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涛 《法治与社会》2008,(12):18-19
8月25日,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刚提出,“网上通缉”、“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2.
于美淇 《法制与社会》2011,(34):280-281
科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带我国进入了网络信息社会,产生了“人肉搜索”这种特殊的信息搜索方式,但近几年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使个人的权利受到威胁和侵犯,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看到了折射出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人肉搜索”是否入罪也成为学术界的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非  高华 《政府法制》2009,(7):30-32
2008年10月,河南新乡发生一起惨案,一名女大学生被前男友连刺数刀身亡。业内人士称,纵观本案,凶手的手段固然残忍,但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凶手——“人肉搜索”,一个生命之花突然凋零,与网友盲目的“人肉搜索”有太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如今当红的“人肉搜索”风潮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意识,满足了公民对信息批露公开公正的要求,但在“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人肉搜索”过程中的不适当的行为很容易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现象及隐私权界定的分析,探讨了“人肉搜索”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据以及司法救济途径,简析如何把“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收为己用,真正做到对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韩晔 《法制与经济》2010,(13):89-89,100
“人肉搜索”作为后起的新兴的网络技术手段,尽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将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导致被传播者的个人安宁遭到破坏,那就超越了法律的规定,存在侵犯公民隐私的问题。本文从“人肉搜索”的现状入手,分析“人肉搜索”所涉及到的侵权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在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人肉搜索”的证明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人肉搜索”在侦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茹  翁里 《犯罪研究》2010,(3):48-53,62
“人肉搜索”是网上侦查的有力工具,其在彰显公序良俗的同时,亦在挑战现行法律的道德底线。“人肉搜索”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侦查机关侦破案件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对公民的隐私权构成了巨大的成胁。笔者建议在法律的规制之下,才能将“人肉搜索”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运用于犯罪侦查实践;对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违法“人肉搜索”行为应当禁止。  相似文献   

7.
因为一场轻率而不可控制的“人肉搜索”,一个18岁的年轻生命消逝了,另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将面临1年的有期徒刑。这起被称为广东省“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发生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人肉搜索”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引起了诸多问题,它的泛滥折射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欠缺及公共领域信息公开的滞后.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来规制人肉搜索、促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的新兴词汇,随着“人肉搜索”的多起标志性事件在互联网中甚嚣尘上,“网络暴力”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本文试将“人肉搜索”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保护,与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知情权以及舆论监督权等之间发生权利冲突时,应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探索“人肉搜索”现象的现实性意义以及对其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监督机制,在我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搜索方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可能侵害被搜索人的隐私权。本文在“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平衡“人肉搜索”发展与隐私权保护的几点立法建议,以期促进“人肉搜索”形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洋 《法制与社会》2010,(13):87-87
“人肉搜索”的出现,使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向发展,亟待接受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2.
《江淮法治》2008,(20):9-9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搜索本身无关是非.但搜索的结果却可能带来道德与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徐州市人大禁止“人肉搜索”的条款,在网上激起广泛讨论,大多网民反对该条款,并声称,“这是霸王条款,是不是怕和周局长一样下场吧?”可见,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并不是那么得人心。  相似文献   

14.
新事评点     
《江淮法治》2010,(11):5-5
浙江:拟立法禁止人肉搜索 刚刚通过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一审的《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中有关传播他人信息的条文,因被认为是拟立法禁止“人肉搜索”而广受关注。《草案》第三十九条规定,采集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信息应当通过合法途径并依法合理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网络与信息系统擅自发布、传播、删除、修改信息权利人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5.
胡健 《江淮法治》2009,(5):57-58
如果“人肉搜索”加以有效引导和法律约束,会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高效有益的网络互助模式,同时成为一种舆论监督武器;但如果过度放任,甚至纵容针对个体的暴力行为,必然会恶化网络环境。发布所谓“网络追杀令”、“人肉搜索令”的网民不能以“道德卫士”自居而规避法律责任,同时还需明确网站的侵权责任。在网络侵权和“人肉搜索”侵权的案件中,许多网站确实可谓是“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16.
王北非  茆琛 《政府法制》2008,(18):52-52
7月25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副院长孙汉军兴奋地向朋友发出手机短信——“四名志愿者已经找到!”字里行间,兴奋洋溢。凭借一张五寸合影照片,向地震灾区运送医疗物资,始终不留姓名的重庆志愿者,通过“人肉搜索”,被数千名网友从茫茫人海中“举报”。“人肉搜索”在此次行动中的积极意义,令网友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人工与搜索引擎相结合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手段,作为信息工具,"人肉搜索"具有价值中立性,不是法律直接规制的对象;作为法律事实,"人肉搜索"具有合法与违法的两面性,是法律规制的真正对象。利用信息权利的解释功能,构筑起完整的信息权利之网,是"人肉搜索"法律分析的基点,而信息权利之网上的"网结",是"人肉搜索"法律分析的抓手。  相似文献   

18.
王涛 《法制与经济》2008,(21):43-45
2008年什么最火,很多人会回答:“人肉搜索”。本来“人肉搜索”是带着维护道德、主持正义的因素而产生,但是部分网民为了满足个体窥私的欲望和宣泄对假想敌的愤恨,却将之在扭曲的网络中无限放大,或是口水淹没真相或是泄愤打败善良。在现行社会框架下受不到任何限制的“人肉搜索”似乎正在逐渐抛弃传统道德,在道德沦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虚拟世界的扩张,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大大挤占我们现实世界的空间,如果“人肉搜索”真的泛滥起来,现实世界的人们将没有个人隐私的空间,将在现实世界中无可逃遁。如何认清这种现象,通过立法规制正确引导网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是本文着重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牛思远 《政府法制》2009,(23):27-27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似文献   

20.
许哲 《法制与社会》2010,(10):78-79
对于人肉搜索以及网络暴力的禁与否,以及如何做好网络舆论的疏导以及网络思想工作,“面”上的把握比“点”上的发掘更具有决策参照力,本文力图从人肉搜索的背景以及其事件谱系上所一些面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