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勇 《公民与法治》2011,(19):41-4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亲人去世,活着的人在悲痛之余,也要处理与死者有关的财产,不少纠纷就因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2.
登山者之死     
《江淮法治》2009,(6):36-37
在北阿尔卑斯山的惠高岳溪谷,一位女登山者的尸体被发现了。她背着背包,被埋在溪谷的残雪中。死者头骨凹陷,像是被落石击中,翻落溪谷身亡的。死者死亡大概一星期了,左手带着的数字型手表,至今仍走着。脸部埋在残雪中,几乎没有腐坏,非常素净,一点妆也没有,可能是一位不喜欢化妆的人;鼻梁挺直,是25岁左右的女人。  相似文献   

3.
推理断案     
登山者之死在北阿尔卑斯山的惠高岳溪谷,一位女登山者的尸体被发现了。她背着背包,被埋在溪谷的残雪中。死者头骨凹陷,像是被落石击中,翻落溪谷身亡的。死者死亡大概一星期了,左手带着的数字型手表,至今仍走着。脸部埋在残雪中,几乎没有腐坏,非常素净,一点妆也没有,可能是一位不喜欢化妆的人;鼻梁挺直,是25岁左右的女人。  相似文献   

4.
苏州的一个小区惊现一具腐烂女尸,死者是在苏州打工的一个女孩子。她的社会关系极为简单,谁会要了她的命呢?警察在排除了2000多个嫌疑对象后,仍然没有锁定真正的凶手。就在案件陷入僵局之际,死者的一部手机出现了。凶手也因此落网。原来,凶手是一个劫匪,他看见死者非常漂亮,便误以为是被老板包养的二奶,进屋抢劫,遇到反抗后杀了人。  相似文献   

5.
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的名誉,是指有关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等的社会评价。它依附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却存在于其他公民的观念之中,故公民本人死亡之后,其名誉并不随之消灭,而是还要继续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这就存在着公民死亡后其名誉被损害的可能性,也就产生了法律对死者的名誉是否应当保护、为什么要保护以及应当通过什么方式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第一个问  相似文献   

6.
侮辱,诽谤死者,损害死者生前的人格、名誉,行为人是否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也即死者能否作为侮辱罪、诽谤罪的对象?通行的观点坚持侮辱罪、诽谤罪的对象只能是有生命的自然人,因此认为死者不能作为侮辱罪、诽谤罪的对象。笔者对此论断不敢苟同,特撰拙文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7.
关于死者名誉权的问题,理论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有四种说法:一、名誉权说。死者和生者一样享有名誉权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二、准名誉权说。死者的名誉应受到保护,但死者不能象生者那样享有完整的名誉权,不能通过赋予死者名誉权的方式来保护死者的名誉。但是为了保护死者生前的利益使生者的名誉不受损害可以由法律明文规定,在名誉方面视同生者享有准名誉权。三、死者近亲属名誉权说。死者因为与近亲属有直接的人身关系,所以他的名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遗属的名誉,保护死者的名誉实质和作用在于保护死者近亲属的利益,与其说死者的…  相似文献   

8.
已经死亡的公民有没有名誉权?对死者名誉的损害,其遗属可否提起诉讼?近年来随着死者名誉案件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笔者就这个问题谈点管见。  相似文献   

9.
自然人死亡后因意志不复存在,且无法独立承担责任,故不能作为民事主体享有具体权利。但其名誉等人格利益并不因此完全消亡。当死者利益被侵犯时,以公法直接干预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以私法间接干预保护遗属权益,是对死者利益保护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死者名誉是否应予法律保护的问题,近年来引起法律界的关注。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4月12日就此发出《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然而法学界同仁并未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一致见解。孙加锋同志的《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①一文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见解,笔者通过本文提出关于死者生命痕迹(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关侵犯死者名誉的案例时有发生,每每引起争议。虽然对于死者名誉需要保护这一点少有异议,但有关保护死者名誉的理论根据却众说纷纭。本文在剖析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死者名誉的法理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死后口眼的张开与闭合人死以后,由于肌肉丧失紧张性而出现松弛现象,因此多数口微开、眼微睁。此外,有的是口和眼闭合的,也有的是口眼张开的。对口眼张开的,有人就说:这是因为死者亲人未到;或者生前还有未了的事,因此“死不瞑目”;有的甚至误认为这是被人谋害的征兆,要求公安、司法人员为死者“伸冤”。其实,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因侵害名誉权而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其中因死者的名誉遭报害而引起的争议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已经死亡的人有没有名誉权?对死者名誉的损害,谁有权提起诉讼请求保护?这些问题,《民法通则》尚未作出具体规定。笔者拟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目前,在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许多同志主张已经死亡的公民也享有名誉权,他们认为,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卞雅唐断案     
何进 《江淮法治》2011,(2):35-35
清朝某年.快过除夕之际,江苏省武进县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有名男子在武进县教场被人谋害了。死者的亲属称死者是当天早上带钱到县城购买东西的,因为死者的儿子将于除夕完婚.带了有50两银子.没有想到却被人杀害了。武进县的县令派遣捕快四处侦探,但没有任何进展和发现。  相似文献   

15.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兼与杨立新诸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兼与杨立新诸先生商榷麻昌华对死者生前名誉法律保护的讨论,虽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已有定论,①但在保护依据的阐释上,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说明。杨立新等三人在《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上发表了《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一文(以下简称“杨文”...  相似文献   

16.
热恋情侣公园内惨遭杀害 2015年7月5日清晨,山东省临沂市一座公园的长廊内惊现一男一女的尸体.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兰山分局的刑侦人员接警后火速赶到现场. 经过现场勘查,死者衣着整齐,遗体没有被挪动或拖拽的痕迹.很快,警方确定两人的死亡原因:男性死者是左背部被子弹击穿;女性死者身中两枪,其中一枪将头部击穿.两人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17.
佛家说,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没有了呼吸,生命也随之结束。犯罪分子有时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谋财害命的,特别是在既没有枪也没有刀,同时也没有任何足够硬和足够重可致人死命的东西时,他们往往采用勒死或闷死对方的方式。一段绳子、一截电线,甚至是杀人犯的双手都可以成为勒死对方的工具。窒息通常是由于受害人的面部被枕头或塑料袋蒙住、或被重物(比如杀人犯的身体)压住胸部不能呼吸而导致的。尽管犯罪分子有时会尽最大努力隐藏犯罪事实,尽量使死者的死亡看上去像意外的死亡,而不是有意的谋杀,但是法庭科学家通过仔细检查犯罪现场和死者…  相似文献   

18.
权利就其本质而言应当是一种自由,确切的说,权利概念不是一个自由意志想要实现的特定目的,而只是想要实现它的一个自由选择.但权利不是简单的自由选择,这种自由选择是被权利人所处的社会所承认的自由选择.既然名誉是社会对特定人的评价,但存在于其他不特定人的头脑中或作品中的对特定人的评价,此特定人是断没有自由选择的可能的,更谈不上占有、支配,因此,名誉权不属于权利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尸体解剖可以简单地分为出于法律目的的法定解剖和出于医学需要的医学解剖。前者由法律直接授权,后者须经死者的遗偶或直系亲属同意,但各州法律对此规定并不尽一致。一、同意做医学尸体解剖一般说来,医学尸体解剖(也称非官方尸体解剖)必须得到适当形式的批准。为此,有的州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规定了谁有权作出同意表示和拥有同意权的顺序,对此没有专门制定规定的州则适用普通法原则。基本做法是,活着的配偶或直系亲属有合法的尸体保护权及同意或拒绝同意进行尸体解剖的权力。按照美国法律,有权或有义务处理尸体的人,在人死亡的同时,即拥有收回死尸的权力。各州的法律虽然都规定了死者的父母、夫妻、成  相似文献   

20.
诽谤罪若干疑难问题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诽谤罪的客体问题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诽谤罪的客体是公民的名誉、人格。所谓名誉,即俗称的名声,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社会评价,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判断。说一个人有较好的名誉,意味着该人享有良好、积极的社会评价;反之,说一个人名誉较差,也就意味着该人受到消极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