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hural Heritage,简称ICH)的定义是:“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各国采取了加强政策与法规制定、加大资金投入与筹集、科学而系统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壮大、开发与创新文化产业、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在“政治大国”战略的驱动下,加强了对东南亚的外交攻势,进一步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关系。特别是1997年至17—14日日本原首相桥本龙太郎东盟五国之行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日本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1.东南亚地区形势的变化,促使日本对东南亚政策作出新的战略抉择。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概括地说:一是东盟作为亚太地区独立一极的形象日渐突出;二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令全球瞩目。为此,桥本政府拟定了一份被称为“桥本理论”伪加强与东…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中,佛教文化的交流构成了彼此间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往来或取道东南亚地区而来的中外僧人所带来的大量佛教经典及其译经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佛教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北大校园里的昆曲楼先生长期从事中华传统文化和佛学文化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佛学文化的精神内涵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感悟,是“国宝级”学者。2005年1月2日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文艺表演——昆曲、古琴表演,晚会由北大京昆古琴研究所举办,引起京华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注。三年前,这家国内首个昆曲古琴研究所便是由楼宇烈教授发起成立的。昆曲和古琴成为我国最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昆曲与古琴抢救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恍惚间,我仿佛置身远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伊斯兰国”遭受重创后的演变及发展,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东南亚首现城市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地区恐怖势力的跨国整合联动及域内外恐怖势力的合流、共振与滋生新的恐怖活动,地区部分国家的国内冲突加剧给予国际恐怖势力更多介入空间,回流恐怖分子引发系列问题以及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等。东南亚恐怖主义新态势给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威胁,也给中国尤其是西南边境省份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需关注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新态势,进一步增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凝聚反恐合作共识,加快构建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专门机制,增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国际反恐合作中的作用,提升边境省份参与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人员及投资等海外利益的保护,有效遏制东南亚恐怖主义发展及阻断国际恐怖势力经东南亚向中国渗透。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地区对外贸易额中对美贸易居突出重要的位置。去年“9.11”事件前,美、日、欧盟经济低迷,使得复苏中的东南亚经济增长受阻。对此,东南亚国家一方面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刺激增长,另一方面也寄望美国经济第四季度能有所起色。然而震世惊人的“9.11”事件的发生,无疑使东南亚经济又受到重创。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驱动下,加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已为该地区各国所共识。但通过何种途径和以什么方式来实现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目前大家关心而又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的问题,也是实现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从保护东南亚地区各国的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初期以来在中国兴起的文化研究热至今仍在升温,并且正在向纵深化、宽领域发展,其研究成果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由贺圣达研究员撰著、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南亚文化发展史》就是这一系列成果中的一种,具有开创意义,而且也是一项精品。“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以此来评价《东南亚文化发展史》,可能并不为过。 首先,贺圣达研究员所从事的全面、系统的东南亚地区文化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从缅甸以东到印度尼西亚这个热带季候风的亚洲地带,不仅在地理上有它的多样性,而且在民族、语言和文化上也是极其复什多样的。这个地区在政治上长期不稳定,经常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在经济上,虽然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但是各地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从整个地区看,要摆脱落后状态是不容易的。该书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概述这个复杂的地区。著者是把东南亚地区摆在世界经济中,以土地及其利用状况.城市  相似文献   

11.
李谋 《东南亚》2009,(3):67-73
印度文化与东南亚是人们常议的话题,但意见诸多不同。通过对几部东南亚史名著涉及古代东南亚论述的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印度文化对古代东南亚影响大,但中国文化对东南亚产生影响要早于印度。主导文化影响大小的是接受方。文化影响是双向的,不均衡的。文化传播方式途径都会左右影响的结果。宗教性文化的影响更易显现。  相似文献   

12.
何平 《东南亚》2011,(2):61-66
在东南亚,印度人是一个人口数量仅次于华人的第二大外来移民群体,遍及东南亚的每一个国家。东南亚的印度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印度次大陆迁入东南亚的,在人种和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差异,因此,广义的印度人实际上包涵了众多的种族和民族。虽然如此,这些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不同种族和民族,都或多或少地经受过印度文化的熏陶,他们在来到东南亚之后有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认同,东南亚各国的本地居民也都把他们视为一个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13.
试析东南亚文化与东盟发展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南亚文化界定 东南亚文化,从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它实际上是指存在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而绝非仅指东南亚地区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宗教信仰角度看,东南亚的11个国家中,越南和新加坡属于祖宗崇拜、儒释道为主的文化。此外,在东南亚众多的族群、6亿多人口中,越南的京族和各国的华侨华人以祖宗崇拜和信奉儒释道为主,人口约有1.5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有一个壮泰族群,她的基本文化特征是:共同聚居区——连片带状分布,共同历史渊源——族群同源异流,共同体质特征——个子中等的黄种人,共同语言——基本用语相同,共同经济生活——"那"文化,共同的精神文化——宗教、节庆文化相似等。  相似文献   

16.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之间的一条远洋贸易航线,它是古代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等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古代中国运用这条贸易航线发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17.
130多年前,天然橡胶从原生地亚马逊流域传入东南亚后,逐步从一种野生植物变为文化的载体,文明的工具。它的锲入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甚至上升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它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人们“愉快”地接受它,以其特有的“弹力”整合着地球资源,改写着文化谱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交流史是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体现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Political regim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run the full spectrum from liberal democracy through various hybrid democratic-authoritarian types and on to full-blown authoritarianism and totalitarianism. While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invested much effort and ingenuity in creating typologies of regim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mpirical diversity of politic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much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what the citizens think. How do peopl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perceive their own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uses public opinion data derived from the AsiaBarometer 2006 and 2007 Surveys of 12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o map what citizens actually think about their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governance and compare these with the regime classifications of political scientists. The results revealed universal commitment to elections but disillusionment with political practice, positive estimations of the 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 in Southeast Asia but much less enthusiasm in East Asia, and a preference for moderate opinions. There is no clear overall correlation between regime type and popular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