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追求——公共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管理要充分体现“公共性”,即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等要代表公共利益。谋求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追求。因为公共行政的权力是公众所授予的,行政权力的存在和活动是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所以公共权力的主体在管理公共事务时,应该执行公共意志,谋求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的。本文论述了公共利益作为公共行政人员伦理价值追求的原因,价值蕴涵并提出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如何追求公共利益和追求什么样的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伦理研究的前提,然而什么是公共利益,人们对此理解并不相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公共利益付出与享有往往存在不对称的情形;公共行政实践上公共利益自身定位与边界确定;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公共利益是人为的一种工具性设定而非具有普世性的道德地位。深入探究并诠释这一问题的实质,需要明确公共利益既不能等同于公众利益,亦不能等同于共同利益,它只能而且必须与个人利益形成辩证统一关系。唯此才能在公共行政领域确定对私人利益的尊重以及放弃公共利益的道德优先地位。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增进与实现并完成公共行政治理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的提出是一种必然。目前。公共利益在行政法学界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其原因是公共利益难以界定。通过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比较。公共利益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的权衡。可知自由裁量的过程就是利益的选择过程。从而得以明确公共利益的位阶。正当法律程序应保障公共利益。而不是偏袒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公共利益不能成为侵害个人利益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人性假设的传统视角是“道德人”和“经济人”,它们共同的局限是“单面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人是而且应该是“道德经济人”,其人性基础是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其行为表现为既利公又利己的互利型行为。  相似文献   

5.
肖遥 《工会论坛》2006,12(4):115-116
亚当·斯密认为人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应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参与经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6.
担保本属民法领域中用以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债权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随着行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它逐渐被运用于治安管理、海关监管、税收征管等行政领域,以保证相对人履行其行政法上的义务。我们认为,行政担保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行政法制度,但它的建立和完善应体现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精神。一行政担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行政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分配,行政法是以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为基础和调整对象的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服从公共利益,即以公共…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政府是地方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在转型期,地方政府应展开科学执政、民主行政与理性施政,以更好地服务于公民、平抑公共;中突、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优化地方政府治理,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民主治理理念,强化“法治行政”的制度化治理素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性改革,优化利益均衡实现的公共政策过程,提升政府综合治理的技术化水平,建设具有公共协同性的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权利是法律保护的利益,那么立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平衡的过程,也必然会涉及“义利之辨”所包含的法律与道德、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三方面的关系。如果立法在这三方面没有慎重处理,则不仅会增加执法成本,而且使法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但政策执行过程中却发生众多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冲突的事件,致使政策执行陷入困境,公共利益难以实现。只有通过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0.
简论伦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执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作为现代社会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执行存在重要的伦理价值。面对我国政策执行中的种种不利现象,从伦理视角分析其中的利益关系、道德判断,进而把握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共利益至上、实事求是、人本、协调等原则,以提高政策执行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政府官员人性假定问题是制度创新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性问题。公共管理学界关于政府官员是“经济人”还是“公共人”聚讼不已。综述学界观点,梳理“经济人”和“公共人”的概念,应当明确“经济人”机会主义倾向和可能利他但却是有条件利他的特性;“公共人”是在既定条件约束下理性的、利他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具有非人格化特征以及有限理性和无条件利他等特性。“经.、济人”是政府官员人性实然状态的基本属性,“公共人”是政府官员人性的应然状态。应当以“经济人”为基础,以“公共人”为导向构建政府官员的管理制度,将政府官员的行为导向“公共领域的企业家”行为,从而奠定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关键,它不仅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实际效果的一个动态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协调、综合和落实各方面利益,实现政策公正性和价值性的重要环节。但是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现实因素,常常会流变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缺失,使公共政策的价值性遭遇流失性风险。为了防止公共政策在执行中流变,要加强协调、综合各个方面的利益,增强执行主体的政策认同,同时优化政策执行流程和建立健全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从而保障公共政策的正义性和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目前副职超编现象的公共政策执行考察,可以推导出政策在政府组织内执行时的阻滞因素,包括传统行政文化、传统行政习惯、组织和执行者的利益追求、组织的双重性和复杂性、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人是公共领域的特殊群体,行政人的道德价值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因此,行政人应当以公共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信仰,自觉地正确对待和有效行使公共权力,以奉献社会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即通过协调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以民众利益为基础的公共利益。社团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质是为民众意愿和利益表达提供中介和桥梁。社团组织参与公共政策成为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上,参与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为其提供支撑;实践中,社团组织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参与,以期实现增强公共政策公共性与合法性、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性、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公共利益是现代政府公共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但随着我国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公共政策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搏弈。在搏弈中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可能取代公共利益。因此,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的约束机制、表达机制和均衡机制,以规范各种利益诉求,从而保障公共利益的。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分析者需要选择正确的利益取向,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价值。但分析者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利益之外,而是受多方利益的制约,所以分析者需要正确定位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交叉,分析者选择时需要平衡这三种利益。  相似文献   

18.
陈俊洁  陈学志 《工会论坛》2006,12(5):148-148
行政诉讼不仅仅是调整行政权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亦是行政诉讼所应予保护的。从国家行政权的存在和目的看,我国国家行政权的存在和运作是为了维护和保障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原告资格的设立是决定行政诉讼程序启动的关键。为实现保护公民个人利益和促进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一方面要拓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另一方面则应兼顾行政效率原则,对原告资格予以适当限制,以防止滥诉,妨碍行政管理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公共部门隐性腐败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部门隐性腐败是指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滥用事务性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其成因在于个别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经济人属性的膨胀、政治人属性的弱化以及道德人属性的扭曲。因而 ,治理隐性腐败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宏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在我国转型时期显得较为突出,这除了政策自身的某些原因外,更主要是政策执行体制、执行主体、政策环境等因素造成。为防范和矫治宏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必须改革和创新政策执行机制,实现宏观公共政策所调整的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整合,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尤其是要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