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的宪法立法进入新阶段,保障人权的宪法立法新发展带动了我国刑罚制度的进步.从刑罚实现过程的纵向进行考察,我国刑罚制度在制刑、量刑和行刑三方面都在贯彻宪法强化保障人权的要求;从实体法与程序法二元界分的横向来看,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和新《刑事诉讼法》中涉及刑罚的许多条款均贯彻了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刑罚制度的进步.未来我国刑罚制度将朝着刑罚轻缓化、刑罚人道化、行刑社会化和程序正当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改宪法中,明确写入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贯方针,也为进一步贯彻这一方针提供了宪法保障.同时,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人权保障写入宪法,反映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宪法自身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保障人权,人权保障也离不开宪法的支撑。人权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内容,以入宪为制度。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要求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关注现在的人权保障制度,我国宪法对人权的保障处于国家绝对权力向公民个人权利逐步转变的阶段,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要求我们从观念、制度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保障人权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底线,社会的内在和谐是制度性的,它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形态下形成的和谐。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确认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内容的宪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首先要对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进行宪法层面的设计,确立保障人权实现的宪法制度。只有宪法所保障的人权的最高价值得到实现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核心要求是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普及于中西传统文化,而人权保障是人本思想的现代要求,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最基本的内容.我国宪法第四次修改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新刑事诉讼法也把人权保障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条文中.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强调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尤其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加强人权保障的理念将不断促进司法改革,逐步解决人权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汪海霞 《政法学刊》2005,22(4):80-82
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意味着国家和人民对公安执法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十分注意对公民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对广大人民权利的保障,强调人权保护的重要性是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人文环境保证,更是衡量我国公安工作成效的最终指标.所以公安机关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必须从基本理念、监督机制、程序性执法等方面来建立和规范对人权有效保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崔春旦 《法制与社会》2010,(21):289-289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没有宪法保障,任何人权保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主要阐述了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揭示人权的立法保障是宪法保障人权的必然延伸和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宪法保障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刘建军 《法制与社会》2012,(19):265-267
新刑诉法修改的一个最突出亮点,就是在总则当中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继宪法法律条文规定之后,我国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保障的明文规定,直接体现了宪法精神,彰显出人权保护理念在立法层面的巨大进步.同时,在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执行和特别程序等方面,新刑诉法对人权进行全面系统的保障,充分体现出了人权保障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9.
<正> 人权得到全面具体的法律保障,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法律保障主要展现为:一是立法上反映出保障人权的范围、程度,二是执法上表现出对人权保障的真正实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人权是我国法制的重要内容和最终归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部门法为补充,以其它法律、法规相配套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在此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一项重要的人权立法。它开创了审判权制约行政权的崭新机制,以“官”民在诉讼上的平等为支撑点拓宽了我国人权保障的法律范围,以有效制约不法行政维护合法行政,确保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法制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的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引入宪法,人权是法治社会的基础。腐败问题从不同程度上侵犯了每个平等公民的人权,本文从腐败的定义、腐败犯罪威胁和妨害公民的人权、以法治惩治腐败、保障人权和树立国家法治理念、培养公民人权观念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中国现在所面临的腐败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李叶  颜燚 《法制与社会》2013,(25):26-27
人权,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个人的本质和尊严为参照而享有的相应的权利,它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以自由和平等作为本质特征。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司法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的人权保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2年修正的新刑诉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总则中,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详细化并入法律条文当中,真正意义上地使得人权有了法律依靠和保障,实现了保障人权与惩罚并重。本文将从介绍新刑诉法修正情况入手,叙述新刑诉法中关于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创新点,之后在提出新刑诉法中对于被害人权益保护的不足之处,最后再提出完善被害人权益保护机制的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为了保障人权,而人权要真正得以保障则依赖于宪法和宪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其中违宪审查是现代国家实现人权保障的众多制度中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制度,它是实现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权"入宪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此次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将"人权"二字引入宪法,无疑,这一举措对我国人权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通过对我国宪法文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宪法中有关人权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缺失.因此,为确保这一人权条款的实现,我国有必要从立法、制度、组织等方面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14.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来源,公民基本权利是对人权的宪法化。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要求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为各国家机关。人权保障条款对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建立完善的宪政体制,而其关键在于宪政理念的转变、解决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的实施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5.
正《决定》在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重申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在于保障人权,保障人权则有赖于国家司法体制的建立及其运作。如何发挥司法在人权保障中的功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一、领会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意义《决定》专门提出"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命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功能。从人权与国家治理关系上看,人权保障是国家体制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国家治理首先是宪法治理,而宪法治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完善的人权保障制度,维护人权的价值,使之成为国家的价值观,培育国家生活中的人权文化。  相似文献   

16.
宪法的基本精神在于人权保障,故刑事诉讼程序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并实现人权保障必然为宪法所关注,并成为基本人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应以人权入宪为契机进一步得到完善,以充分发挥保障人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权入宪的法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权进程新的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人权入宪,使人权更加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入宪,自由有了九鼎之重;人权入宪,平等有了磐石般的保障;人权入宪,公正价值目标必然彰显。  相似文献   

18.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于2004年在我国成为宪法原则,并将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各个领域推动和发展人权事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核心内涵是尊重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任何人受到人的待遇.保障人权的主要义务主体实质上是政府,因此,要求国家不仅通过立法、行政活动推动人权的进步和发展,而且要求立法、行政活动在保障人权的程序规则下运行.由于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生权力与权利、权利与权利的冲突,又由于在权力与权利冲突中受害的总是权利享有者一方,因此需要在权利受侵害时予以救济,即所谓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公正、民主、科学的程序就是处理权利与权力冲突的不可或缺的救济措施.倘若立法者制定违反宪法、侵犯基本人权的法律,行政主体违法行政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刑事检控机关非法剥夺受刑事追究者的人身自由,公民将如何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的侵害或可能的侵害?  相似文献   

19.
龙林 《法制与社会》2010,(34):378-379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条款庄严地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开创了新纪元。“尊重人权”意味看国家对基本人权有着消极的不作为义务,“保障人权”意味着国家对基本人权有着积极的作为义务,并且这种尊重和保障是人人享有的,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20.
吴永河 《法制与社会》2012,(36):156-157
人权保障尤其是刑事制度中的人权保障是当今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关注的话题.人权保障在我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我国人权保障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条款从225条增加到290条,分为“总则”“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审判”“执行”“特别程序”以及“附则”.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这是宪法有规定以来,我国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规定.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加大了人权保障的力度,对检察机关侦查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围绕人权保障条款的变化,来阐述检察机关侦查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