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如果我倒下了,不要停下脚步,从我的身躯跨过去,继续前进。”原贵州省政协委员黎庆洪涉黑案1月9日在贵阳市小河区法院歼市后,作为被告辩护律师之一的全同人大代表、黑龙江律师迟夙生受访时说。话音刚落,1月12日,年近六甸的她就因被法官驱逐,当场气极晕阙在法庭,送医院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2.
邢晖 《中国律师》2011,(4):16-18
时值全国“两会”隆重召开之际,法制网、全国律协宣联委联合主办了“2011年两会律师代表、委员访谈”活动.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所迟夙生.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刘红宇,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海博律师事务所马虎成接受邀请,就我国“两会”律师代表、委员在履行代表职责、参政议政过程中的切身感受与记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去年的“两会”上,张燕、陈紫芸、迟夙生三位身为执业律师的人大代表,各自领衔提出了与律师工作有关的建议,其中就有引起律师和学者关注的“取消刑法 306条”的建议 (见本刊 2000年第五期 )。时过一年,她们的建议都得到了负责任的答复,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本刊特予刊出。  相似文献   

4.
大概是把《中国律师》杂志从第一期到一百期完整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读者之一。1988年,在我调到省律师协会的第二年,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律师》杂志创刊了。这个中央级律师刊物,是在我国律师制度恢复建立第十个年头,我国律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她创刊伊始,就受到了广大律师的欢迎。由于当时我是律师队伍中的一个新兵,所做的《吉林律师》编辑及宣传工作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对《中国律师》“情有独钟”,从她创刊时起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期刊物到手,我都是很认真地看,先是浏览,…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已经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明年的立法规划,可以预计,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刑事诉讼法》在经历了10年前的那次修改之后,将再次有一个比较大的修改和完善。”2006年4月20日,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言语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刑诉新法的期盼。作为一名执业律师,迟夙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在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下,律师执业环境的“恶劣”状况,而律师们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生存状况。一个多月前,迟夙生刚刚在北京参加了全国的“两会”。当了8年的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6.
如果律师职业行为没有法律的保护,动辄被以“包庇罪”、“伪证罪”、甚至“玩忽职守罪”、锒铛入狱的话。那么,还有谁愿意再去从事律师这项职业呢?没有律师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这是一人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的事实。——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感慨这是一封逃亡律师的来信,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以上是我的冤枉所在.也是他们指控我犯“包庇罪”的理由。我说的都是事实,我不怕调查,就怕无人问津。作为一名律师,连我自己的合法权益都不能得到保护,还有什么能力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十分清楚,“逃跑”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迟夙生作为两届人大代表已经是第10次来北京了,“今年是这届人大的最后一年了,我也感触良多。”她所带来的议案、建议并非以数量见长,而是“以质量说话”。两份正式议案、一份正式建议是她带来的全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法律职业者,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命题?警人,警己,后者更多一些。我把律师当成自己一生的职业,并不是什么神圣的梦想,就像你是会计,他是医生,还有人是教9币一样。但是,我的确希望,当自己在向别人介绍自己职业的时候,就算不会得到赞许,也起码有一些尊重。可是,像“律师就知道赚钱”“律师都是骗子”“律师就会拉关系”“律师钻法律空子”之类的话语,时常充斥在耳边,我明明知道对方不是在说我,但是也很是不舒服。甚至,我自己有时候,都很讨厌有些律师同行,也不是什么不好,就是一个字——烦。因为,有时候你就需要一场轻松的聊天,可是对方非得把你拉进辩论的泥潭。你要和他解释乃至争论,我说的是这个意思,不是那个意思,你应该这样理解等等,等到谈话一结束,你会发现自己很累,消遣休息的效果没有达到。律师,为什么会这样不招人待见?以下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愿意和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9.
华鹏  李华鹏  罗荣 《中国律师》2012,(4):100-101
3月4日下午,全国律协邀请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律师界代表、委员进行座谈,全国律协秘书长周院生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全国律师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全国律协近期工作情况。刘玲、孙桂玲、迟夙生、段祺华等与会律师代表和委员,就律师  相似文献   

10.
大李 《中国律师》2012,(4):24-25
全国"两会"期间,时值"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律师代表、委员中的部分女律师,她们就尽责履职、参政议政的切身感受与记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采访对象:迟夙生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陈舒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高明芹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鸢都律师事务所主任  相似文献   

11.
★一、律师职业化及其敌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律师暂行条例》)第1条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这是当时立法对律师性质的界定。所“谓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具有两个重要涵义:第一,律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办案或办理其他法律事务,与当事人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履行公职,执行国家赋予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使命。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构成了我国公益事业的一部分。第二,律师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内部在编人员。也…  相似文献   

12.
一位刚刚走上律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朋友问我:“从你的实践经验看,律师要做好辩护工作,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回答他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依法据理力争。第一要依法,第二要据理,第三要敢争”。我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从事专职和兼职律师工作,经手过成百件刑事案件。“文革”以后,由于工作变动,直接经手的案件不多,有时听过别的律师的辩护。从我的亲身体验来说,一个律师要做到上面所说的三点,并不是很容易的。拿“依法辩护”来说,这应该说是对一个人民律师的起码要求,是不难做到的吧!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然。记得一九五七年秋  相似文献   

13.
为 2000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妇女法律援助发展研讨会”而作。   据我所知,“咏叹调”系西洋歌剧、清唱剧中的一种抒情唱法,歌曲中的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它听起来令人感慨、令人怀念、令人沉思。   我是 1982年落实政策后从事律师工作的。之后不久,我就被四平市妇联聘请为妇女维权的法律顾问。于是乎,我有机会办了好多好多妇女权益被侵害的案件。我深感中国妇女从古至今都是处在一种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崇高位置。然而历史上却没有一段曾闪亮过妇女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时期。即使…  相似文献   

14.
记得学生时代,我对“律师”这个概念压根儿不知。在我的无数篇“我的理想”的作文里,梦幻着的就是做一个救人治病的医生,改造自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丝毫没有想过当个律师。以至后来高考,因为志愿里没报政法学校,很自然被录取在九江医校。人生就是富有戏剧性。有时几件事的影响,一句话的启迪,会改变人的一生。就在我为治好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而感到高兴满足时,我被发生在医院里的接二连三的侵犯人权现象惊呆了。第一件是一个老人被儿子虐待殴打,由邻居送来住院;第二件是一个刚产下一周的女婴因…  相似文献   

15.
我们需要的不是圣水,而是烈火。──《复活》列夫·托尔斯泰“一所现象”在中国的城市里,几乎都可以发现一个“第一律师事务所”。所谓第一,乃是恢复律师制度以来本地的第一个律师事务所。她曾经经历了律师制度恢复之初的坎坷风雨,聚集过共和国最早的一批律师,也是培养过无数优秀人才的摇篮,为律师事业乃至法治进程立下过汗马功劳。她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中国律师史上的第一页。所谓“第一”,意味着一个历史名称。随着律师制度改革的深化,代表昨天的这块“金字招牌”将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名称。所谓“第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人民律师制度是于1954年建立的。1956年上海成立了律师组织。不久,经组织的决定,我当上了一名律师。我为自己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人民律师队伍中的一员,感到无上光荣,在工作中也竭尽自己的职责。事实证明。人民律师制度的建立,对于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可惜的是,时隔不久,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的影响,律师制度被取消了。像我这样的律师也被错误地“批判”,  相似文献   

17.
说起当律师,我们这批四十几岁的中年律师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年我们当律师时,绝无现在这份光景。不说当时有一种奉献精神,但肯定没有想到当律师还会有出人头地的风光。但即使如此,我们当律师也已经托了老一辈律师的福了。为此,我想起了律师界一些受人尊敬的老人。老律师王工是我国律师中的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他跟我说过,在当时的人大会议上,他四次抢话筒发言,在刑诉法讨论中,要求删去他认为对律师事业发展不利的条款,最后终于被人大会议接受并删去。王工跟我说,我老了,但我为中国律师业尽了自己的力,以后就看你们的了。说…  相似文献   

18.
王海云 《法治研究》2006,(10):16-17
近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律师文化”之风。我是律师,而且是一名从事律师工作25年的律师。听到“律师文化”四个字,感到很新奇,也很激动——我们中国律师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文化了!  相似文献   

19.
认识《中国律师》,源于我的职业,走近《中国律师》,则是被她那充满着活力,洋溢着激情的朝气所吸引。每当打开带着浓浓墨香的扉页,总会被她的标题所震撼:“律师,一个遗憾的职业”,似乎道出了我的心声;“轻轻地,我走近你”,短短的话语,亦是我发自内心的同感;“因为我们正年轻”,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年轻的《中国律师》,正用年轻的心和年轻的力,意气风发地走向新时代。……借着柔柔的灯光,静静地走进《中国律师》为我展开的世界,那一份愉悦,只有细细地品味;那一份满足,只能慢慢地享受。我喜欢改版后的第一版块,“主题与中…  相似文献   

20.
(一)律师应是自由职业者关于我国律师的性质,目前众说纷纭,或主张沿袭1980年《律师暂行条例》规定的说法:“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或主张律师是“社会的法律工作者”,或主张律师是:“自由职业者”。笔者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即律师应是“从事法律服务的自由职业者”。首先,律师所从事的法律服务工作带有很强的个体脑力劳动的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从接受当事人的委托起,律师就自由地、独立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出发进行活动。律师的这种活动依其本人的意志为一定的法律行为,并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