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医药被世人誉为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人的出国,中医中药也逐渐由华侨传播到海外,并在海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二战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海外掀起一个研究与发展中医药业的热潮。本文选择华侨、华人社会较为典型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就华侨、华人在美国发展与传播中医药的历程作一回顾,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作一分析,以期读者就这一问题有一较完整的了解。一、中医药业在美国的早期发展中医药业在美国的发展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努力。19世纪晚期…  相似文献   

2.
泰国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泰国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特征战后以来,泰国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变化,其表现有如下几个较突出的特征:(一)进出口贸易带动工商业规模扩大。1、从传统的汕头、香港和新加坡区域性贸易扩大到国际市场。泰国向为农业国,华侨华人早期经济亦仅以农林副渔产品为大宗出口,以换取国内紧缺物品。早期成立的同业组织“汕头郊公所”和“香功郊公所”亦以香港、新加坡和汕头(台湾后来取代)为华侨华人进出口业的传统地盘。二次大战后先是美国和后是日本跃居泰国对外贸易首位,台湾在1988年亦曾跃居第一。国外市场扩大到世界三十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中新双边贸易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约10%。1998年的总贸易额达149亿新元。中国目前是新加坡第6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则是中国第7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第4大工业资来源,排在香港、台湾(台区)和美国之后。新加坡在中国的累计实际投资额达210亿新元。吸引最多新加坡投资的5大中国省市依次是江苏、福建、上海、广东和山东。中新贸易现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新加坡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随着中新正式建交,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和合作迅速发展。本文拟简述中新关系的发展史,并展望两国关系的前景。一、中新关系源远流长追溯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关系,至少从两汉起便有了交通、贸易和友好往来。中国从两汉直至清朝,历代的正史和其他古籍,不但记录着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交通、贸易和邦交关系,而且有关于新加坡的详细史料。在新加坡,曾发现有两汉至明清的历代中国的陶瓷和钱币。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中新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交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根据《汉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5.
王勤 《东南亚》2004,(1):16-2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新加坡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大力拓展中国这一新兴市场,使中新经贸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中国与新加坡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较强,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自1 990年中新建交以来,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1 0年来两国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1 2 %。据中国海关统计,1 990年中新两国贸易额为2 3 2 5亿美元,1 995年为6 8 98亿美元,2 0 …  相似文献   

6.
建交十年来,中国与新加坡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1990年中新双边贸易额仅为28.2亿美元,1999年双边贸易额达85.6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3.04倍。目前,新加坡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中新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1/3。据新加坡统计,双边贸易额达96.2亿美元,中国是新加坡第七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根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安排,中国和东盟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新加坡作为东盟中的一员,亦随着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日益频繁起来。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现在已是新加坡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4年中新双边贸易总额为533.3亿新元(约合325.8亿美元),占新加坡外贸总额的9.19%。2005年9月,双边贸易额331.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4.2%。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中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500亿美元。而根据中国驻新加坡大…  相似文献   

8.
中新双边贸易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约10%。1998年的总贸易额达149亿新元。中国目前是新加坡第6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则是中国第7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第4大外资来源,排在香港特区、台湾地区和美国之后。新加坡在中国的累积实际投资额达210新元。吸引最多新加坡投资的5大中国省市依次是江苏、福建、上海、广东和山东。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现状  相似文献   

9.
暹罗华侨的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期暹罗华侨的暹化中暹两国人民自泰汉以来已持续不断地交往。隋朝派常骏出使赤土(暹罗南部),此后两国使者来往不断。使者来往或贸易交往需要通晓两国语言的人,这种人多半在两国间居留过,他们大都是航海者、商人和水手,以后便成为最早的华侨。华侨最初在暹罗只是寓居,但随着时间推移,寓居渐渐变成定居,通婚融合亦自然而然地产生。唐宋时已有不少华侨在暹罗定居,到元时暹罗各地都有中国人的足迹。广东客家先民在元初已到暹罗。据西人记载,元时普吉岛已有华侨定居通婚。素可泰王朝罗摩坎亨(1275-1319年)时,北京南  相似文献   

10.
四、华侨社会的经济支配马来亚、新加坡经济问题专家、马来亚的经济学者J·J·普托恰里曾就一般人所谓“华侨支配着马来亚、新加坡经济”的看法,作了如下的论述: “一般人根据到处(特别是城市)都有华侨、所有各种行业(特别是商业)都有华侨经营者这一情况,产生了华侨支配马来亚经济的这种错误观念。衡量经济支配的最正确的尺度,莫过于拥有和控制种种生产要素”。“综合考察经济上的所有权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中新两国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共同提出的具体倡议,得到了两国政府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于连接"一带"与"一路"、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发展中新关系、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带动相关省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并将其建成一个不仅限于中新两国参与的开放性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来,中国新加坡的友好关系,全面增进,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经济技术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背景新加坡是一个只有618.1平方公里面积、2,471,800人口的小国,但它扼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于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航道要冲,地理位置极端优越.新加坡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着力经营,1965年独立以来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  相似文献   

13.
早期华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出国,主要定居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并依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生存发展,因此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华侨,而华侨也为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致力于和平、共赢发展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样需要华侨华人的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和直接参与,但同时也为华侨华人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旅游已经在我国许多省份自发地开展起来。东南亚诸国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对中医药文化情有独钟,面向华侨华人市场做好中医药旅游工作大有必要;目前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用中医医术治病;二是发展中药材和中成药购物;三是增加保健按摩等产品;四是发挥医药博物馆和中药种植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开军 《东南亚》2003,(1):59-62
新加坡自 1 965年独立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即已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新加坡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占新加坡人口 70 %以上的华人的卓著贡献是分不开的 ,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在随着政府对国民实行新加坡化的过程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一、华人社会变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新加坡的侵略与占领 ,当时旅居在新加坡的华侨积极参与到保卫新加坡的战斗中去 ,为保卫新加坡而洒热血、抛头颅的华侨为数不少 ,旅…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约有十万人。分布在包括首都马尼拉以及除巴塔纳斯(Batanes)省以外的菲律宾全国各地。菲律宾华侨的39%聚居在首都马尼拉,如果包括马尼拉市郊的话则达45.4%。菲律宾华侨大部分经营零售贸易,进出口贸易,经营糖、椰、麻、烟和大米等农产品林产加工;也有少数华侨经营金融业(当铺、民信局、汇兑庄、银行等)。华侨同菲律宾人民一起为争取国家独立,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菲律宾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各地华侨一样,菲律宾华侨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到海外去的历史,其发端是与对外贸易相联系的。可以说,从有海外交通贸易时,就有因贸易原因而“住蕃”的早期华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向海外移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历代王朝对华侨出国一般都持禁止的态度。但一般说来,明中叶以前,华侨出国规模小,数量少,时间上间歇性大。统治阶级制止人民出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管制海上贸易。因此,只是在总的方面规定:不许民人私自出海贸易,对华侨出入国不太重视,对华侨出入国的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对中新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利大于弊.中国入世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华经贸战略,实施"中国策略".可以预见,中国入世后的中新经贸关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1992年以来中新贸易的发展变化。首先从统计数据中分析中新进出口贸易额绝对值及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SITC分类法比较近年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在此基础上 ,本文总结了90年代的中新贸易在石油贸易领域和制成品产业内贸易领域发生的显著变化。随着近期亚洲经济的全面复苏 ,中新贸易在可预期的未来仍将保持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新加坡1990年建交后,两国关系从经济到政治层面长足推进.从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启动、再到新加坡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对接,中新经贸关系不断实现新突破、不断迈向历史新高.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两国经贸关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夯实了政治互信,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有效落实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