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现代生态学视角看,要解决全球化进程的人才与生态两大问题,必须坚持以生态哲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从人类思想史看,马克思是第一个从生态哲学角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社会生态学家。他的生态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对“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理论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2.
黄敏 《前线》2022,(1):12-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求生态之真、致生态之善和臻生态之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生态思想以问题导向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原则为逻辑遵循,以“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为逻辑主线,在批判与建构中实现了对马克思生态观的历史性发展。恩格斯生态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作为革命的理论,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作为实践的理论,它指明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生态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金玉 《唯实》2012,(5):34-36
马克思人学的最大特征在于摈弃了一切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学说,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以人类解放作为根本的理论指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运动中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马克思人学及其方法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正确处理了人与历史的关系,指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历史运动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分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突破陈锦希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论证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7.
讨论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生态学意蕴,实质上就是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意蕴。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具有生态学维度?且不说非马克思主义者(如西方绿党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因此,在简单评述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从劳动切入,揭示劳动概念的生成论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劳动在历史过程中展开的双重维度(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其矛盾关系来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基础;从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反生态本质的批判来彰显马克思劳动辩证法丰富的生态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不仅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生态学意蕴,而且为当代的生态问题提出了充满时代特色和中国智慧的马克思主义解答。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其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为重要前提的,在这一转向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马克思所以能够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阐释,恰恰在于超越了有着原则性缺陷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通过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而确立了理解和把握历史的辩证视野才实现的。黑格尔辩证法由此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循此认识可知,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地不在于其是关于"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而在于其是贯彻了辩证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唯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才成其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社会现实发展状况,从“现实的人”、物质生产发展状况、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情况三个方面确立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前提和线索。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进行历史分析,并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理论建构,从而描绘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指引当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