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减灾》2000,10(4):6-9
(2 0 0 0年 1 0月 1 2日 )司马义·艾买提主任、各位委员、同志们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 ,国际减灾活动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自 1987年联合国第 42届大会决定 2 0世纪 90年代作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以来 ,国际社会在实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去年 7月 ,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 ,全面总结了世界各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成就 ,原则通过了“论坛基本结论”、“日内瓦减灾战略”、“日内瓦减灾宣言”、“科学技术支持减轻自然灾害分论坛声明”等重要文件 ,提出要把国际…  相似文献   

2.
刘恕 《中国减灾》1992,2(4):21-23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目前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减轻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联合行动。中国科协作为我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助手,视减灾事业为己任,积极参与了“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国科协目前有165个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近2000个全国性学科专业委员会;有由各级地方科协、厂矿科协和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组成的全国基层网络体系;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群团是216个国际学术和科技组织的成员。因此,中国科协及其所属科技群团具有  相似文献   

3.
李德仁 《中国减灾》2013,(11):18-20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05,(2):21-21
1994年日本横滨世界减灾大会1994年5月23—27日,联合国在日本横滨召开了世界减灾大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代表团、各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科技界代表,共2000多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以下简称“减灾十年”)进行中期审评,总结交流经验,制订今后的战略和行动计划。会议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协商,通过了最后文件,即“横滨声明”和“建立更安全世界的横滨战略”。这两个文件一致指出:近年来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  相似文献   

5.
子荷 《中国减灾》2007,(11):50-51
今年10月10日是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目的是提高大众防灾意识,加强学校减灾教育,使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学生树立减灾意识。国际减灾活动从1990年开始,已经经历了18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关注国际减灾活动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李国栋  郑远长 《中国减灾》1999,9(4):19-21,24
(日内瓦,1999年7月6-8日)  国际减灾十年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对全球日益增加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在减灾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作出了贡献,因而也加强了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在减少全球自然灾害造成不断增加的社会经济损失方面作出了贡献。尽管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挽救了因大部分气象、水文及海洋和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人民生命的损失,减少了因之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害,它在今后十年的潜在贡献还会更大,但只有在广义社会因素方面将其系统地明智地应用于综合减灾途径时才能实现,这些减灾途径是这十年的主要财富和最…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1999,9(4):8-17
(1999年6月)1 前言  自199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实施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如何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创造更加安全的世界,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最近十年,中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死亡数千人。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8.
建立综合减灾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资源开采过度、人口大量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等种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进入大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种气候环境恶化,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又通过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继而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火灾、流行病等灾害。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20世纪的最后十年,联合国号召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提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减灾力量,形成高效的综合减灾应急反应机制,以提高各国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由此成立了“国际减灾委员会”,在建立综合减灾机制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杨华庭 《中国减灾》1993,3(3):46-48,45
1992年5月,美国总统办公厅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公布了题为《减轻自然灾害影响:一项美国国家战略》的报告。报告要求联合与减灾有关的部门、行业和国际的计划,达到减轻自然灾害冲击和影响的目的。提出的减灾战略强调改变减灾工作的被动后行模式为主动先行模式,强调自然灾害防御、准备和减轻行动应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同时采取,强调减少生命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3,(9):14-15
201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充分体现了我国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杨振怀 《中国减灾》1991,1(1):18-19
联合国决定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减灾活动,这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和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中,防御水旱灾害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由于我国地理和气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13.
1994.国际减灾十年的关键年詹姆斯·P·布鲁斯(国际减灾十年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主席)1994年内的几件事,将使它成为决定国际减灾十年成败的关键年。看到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急剧上升的情景,我们就会明白,减灾活动至今取得的成就是很有限的。如果...  相似文献   

14.
范一大 《中国减灾》2012,(5X):24-27
<正>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和《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相似文献   

15.
汪洋  李群 《中国减灾》2015,(3):14-19
<正>二〇一五年一月五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公布"二〇一四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公众推选结果,此次推选活动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举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承办,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本文回顾整理这十大自然灾害事件,期待用画面与文字唤起每一个人对防灾减灾的关注与思考。二〇月减灾公然推选结国减委部减灾提升识,提高社本文这件,用每对关注考  相似文献   

16.
陈恋 《中国减灾》2013,(9X):30-31
<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避险逃生技能,是世界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和方法。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连续两年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与学校防灾减灾相关。建立一个涵盖政府、学校、社区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是我们防灾减灾工作的当务之急。从"曲突徒薪"典故、日本的"稻丛之火"故事、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英国小女孩蒂莉的事例到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最牛校长叶志平奇迹……无一不说明在平常生活中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根本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是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伴随者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定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止发展。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全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  相似文献   

18.
正1989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倡议,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再次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时至今日,已有25年。25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参与国际减灾交流与合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来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并在全球防灾减灾框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回顾了25年来中国综合减灾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子荷 《中国减灾》2007,(11):14-15
2007年10月10日,是第18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为"减灾始于学校"。2006年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减灾战略在巴黎的总部发起"减灾始于学校"的活动,以促进各国将减灾内容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并改善学校安全。根据联合国国际减少灾害战略秘书处对82个国家的调查,只有33个国家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关于灾害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5X):56-56
<正>今年是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成立十周年,1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改为"国家减灾委",并成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指定民政部牵头承担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具体职能和发挥协调作用。随后多个地方各级政府也成立了减灾委和办公机构,逐步构筑起了开启中国特色防灾减灾事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