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文漪     
如今她走了,也不过是先走一步,我们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仍然会是一起学戏,一起排戏,一起演戏,我们仍将终身以昆曲为业,坚定不移!2022年是个难忘的一年,元旦刚过传来了我的师姐、同窗、舞台搭档、挚友华文漪病重的消息,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与她从12岁开始在昆曲演员训练班学戏,她的老师朱传茗,我的老师沈传芷,两位老师也是同窗挚友,舞台伴侣,几十年如一日把昆曲视作自己的宝贵生命。  相似文献   

2.
林奕华 《新民周刊》2022,(33):74-74
今日彩排时跟团队说到,为什么我近几部舞台创作都用到了屏幕,因为“屏幕”就是未来的眼睛。在《一个人的一一》还未做出来时,我指着办公室的白板对工作人员说,它们就是“屏幕”,它们的比例,就是手机屏幕的比例,也是某种被偷窥的窗户。做《一个人的一一》时,隔离是常态,我看着白板,看见窗户,看见屏幕,看见手机,看见未来是个把人吸进去的黑洞。  相似文献   

3.
纽约幻影     
苗炜 《新民周刊》2012,(4):87-87
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一个城市,我好像坐在幽闭的船舱中,看那些陈旧的书,借着文字搭建出一座空中楼阁。有个笑话,说纽约的一个姑娘,在港口与一水手私奔,要去看看花花世界,水手把姑娘带上船,藏到船舱里,每晚与姑娘幽会,告诉她船还在航行,欧洲还没有到,有一晚幽会完毕,水手上到甲板上,舵手问他:"你还没告诉那姑娘,我们是...  相似文献   

4.
孟静 《新民周刊》2012,(29):81-81
每个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人自己也背负着原罪,比叶蓝秋更深的罪过,但却不妨碍他们用匕首一样的语言戳向那个不认识的人。《搜索》上映之前,我在微博上说:高圆圆这次终于演了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女人。高圆圆回复我说,她也有同感。以前她的角色——洁白无瑕、宅男女神,顶多被侮辱被损害,错都是别人犯的。这次也不能说"叶蓝秋"这个人物是坏人...  相似文献   

5.
<正>她出身农村,大学毕业跳出"农门",却几乎干着一辈子与菜农打交道的工作。她曾是一名下岗职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始终关注着弱势群体,用自己无私的爱心,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作为公司配送班的一名班长,她是个"小不点"的人物,但是,15年间,她一直扎根最基层,真切服务百姓。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又有无尚的荣誉,但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身边的弱势群体。大学生菜农也自豪,为的都是百姓欧阳赏莲出身于衡阳县金溪镇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96年,大学毕业的欧阳赏莲进入到衡阳市百货大楼  相似文献   

6.
苗炜 《新民周刊》2022,(3):77-77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一张脸的自传》,1994年出版,作者叫露西·格雷利,这本书讲的是露西与颌骨癌的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毁容。她说,"正是这种痛苦——感觉丑陋——是我一生中的巨大悲剧。相比之下,我患了癌症的事实似乎无足轻重。"她一生经历了38次手术,其中5次是对付癌症的,剩下的都是对付她失去的下巴。回忆录基本上是线性叙事,九岁的露西在学校打躲避球时受了伤。她找到牙医,去掉了口腔内的一个囊肿。但过了一段时间,她的脸肿得厉害。她被诊断出患有尤因肉瘤。  相似文献   

7.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2):76-77
抗战胜利后,飞虎队给她颁发了荣誉证书以及求职推荐信,凭这封信,她可以在中国境内任何一家外资企业找到薪酬优厚的工作。平时张凤岐走在街头,人们都将她视作一个普通的退休老妈妈。或许有人会从她的举止中发现不一样的气质,据此猜测她可能出自名门望族。这个也不算错,张凤岐出身在昆明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做过小官,父亲也是清末的一个秀才...  相似文献   

8.
陪读寄语     
朱宜尧 《新民周刊》2022,(27):34-34
说来也惭愧,我没有体会过真正意义的陪读,像一些家长,孩子在前面学,她在后面记笔记,而我,只是接接送送,管理一些吃吃喝喝,洗洗涮涮,再也就没啥了。有时候,指点一下作文,他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老大不情愿了,说我写的东西只适合发表,不适合高考。我也就偃旗息鼓、默不作声了。作为父亲,不能太难为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  相似文献   

9.
选择     
从不惑到知天命 ,在生命最富有能力、魄力、经验的十年 ,与一群人 ,一个单位 ,紧紧地连系在一起。一些老领导曾好意地提醒我 :那可是一个很清贫的单位呵 ;一些老朋友、老同事曾关心地问我 :为什么呆那么久 ?又不是没地方去 ,那儿对你发展不利啊 !上述的话都不幸而言中 ,这的确是一个没什么油水的地方 ,的确是一个无法令我“升值”的地方。然而 ,我竟一干就是十年 !这就是东南亚研究所。这些年来 ,我亲眼目睹了她的崛起、兴旺、壮大 ,我也无悔地为她尽了我之所能。每天 ,这里都有一群人 ,像蜜蜂似的忙碌着 ,有的忙着搞科研、写文章 ,给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梦野 《新民周刊》2012,(30):38-39
北方四岛和钓鱼岛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用武力解决肯定是最不济、最后的方案。有时候,路走得越多,会越热爱和平,这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最大体会。  相似文献   

11.
吴强 《新民周刊》2012,(10):10-10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巨大舞台。较之于中国政治的日常情景,人们对"两会"舞台投入的关注,是巨大而持久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另一个舞台,就会发现,一个同样巨大而持久的政治生活舞台正在逐渐成形。这个舞台就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12.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47):87-87
文化环境与传播、分享的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生态的体现,反过来也将影响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的走向。她算不上一个漂亮女人,但她浑身上下还在散发着不可阻挡的荷尔蒙,极具攻击性的观点还有夸张的肢体语言,更令每个与她近距离接触的人,不由自主地要将视线稍稍挪移。她就是黄爱莲,圈子里都叫她"顺妈",因为知名流行歌手顺子是她的小...  相似文献   

13.
曾剑 《新民周刊》2020,(17):85-89
深秋时节,沈城的天,已经很冷了,校花翻找我们御寒的衣服。她翻出一件军大衣。这件军大衣是正宗军品,一位部队朋友送我的。他酷爱钓鱼,希望我与他为伍,钓具都替我准备了。这件军大衣,是他为我晚上出钓时准备的,终因我不忍杀生,不愿害鱼性命,未与他同谋。那件崭新的军大衣,就一直没机会上身,闲置在家。  相似文献   

14.
歌德与羊驼     
羊小穷 《新民周刊》2012,(50):96-96
我学了一年左右的德语了。开始学没多久就越忘越多,到现在什么也不记得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并不像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功夫,人家是无敌了,我是白学了。偏偏我有一个以装逼为己任的德语系朋友,从前她不时用英语跟我谈话,可惜我英语还行,她除了问几个冷僻的单词难倒我之外没能有什么优势。后来我开始学德语了,她就时常在吃烤肉的时候用德语英...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缘分     
姚谦 《新民周刊》2012,(13):85-85
我几乎夜夜听着这首曲子,感谢她的配合,也感谢老天赐给我这把美好的歌喉,来完成我写这故事、写这首歌时所要描写的追求梦想的心情……不知道是谁说过,在生命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像圆圈,总在绕了一圈后有缘还是会再遇到的。许多偶尔想起已许久未见面的朋友,忽然在一个时间段里,又纷纷出现,仿佛是老天有意让彼此互相见证,时间只是...  相似文献   

16.
桃姐与小姑     
徐成 《新民周刊》2012,(12):96-96
我也想在梦里见见小姑,可是没有,每到知了在树上鼓噪的时节,我就会想起她来。如果要把小姑的故事拍成电影,我想那一定是比《桃姐》更平淡而无趣的,但其中那一丝遗憾是否也能打动他人呢?  相似文献   

17.
何映宇  陈彦 《新民周刊》2020,(16):78-81
小说虽然打开了生活的一条长河,但也需要像戏剧一样对生活进行高度概括,概括能力越强,小说的容量就越丰富,干货越多。同时我认为阅读小说对戏剧创作也大有好处,戏剧需要对小说借鉴,戏剧有时候提取过纯、抽取过干,它需要稀释,需要毛茸茸的生活质感,这就需要向小说学习。2019年10月14日晚,陈彦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现场,心潮起伏。"我要感谢我的戏剧,感谢让我阅历了几十年的中国戏曲,尤其是秦腔。"  相似文献   

18.
周洁 《新民周刊》2024,(4):54-57
<正>斜杠青年,理想主义。采访刘令飞的那天,今冬“最强寒潮”刚刚光顾上海,虽然阳光并不吝啬地铺满了大地,但呼呼的北风却消解了这份微薄的暖意。耳机里还播放着刘令飞的《凝望月亮》,“我痴痴凝望,这孤独月亮,总是沉默不语,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印象中的刘令飞,和天才画家高更的形象重叠,也是一副“沉默不语”的高冷模样。  相似文献   

19.
感念马琳娣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10):87-87
人总是要死的。而且前赴后继。但是她的善良和侠义心却借助我们的记忆远比她活得长久。清明感恩先贤。今年感恩谁呢?想了很久,决定祭奠马琳娣。我的中学同学马琳娣去世快八年了。她是个小人物。但我们眼里她是先贤。总是忽然想到她,又忽然把她放下。因为关于她的回忆都很潮湿。  相似文献   

20.
存在着这样一个党,她既没有政治局,也没有州委会,又没有区委会。她没有组织,这是她的弱点,但却没有过分的限制,这又使她有力量。党外人士的党之所以坚强有力,就在于它没有上级任命的干部。我所讲的党外人士的党不是指任何社会浮游体,而仅仅是指那些今天和党的优秀分子一起参加还没有形成但实际已存在的人民改革阵线的人。这个人民阵线不仅是反抗官僚政治的阵线,而且是向它进攻的阵线。这是同往事的昏暗幻影进行斗争的阵线,其目的是使它们不在今天复活。这是要在我国实现这样一种生活而斗争的阵线,到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