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珏 《理论视野》2004,(3):20-22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条款。这一修改,是我们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思想进步的结果,必将对中国经济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领域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保护私有财产也将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的制定,是宪法确定的"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一次真正落实,也划清了公民(社会)和政府各自行使权利的界限.然而,由于政府拥有任何个别公民都无法拥有的强制力量,公民私有财产受到政府权力膨胀或滥用侵犯的危险最大.因此,为了贯彻实施好物权法,真正落实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政府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3.
《民主》2004,(2):13-13
2003年12月23日下午3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取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说明。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讨论程序,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修宪由此正式进入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程序。根据议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此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建议后将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案,提请明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这将是宪法这部国家根本大法21年来的第四次修改。这次修宪,中共中央建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这是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的,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拆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过程,但在拆迁过程中由于利益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钉子户"现象。在尊重与保护私有财产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拆迁问题从法律、政府与公民三个维度进行审视,有利于促使城市拆迁工作顺利开展,也使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得到有效的尊重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当2004年3月"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时,担负着"私产"保护条款具体化的《物权法(草案)》,本没有区分财产所有制的任务,而是细化财产保护的条款。  相似文献   

6.
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由来已久,私有财产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直接涉及公民人权保障的核心.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从宪法的高度对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这只是完善私有财产权保障的第一步,我国关于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还有一些缺陷,应当进一步完善.本文拟通过对私有财产权产生的背景、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以及私有财产权入宪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阐明私有财产保障制度在我国的不足之处,找到一些解决办法,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宪法私有财产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3,(52)
我国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正式进入法定程序后,牵动着海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不少专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这次对宪法的修改,是历次修改宪法中质量最高的,其确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标志着以人为本成为国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经济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汉魂 《理论探讨》2004,46(3):30-32
要不要保护私有财产,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伦理问题。在我国,不能离开伦理价值判断,抽象地理解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我国宪法是合德的宪法,其所指的私有财产就是合法且合德的私有财产,保护这种私有财产有着伦理依据,但是"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不等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及"私有化"。  相似文献   

9.
刘武俊 《团结》2004,(4):10-12
今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这一宪法新内容有望成为具有司法可诉性的宪法条款。据报道,去年索赔1.6亿元的“民告官第一案”最近又起波澜,因不服广东高院于去年作出的终审判决,原告陈锦洪依据刚通过的新宪法中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内容申请再审。尽管目前对法院是否受理原告陈锦洪的这一再审申请尚不得而知,但笔者对陈锦洪依据宪法条文提起诉讼的勇气表示钦佩,同时也期望我们的宪法真正成为具有可诉性的法律,期望有更多的原告在司法个案中通过诉讼激活宪法。在笔者撰写本文之时,媒体报道说北京一位陈姓老汉高举…  相似文献   

10.
有关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相宏 《理论探索》2005,(6):141-142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宪法规范的私有财产权保护条款应包括财产不可侵犯条款、制约条款和征用补偿条款。1982年宪法对于私有财产保护显得不足。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稿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条款,这在保护私有财产方面是一大历史的进步,但是该条款没有把私有财产列入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在征用补偿原则和程序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在今后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并施行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这是我国关于房屋征收制度的一次改革和进步,修改和删除了已废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广为诟病之处,首次明确区分了公益征收和商业拆迁之间的界限,对公权力的滥用予以明确的制约。然而,该条例的规定相对于中国复杂的房屋征收现象,显得格外单薄和无力,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并不完备,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利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牺牲品。为此,应正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完善房屋征收补偿制度;完善房屋征收司法解决机制;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私有财产权在公民享有的所有权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实现生命权、自由权等权利的物质基础。保护私有财产权是中外各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拟从宪法对私有财产权保障的三重结构对我国宪法与外国宪法作一比较分析,以推动我国宪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我国现行宪法在私有财产保护方面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即形式缺陷和实质缺陷.对此有三种补救途径:修改宪法的途径,宪法解释的途径,立法法确立的立法监督的途径.本文认为,在强化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方面,立法法所确立的立法监督途径能够发挥比修改宪法或解释宪法更为实际的作用;在宪法监督机制得不到改善的提前下,增补修正有关私有财产保护的宪法条款,对于强化私有财产保护,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及其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 2 0 0 4年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但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宪法意义上的公民财产权与民法意义上的公民财产权具有不同内涵。我们应通过与西方发展历程的比较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国私有财产权宪法地位之变迁 ,并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指向 ,探讨如何完善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关于没收财产的制度,该制度作为刑罚体系中的附加刑,已成为惩罚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该制度的存废之争也从未中断。笔者认为,首先,从刑罚的功能上讲,没收财产刑与罚金刑功能近似,可以实现相互替代;其次,没收财产刑所没收的是犯罪人合法所有财产,违背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精神;再次,没收财产刑也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再者,没收财产刑实质上不利于实现刑罚目的的功能,导致重刑化趋势。因此,没收财产刑应当被废止。  相似文献   

16.
冯倩倩  萧诗美 《理论导刊》2024,(4):97-103+116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拆迁之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部发布的《2003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镇私有(自有)住宅建筑面积71.44亿平方米,住宅私有(自有)率为80.17%。相比之下,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住房的自有率不过60%左右。高出国际通常水平约20%的住房自有率,表明绝大多数中国城镇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产,私有住宅的安全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2004年宪法修正案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然而,私有住宅的稳定性仍面对不少问题。在紧缩地根的背景下,近年来各城市纷纷对城市用地进行"内部挖潜"。2004年1至3季度全国建设用地供应中,存量土地占了52%。大规模的拆除改造在一些地方从平房区走向了楼房区,新老私房主的命运交织令人生叹。如果人们对私有房产的信心被挫伤,整个城市将走向何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为各方议论。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这项法规,通常被认为给予了拆迁人强势地位。"很有必要废除现行的、赋予政府更多自由裁量权的法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而制定一部保护公民住宅权的法律",已有学者发出这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对私有财产社会基本功能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私有财产”和“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是重要概念和基本命题。在当今中国,应当怎样认识私有财产的基本社会功能?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国家赔偿法修改建议稿近日出炉,有专家将其评 价为一部“人权保障法”。 对现行国家赔偿法最大的修改之一是,“行政机关 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违法,造 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损害的,受害人有取 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即“红头文件”违法将会导致国家 赔偿。  相似文献   

20.
《争鸣》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尤俊意《“自由“与“权利”的概念不宜并列使用》的文章,谈了“自由”与“权利”两个概念的关系,认为法律上“权利”的概念的外延比“自由”概念的外延大,因而两者不宜并列使用。这种意见未免过于简单化。大家知道,我国新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宪法作出这样的规定,是有道理的。关于“自由”,人们曾在哲学范畴、政治学范畴、经济学范畴使用过它,对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