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名国情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2006年10月12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解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说,公报内容向人们传达的信息表明,中共执政理念已实现三阶段跨越.即从“文革”期间所谓“斗争哲学”转变为过去20年、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哲学”,如今又转向“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2.
田厚钢 《群众》2012,(5):87-87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作客人民网,与网友畅谈徐州2012“双四”大跨越。他说,科学发展非常重要,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掌握发展的本质;发展是硬道理,但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硬发展是没道理。这话既让人深入思考,又使人警醒明理。  相似文献   

3.
管理经纬     
“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邓伟志撰文论述“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文章说,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须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科学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现代化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模式。西方现代化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无不经历了高污染、高能耗与高排放阶段。美国30年代中部大平原地区沙尘暴每年几十次,被称为“肮脏的30年代”;德国二战后工业急剧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但是环境管理工作滞后,莱茵河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一度被称为“欧洲公共厕所”;1956年日本水俣湾上游大型氮肥企业将含汞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了水俣病事件。  相似文献   

5.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人民论坛》2013,(16):20
于丹:这个社会是有很多让我们不满意,但是怀疑主义更大地放大了恐慌,盲目的恐慌无助于我们社会的改善。胡鞍钢:中国的伟大复兴超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是一个集大成的巨大的"世界贡献"。贾磊磊:和谐,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 ,去年我国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有关义务教育发展情况 ,公报指出 ,1999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普九”人口覆盖率继续提高。到年底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0% ,“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430个 ,9个省市已按要求实现“普九”。1999年全国共有小学58 23万所 ,在校生13547 9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 09%。全国初中学校6 44万所 ,在校生5811 65万人。有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 ,公报指出 ,普通高中发…  相似文献   

8.
《学习与实践》2005,(10):4-4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日前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略——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分析人士认为,“十一五”规划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十一五”规划将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同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在中国曾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绿色“革命”,胡锦涛主席首次公开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中国正逐步创造着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绿色奇迹。而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后,有一个人一直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默默地建言献策。他就是研究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要在21世纪实行新的追赶战略,必须首先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知识发展差距。”去年底,在上海举行的“2000年上海科技论坛”会上,著名国情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博士以“知识与发展:21世纪中国新的追赶战略”为题,向与会和观看网上直播的科技工作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如果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逻辑起点和行动指南,我们就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也是硬道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是硬道理。从国内情况来看,一段时期以来,不少人理解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被理解为经济增长,经…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从对五大国综合国力和五大资本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过去30年的崛起是迅速崛起、全面崛起、全方位崛起,但却是不平衡崛起、不协调崛起、不匹配崛起。中国崛起会给中国和世界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目前我国所处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自己的发展.尤其是靠发展经济。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即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目标.是中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实施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绿色发展的特征及内涵: 对发展质量的反思和总结 绿色发展是以绿色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①胡鞍钢在《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把绿色发展界定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绿色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51-51
十年来,我国领导人利用出访、参加国际组织等场合宣示“中国主张”、“中国立场”,既体现了中国“和合”的宏大思想,又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互赢的时代潮流,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多予之,少取之”。这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各类出口,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税收贡献。——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相似文献   

18.
钱伟 《求索》2008,(10):107-109
在存在论视野中,人的和谐发展既是一种哲学存在,又是一种价值存在和道德存在。作为一种哲学存在,人的和谐发展的语境是从斗争哲学向“和”哲学的转变;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的和谐发展的依据是人对人本质的追求;作为一种道德存在,人的和谐发展的趋动力是向“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刚刚过去的199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的年份。作为中国经济“两个根本转变”的微观基础,中国的国企、股份制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集体和民营企业,在经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和国内外全面市道低迷的“非常”的洗礼中,尽管经济的增长放慢,以产权为中心的制度创新至今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00,(2):79-79
中国著名经济学专家胡鞍钢在《嘹望》周刊上撰文指出,反贫困应当成为21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