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方中世纪的城市文艺复兴,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形态.当代中国正值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迁期,而城市是这个时代社会与文化转型的集中地,中国城市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是一种城市文艺复兴意义上的结构性变迁,我们应该在科学的认知上、理论的研判上、学术的研究上及社会发展的应用上有所准备,创造超前意义的认知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跃红 《求索》2012,(4):118-120
身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梁启超,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民主共和制度以后的宪政前途,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识;在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代言上表现出软弱性;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和实践上表现出缓进、妥协、务实的特性;在民族利益上也表现出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在"过渡时代",其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出多变性特征,这与此一"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工业文明时代推崇"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观点,表现在消费领域有其明显的弊端。我国青少年在此领域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整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消费观,正确引导青少年实施科学消费。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社会的变迁,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面相,以及相应的演进和发展脉络: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时代,而不是以阶级为本位的时代;是走向社会公平的时代,而不是效率绑架公平的时代;是面向未来的"网络化人类"的时代,而不是"科层化人类"的时代;是价值诉求多样、多维的时代,而不是一元一统的时代。因应时代面相的大转换,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建构必须有全新的思维和路向,即从"阶级化社会观"转向"阶层化社会观",从政党中心主义转向社会中心主义,由"党管社会"转向"党服务于社会",重点关注对象从"科层化人类"转向"网络化人类",从加强与同质性社会力量的联系转向加强包括异质性社会力量在内的全员化社会联系。如此,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的美好愿景,方可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沿着两个方向飞速前进,一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二是社会结构的屡次重大调整.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技革命的生产力潜能带来了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递进式"特点,现代科技革命在总体上突破了以往"递进式"特点,呈现出对社会结构"跨越式"影响的新特征,并发展成为当代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韦嘉  谢喜梅 《传承》2009,(18):130-131
在广西彩调曲、歌舞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及其音乐歌曲,在故事主题及其叙事手段上有效地应用了"缝合"和"间离"手法,使得影片在内容上、音乐上都呈现出了"新鲜性"和"陌生化"的民族特性,同时又贴近时代社会主流文化,表现出时代性,而且把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电影《刘三姐》为榜样,做到"文化自觉",做到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广西彩调曲、歌舞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及其音乐歌曲,在故事主题及其叙事手段上有效地应用了"缝合"和"间离"手法,使得影片在内容上、音乐上都呈现出了"新鲜性"和"陌生化"的民族特性,同时又贴近时代社会主流文化,表现出时代性,而且把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时<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电影<刘三姐>为榜样,做到"文化自觉",做到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勾勒出现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与国家在资产阶级时代实现了现实的分离,这种分离的"现代"意义在于:"阶级"取代"等级"成为社会的基本主体;"货币本位"取代"权力本位"成为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代议民主"取代"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这种分离表现为资产阶级国家日益与社会相异化的趋势,同时预示着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与国家将最终被"自由人联合体"超越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消费文化是物品生产从"匮乏"转为"丰盈"时代的产物,在"物"的包围与消费快感的裹挟之下,表现出符号性、享乐性、夸示性与全球化等特征。在消费社会中,满足消费欲望的快乐原则成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消费行为与观念在非理性的自我膨胀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破坏性的侵蚀。面对如此困境,从消费文化视域提出利益与资源均衡分配、消费文化价值观重塑、平衡社会心理、和谐消费等新策略,不但是学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对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也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0.
论民法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路涛 《理论月刊》2012,(2):103-105
"经济理性人"是传统民法上的"人"的唯一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存在着的严重内在缺陷与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并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合拍,改变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以"经济理性人"为形象主导,增加"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使"生态理性人"成为传统民法上"人"的形象即"经济理性人"形象的合理补充,以实现民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并存建设的新兴时代的不错选择。"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补充,使得民法对"环境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成为一种可能和必要。但无论"人"的形象设计如何发展,动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法律上的有限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