指南。一、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挑战1、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给传统媒体如何践行自身职责和使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正>"舆论扶贫"最早可以溯源到"新闻扶贫",新闻扶贫作为一个实践性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出现,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传统,其以独有的新闻传播功能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时至今日依旧见诸各类媒体。在习近平总书记新闻宣传舆论观的指导下,"舆论扶贫"模式应运而生,与"新闻扶贫"相比,其被赋予了更深刻内涵,做好新时期的"舆论扶贫"工作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举好旗帜掌握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向一是聚焦准确、指向明确,抓好群众思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的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反腐败的利器。网络舆论监督的便捷性会成为部分人宣泄私愤的场所,网络容易恶意传播假消息,误导民众,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论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一要转变观念,实现新闻舆论由传统宣传向传播转变;二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网站、网民的教育和引导;三要加强对网络秩序的整治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开展应急救援的同时,也受到了广泛的舆论关注。作者提出综合应急救援的负面舆情治理的常态增强"风险免疫力"、风险内控规避"内生型风险"、"新媒体矩阵"合成作战、抢占"信息管道"传播先机、  相似文献   

15.
5G技术不仅仅推动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转换,也促使新闻传播业态和社会舆论生态发生深刻的变化。5G时代下,舆论主体更加多元复杂,舆论平台分散化、"圈层化",舆论表达方式更为碎片化、情绪化,舆论传播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增加。对此,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探索社区网格化舆情管理模式,增强受众意识,讲究舆论引导策略,创新舆论引导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正>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信息化时代下的舆论主导权?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对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发展方向的最新指引,也是在信息技术迭代、传播结构变革、传播组织变迁等时代趋势下对主流媒体发展实践的规划与全方位布局,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环境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要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利用全媒体加大舆论传播影响,将新闻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进行整合,以应对新时代舆论环境发展。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要遵循发展规律,凝聚工作共识,构建新格局以适应时代变化,坚守职责和使命,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北京观察》2024,(1):46-47
<正>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举措。市政协新闻舆论民主监督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开展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问题,就此作出深刻论述,对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条件下新闻舆论战的内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条件下新闻舆论战的内涵有四:一是信息传播流量、信息传播手段、信息传播平台的非对称性抗衡;二是舆论战在战略谋划、战役组织、战术进攻等多个层次的整体较量;三是传媒武器在网络、卫星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对抗;四是新闻舆论管控手段在军事保密与舆论引导中的软硬交锋。国际化传播环境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作战样式的创新,都使高技术条件下的新闻舆论战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