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洛勇 《新民周刊》2012,(41):83-83
《方化书法——王岳川书法展》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一楼展览大厅举行,王岳川是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批评和文化战略的研究和教学。同时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教学工作,以思集识,以识带笔,最终形成了他学者型的书风,他的书法也是"文化书法"的有力诠释。  相似文献   

2.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2):74-76
中国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艺术,它荟萃文学、文字、考古、书法、绘画、雕刻等学科的精华,又在使用过程中使中国书画艺术提升至美妙的境地。从历史与现实来观照,它也是传递中国文化的使节。但长期来,它的"身价"却远远低于同门兄弟。上海的艺术展会每天都在轮番上演,但日前,"金石同古——方介堪、方去疾昆仲艺术纪念展"却引起了意外...  相似文献   

3.
国际书法交流展望白煦当今时代,汉字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以亚洲地区为中心,波及欧美澳洲华人区的书法团体,书法活动此起彼伏,势不可挡,以致提出了汉字书法国际化的口号,这决非偶然,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一种趋势。一、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历史回...  相似文献   

4.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45):78-78
近日,“宛若俨妙--陆俨少书法艺术展”在嘉定陆俨少艺术院举办。此次展览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院内40米长的陆俨少书法碑廊,挖掘他学书临帖的经历,梳理对陆俨少学习书法起到影响的重要人物,将陆俨少的书法按年代、按类型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展厅中展示陆俨少临过的帖、诗抄作品《行草唐宋杂诗百开册》、陆俨少《画余杂缀》手稿等。  相似文献   

5.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谢阁兰、米肖在本世纪初先后旅居中国,分别写下了以东方文化为灵感的诗作,如《认识东方》、《碑》、《一个野蛮人在亚洲》等等。他们不仅描述了东方的风土人情,而且,作为诗人,尤其表现出对中国文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克洛岱尔有感于文字在中国的神圣地位,写下了散文“符号之宗教”,他还根据汉字的启示撰文论述“西方的象形字”;谢阁兰的作品更是大量吸收了中国文学、文字、书法的养分;在诗集《碑》序中,他以渊博的金石知识为依据用诗的语言系统地追溯了中国文字、书法、碑刻的历史;米肖则发挥其诗人兼画家的天才,以汉字为主题创作了融书法美和诗言美于一体的抒情散文《表意文字在中国》。三位法国作家并不从语文学、文字学的学术角度考察、介绍汉字,而是以哲人和诗人的眼光欣赏汉字,把汉字的形式作为激发想象的源泉,并且都试图把汉字象形表意的原则与他们关于诗歌语言的见解联系起来。汉字在他们笔下实际上成了诗歌语言的理想模式。本文先讲汉字的外形美对于诗人们的巨大吸引力,再讲汉字造字法及其字形演变对于诗人创作的启示,最后讲诗人们如何把对汉字字形的好奇和惊异转变成令我们中国人也会惊异好奇的自由大胆的遐想。  相似文献   

6.
唐代书法对统一新罗时代书法的影响●任平书法艺术,被称为东方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书法不但在中国源远流长,有成千上万件精美的作品和众多的书法家产生,在韩国、日本及其他汉字文化所及的地区,同样广为人们所喜爱,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说,书法是由汉...  相似文献   

7.
小芭 《新民周刊》2015,(47):24-26
"白毛女"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它以歌剧闻名天下,又以芭蕾舞剧再造辉煌,实际上它的艺术样式远远不止这两种。而关于故事里"斗争"和"爱情"的两条线索也在经年的各个版本中此消彼长,反反复复。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十八世纪欧洲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中国艺术让艺术家的想象力受到挑战。为了代表和定义中国,不同的模式被提出。许多画卷、地毯装饰、版画或是戏剧布景都从中国获得灵感。对东方的迷恋赋予内部装潢、家具、绘画以一种怪异的风格。某些艺术家捍卫被理想化的中国,另一些则以针砭的视角在舞台上塑造想象的人物。在法国,如同蓬巴杜夫人一样,所有国王的臣民都喜欢“中国物件”。在欧洲许多其它国家,也有着同样的现象。对中国的迷恋超越了装饰艺术,也在东方风格的建筑艺术里得到表达。“中国时尚”的影响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确存在,但是如同圆明园的欧式宫殿一样,很难精确地界定每种文明在这些整体线条和图形里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国盆景艺术与日本盆景艺术名称、起源的比较,重点强调出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有力地推翻了盆景日本起源说;随后分析中日盆景艺术的共性与差异,以及盆景艺术的经济效益在各国的重视程度,以催促中国盆景创作者不断创新,加快盆景艺术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韩国的书法和刻字韩国的书法团体林立,从事汉字书法、韩文书法的人为数不少,所以书法展览常年不断,各种类型的学习场所、专门团体也随处可见。在一些大学里,研究历史的教授学者对汉字书法、书论有浓厚兴趣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的也不乏其人。例如公州大学中文科教授...  相似文献   

11.
一 绪论 “超越线,走向合”,这就是“2001全罗北道世界书法节”的主题,“超越线,走向合”意味着“超越传统书法,走向新书法”。 本主题中所说的“线”,是指使用毛笔、铅笔等划出的线和笔划等,也指事物以某种标准为中心,相互接触、连接或分割、界定的线,还意味着区分事与事、物与物的界线。也就是说,所谓线,即书法的线,事物之间的界线,20世纪与21世纪的界线。  相似文献   

12.
韩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艺术历史的国家。韩国的传统艺术主要分为宫廷艺术和民俗艺术两大类。 宫廷艺术主要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贵族上层人物服务,其音乐和舞蹈以沉稳、庄严、肃穆为特征,节奏缓慢、深沉,表现的一般是环境的幽雅和安静,以体现宫廷中上流社会的崇高和尊贵,并以静中有动来烘托、创造出一种豪华、雅致、神秘、崇高和有节制的氛围环境。 而韩国的民俗艺术则是源自民间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它反映的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通生活,因而它的表现特征也是充满感情,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称,早慧的先民为华夏大地筑造了成千上万具有艺术和实用价值的桥梁。如今,存现代桥梁工程的舞台上,中陶也延续了“桥梁大国”的传统,克服自然条件的重重阻碍,将一座座精巧而宏伟的桥梁呈现在世界眼前,毋庸置疑地跻身“桥梁强国”。下面就一起来膜拜一下那些荣登“世界之最”的中国大桥吧。  相似文献   

14.
王梅  蒲元 《当代韩国》2015,(4):46-54
抗日战争时期,旅华韩国爱国艺术家韩悠韩在以陕西西安为中心的中国西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创作、宣传与教育活动,在韩国独立运动宣传、中国后方抗战宣传及中国儿童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韩国独立运动和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肯定中国传统道德与思想的普世价值,认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典范意义;但她不清王朝在对俄关系中表现出的"傲慢"态度,试图发动对华战争,占领黑龙江流域;她同时又迷恋中国风物,模仿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以满足其奢华生活的欲望。叶卡捷琳娜二世复杂而矛盾的中国观实际上也是当时许多俄国贵族和部分文人中国认识的集中写照。然而,对于叶卡捷琳娜二世而言,无论欧洲有多少有关中国的动人传说,无论圣彼得堡建造了多少精美的中国式宫殿园林,都未能动摇其征服中国的野心。  相似文献   

16.
序 美、艺术和美术的基础彼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它们也可以被看作都是以自然为基础,并通过人类的创造而产生的。人们把“表现宇宙的创造精神”作为艺术的最终目标。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由造型描绘和色彩表现两个要素构成,可以说是最明确地体现了艺术本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快雪 《新民周刊》2012,(39):89-89
张充仁在中西文化交流、美术教育和评论方面曾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艺术大师。为纪念雕塑大师张充仁诞辰105周年,上海市文广局、闵行区政府等日前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张充仁纪念展》。展品包括雕塑、水彩画、油画、书法和国画一百多件,有几件重点作品还是从法国巴黎张充仁工作室转借过来的。展览反映了张充仁纪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东方绘画艺术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东方热”兴起的同时,流传于中国和日本的“吴道子入画”故事也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现代美学的阐释框架下,“吴道子入画”成为重新审视艺术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象征,由一则浪漫化的艺术故事演变为一个带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中国母题。欧洲艺术史学者对“吴道子入画”故事内涵的重新建构也启发了文学家。酷爱绘画艺术的作家黑塞在《我的传略》中将这一故事与“人的心灵发展史”结合起来,描摹了西方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扭曲的主客关系,对理性权威与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怀疑和否定。“入画”作为与现代文明相对的审美象征被赋予拯救功能,推动黑塞笔下的主人公进入“精神的第三境界”,在艺术世界中达到了主客统一的超脱化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的传统与象征主义重暗示的要求很近似。这为象征主义在中国产生影响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中国新文学产生之前,象征主义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但中国第一位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却是在象征主义的发源地巴黎,由阅读波德莱尔、魏尔伦而开始其创作的。在新诗创作的道路上,戴望舒的特点是"成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敏感细腻的创作个性和温婉抒情的诗歌风格上,更体现在他对于中西艺术相结合的积极态度上。他在比较准确地理解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又能够充分考虑到中国本土诗歌的传统,采两家之长,以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为中国新诗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郑达 《美国研究》2003,17(1):108-121
谈到 2 0世纪 70年代前以英文写作并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华裔作家 ,人们常常会想到林语堂。其实 ,就贡献而言 ,与他齐名的还有旅美华裔游记作家蒋彝。蒋彝以“哑行者”为笔名 ,出版了 12本游记。这些作品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深受欢迎。此外 ,蒋彝在书法、美术、诗歌 ,以及儿童文学等方面也多有建树。本文通过分析“家”的各种层面 ,强调“家”对于像蒋彝这样散居海外的华人在生活、精神上的重要意义 ,着重探讨了“家”对于蒋彝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在蒋彝诞辰百年之际 ,我们刊发此文 ,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