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薛正俭 《共产党人》2010,(18):37-38,42
"如何对待名利地位、如何获取名利地位,这对团干部是一个重大考验。首先要节制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青年人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就必然给自己带来痛苦和不幸。"  相似文献   

2.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能拯救人的,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心灵的激情和自由。在利化的年代,逐利成了正经事,名是利的加速器。你与他人互相利用互为资源,为名利地位和房子车子而忙碌,最后,你的疲惫、空虚和失落感无从得到安慰。  相似文献   

3.
黄明哲 《党课》2012,(19):98-100
淡泊是一种自信,一种修养,一种超脱,一种境界。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解释: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效果差距越大,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个人就会感到越痛苦。 名和利,是人们都关注的事情。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能够淡泊名利,就能平静地对待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无所谓,得意时候不张扬,挫折面前不忧伤。  相似文献   

4.
讲究与将就     
在名利面前态度如何,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一名优秀的干部,会自觉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正确列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列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  相似文献   

5.
人生在世,有两种东西是极有诱惑力的。这两种东西一件是“名”,一件是“利”。人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自然会追求这两种东西。但如果把这两种东西看得过重,让它迷了眼,醉了心,它就会成为道德的天敌,使人心受牵累,严重的还会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淡泊名利,包括淡泊“名”和“利”两个方面。何为名利﹖《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指个人的名位和利益。淡泊名,就应该不图虚名,甘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淡泊利,就应该不为私利,舍得为国家为人民做任何事情。如何对待名利,不是个人生活小事,而是道德修养问题。不图虚名,是有德的表…  相似文献   

6.
在部队从事军医工作40多年,周超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诚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地位,勤勤恳恳地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自觉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人民公仆的尺子衡量自己,为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马明阳 《党课参考》2023,(15):76-78
<正>再平常不过的日用品、舍不得扔掉的礼品包装袋、用旧窗帘自制的落地灯灯罩——走进宋庆龄同志故居,一件件简单朴素的陈列品映入眼帘,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宋庆龄同志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让人肃然起敬。古人言,“毋为私欲蔽”。体面的工作、广阔的前景、美好的生活……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适度的欲望催人奋进,但过度的欲望,则会让人深受其苦。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诱惑面前多一些定力,面对物质名利多一些淡然,  相似文献   

8.
王卉 《前线》1999,(1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朝文人陈继儒的一幅对联不知引起过多少代人的遐思和感叹。它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恬然自得、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潇洒和超脱。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感叹“活得累”的时候,我不禁想其实想活得轻松也不是件难事。那就要看您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名、利”。大凡俗世间的烦恼多因各种欲望不能满足而引起。而在各种欲望中尤以名利关最难过。“名”,字典里的解释是“名誉,声望”;“利”的解释则是“利益”。一点名利之。C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退休前,我是党员,教过中学语文,做过副校长;退休后我还是尽自己所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有益社会。我说的老有所学是指凭自己兴趣爱好、量力而为、不图任何名利的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0.
人生在世,如果计较的东西太多,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样样都不肯放手,那就会如牛负重,活得很累;反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马马虎虎,那也未免太对不起自己,活得没啥意思。聪明的人,会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荣誉和名利”时,汤敏一脸认真地说:“当你成了‘先进’,人们对你就会有新的看法和评价,不论赞誉还是抨击都很正常。关键是你怎么看自己,如果以‘先进’自居,那肯定很快要退步。真正的先进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做出样子。”  相似文献   

12.
如果生活是海,那么欲望如潮。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就像大海不能不涨潮一样,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假如世人都没有欲望,就会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就会缺少热情、缺少投入、缺少追求,那将是多么苍白的生活画卷。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尺度。涨潮也有落潮时,不让欲望泛滥成灾,才是可取之举。  相似文献   

13.
阚平 《新长征》2015,(1):64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如何处理好“留什么”与“要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这三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当“官”从政是存私心还是彰公道?是为一己私利还是恤民爱民?只为个人家庭谋后路、不为国家民族想出路的蝼蚁多了,怎能不掏空千里江堤。只为大众谋福利,不为自己谋私利的蜜蜂多了,怎能不采得百花成甜蜜。  相似文献   

14.
人都有欲望。如求生、求学、求健康、求发展……等等。没了欲望。万念俱灰。就很危险。所以,禁欲主义是错误的、也是做不到的。可是,反对禁欲是否就可以纵欲呢?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市场经济重功利,当然也会助长人的功利主义思想。如今许多人都在盘算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得到之后,又想还能再得到什么。有些人甚至为此而不择手段。有材料说,近些年的罪犯中,80%是物欲型犯罪。面对如潮之欲流,我们应如何应对呢?有人说,欲望是人进步的杠杆;压制人的欲望,就是压制人性等等。此种说法,貌似关心人,实际上却含混不清,未必正确…  相似文献   

15.
“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在新形势下,作为军队党员干部如何才能保持淡泊名利之心呢?我认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官兵的思想,时刻经受住权力地位的考验。孙中山先生有旬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有鸿鹄之志,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而不应以权力地位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6.
知足     
知足,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懂得知足并能做到知足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相反,不懂得知足,整天为自己的名利得失斤斤计较、牵肠挂肚的人,只会被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  相似文献   

17.
不图虚名、专于事业,面对名利不争;不图享受、踏实干事,在生活标准上不攀;真抓实干、默默无闻,对于到手的权力不要。这就是沈阳军区第208医院政委武立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正是靠着“不争,不攀,不要”这三种品质,武立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不图名利、尽职尽责,用自己默默的付出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社会上有着众多。帮一点”的爱心群体。他们的帮一点。不计名利,不求回报,平静地奉献着爱心,温暖着别人,也快乐着自己。  相似文献   

19.
淡泊(随笔)     
在物质社会处以淡泊的心态,也许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淡泊需要自制,淡泊是一种修养,淡泊体现了一种文化人格,达不到那种特有的境界,就难有淡泊的心态。 现代物质生活相当丰富,也非常纷繁,财富的层次,地位的层次,生活水平的高低,无不膨胀着人的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许多人为了追逐欲望,整日在人生的旅途上奔波。欲望是一种动态的感觉,往往在对比中变得更加强烈。收入的差距,地位的高低,就像是山谷中流淌的小河,起伏跌宕,让人心永不平静。 淡泊是平静的湖泊,清清的、静静的,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物欲的激荡,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的这段追问、审视之言,使我们悟出一个共性问题:一个人过分、过多、过度地追求欲望,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在名利上,“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舍与得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