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迪 《新民周刊》2012,(16):24-24
日本全国上下都试图温故以知新,找到通往"下一个社会"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随之而来的是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GDP长期徘徊不前。对于"失去的20年",日本各界时有探讨,但笔者认为,导致日本停滞的最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保守心态,日本不愿打破"坛坛罐罐"。回顾历史,引导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革...  相似文献   

2.
裘元伦 《德国研究》2005,20(4):31-34
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它首先同一个国家的价值目标相联系.在德国,这种价值目标来自作为其基本政治制度决定性构成要素的"社会市场经济",它重视效率与公平兼顾.本文试以具体资料来考察这一价值目标如何在德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中得到实际体现以及目前德国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诸多领域都呈现出重大变化,作为政治一环的外交自然也不例外。在战前,天皇从未踏出国门参与外交活动。然而,在1975年昭和天皇访美之后,"天皇外交"成为了日本战后外交体系的重要环节,带动了政、官、财、民的全方位对外交流,逐渐形成有规律性的"范式",在改善日本与其他国家关系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战后"天皇外交"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必须予以警惕的。  相似文献   

4.
1993~2008年间,日本先后产生了10位首相,堪称"一年一相".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环境的演变和日本国内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其深层原因是日本在"转型的困惑"时期表现出来的舆论在改革与稳定之间不断摇摆的政治钟摆现象.麻生太郎内阁是这个政治钟摆的最新产物,其政治前景取决于即将到来的众议院大选.而这场大选的结局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刘迪 《新民周刊》2012,(46):20-20
大选后的日本,可能将诞生一个战后最"右"的政权。在日本,12月又称为"师走",原意为年末僧侣佛事繁忙,不停奔走,后人们扩大解释,"师走"意味着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日前,野田宣布解散众院重新选举,并于12月16日投票开票。大选,让繁忙的"师走",又添了一项内容。这次大选,是对三年来民主党政治的一次清算,同时也是日本国民...  相似文献   

6.
当代日本政治中的官僚——以国家发展模式转换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僚在日本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国家主导下所推动和进行的.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日本各省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反馈到政治上客观要求官僚机构在政策制定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实现,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开始从"国家主导"向"民间/市场主导"转换,然而日本的政治进程并未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迫于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压力和日本各界日益高涨的"官退民进"的呼声,冷战后日本进行了两次大的行政改革,使得日本官僚机构在日本社会的活动领域和干预程度日益减少,相应地其在日本政治过程中的地位从"匿名的政策决定者"变为"单纯的政策执行者".  相似文献   

7.
由于豪斯霍费尔将日本作为其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范例,并且在其地缘政治理论体系中,日本被视为东亚"泛区"的领导,因而,其地缘政治理论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日本继承了豪斯霍费尔地缘政治理论中"生存空间"、"自给自足"及"泛区"论等核心思想,同时融入日本传统宗教哲学及文化思想,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以日本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日本传统地缘政治学最终成为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身份制度,贵族制度也随之消失。但封建时代的许多旧俗仍然不可避免地残存下来,并在现代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其中,“世袭议员”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政治文化遗产,折射出日本政治中某些传统的潜规则。日本政坛长期以来存在的“家族世袭”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对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世袭”现象也使日本政坛的关系过于复杂化,权钱交易丑闻时有发生,增加了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难度。日本大选使得民主党和自民党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袭议员”制度的政治传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然而日本民族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关注2009年日本大选背景下日本有关“世袭议员”现象的争论,从制度成因变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政治的传统与变革之争,并尝试对“世袭议员”现象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国的法律文化一度成为日本所学习的范本,最早的追溯至公元三世纪前期,当时被称为"邪马台国"的日本,已有强制性法律规范。《三国志-魏志》有邪马台国"其法,轻者没其子,重者没其门户"的记载,据推测,这可能源于中国《汉律》和《魏律》的"夷三族"。到日本推古天皇(6世纪末7世纪初)执政的圣德太子深慕中国之灿烂文化遂有"遣唐使"之举,隋炀帝亦遣使来日,于是中、日交通因之盛  相似文献   

10.
日本战争赔偿与美国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菲律宾、马来西亚、东蒂汶等国时,当地民众团体进行了示威抗议活动,要求日本对慰安妇给予赔偿,反对参拜靖国神社以及篡改历史教科书。战争与战争赔偿已经不再是一个醒目的话题,然而对于站在新世纪人口处的日本与东盟(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却依然现实地影响着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本文拟从冷战体制下美国的东亚政策对日本赔偿政策的影响出发,阐明日美应承担的责任,分析"战争赔偿"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日本的对外赔偿作为国际关系史上的特例,是美国东亚政策演变的结果之一,配合了美国遏制战略的开展,亦使得日本推行"赔偿外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刘迪 《新民周刊》2012,(8):23-23
不少日本学者都担心日本因国际经济地位下降可能被中国小看。"3·11"东日本大地震已近一年,正如很多专家预测的那样,日本地震灾后恢复非常迅速。这种能力归功于现场人员的优秀工作。尽管如此,对于如何处理核泄漏这一重大问题,日本政府却迟迟拿不出好的决断。对此日本学者感叹:虽然日本现场人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在一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海岛作为海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海陆兼备的国土,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日本是传统的岛国,依靠岛屿而生,因此非常重视海岛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从1970年颁布的《日本离岛振兴法》开始,海岛的管理就上升为日本国家法典。日本在海岛开发和保护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他国借鉴。  相似文献   

14.
改宪是冷战后日本政治演变历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执政的自民党在建党50周年之际提出改宪草案,表明其执政路线已经彻底由"经济中心主义"转为"政治中心主义".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也以积极的竞争姿态提出"宪法建言".在保守势力的共同推动下,日本国会在"实质性"改宪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上述种种改宪政治动向,对日本国民的宪法意识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走向均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日本能否实现改宪目标的前景预期仍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考察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特征,以及这一体制对日本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当前日本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官僚、政治家(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形成的"三角同盟"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而"族议员"则是这种"三角同盟"关系的缩影.这种政治体制使得日本的结构性改革难以推进,因此日本的结构性改革必须以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前提,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这种"三角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日本逐步完善了以藏富于民为基础,以稳定就业为核心,以最低工资为保障,以收入倍增为目标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并在再分配过程中,形成了统一均衡的财政制度、直接税主导的税收制度与保险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配套实施分类分级的高额累进制所得税与健全全民性社保体系。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有效供给,日本创造了"一亿国民皆中产"的平等神话,从而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正面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加大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3~2008年间,日本先后产生了10位首相,堪称一年一相。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环境的演变和日本国内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其深层原因是日本在转型的困惑时期表现出来的舆论在改革与稳定之间不断摇摆的政治钟摆现象。麻生太郎内阁是这个政治钟摆的最新产物,其政治前景取决于即将到来的众议院大选。而这场大选的结局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中国派出大批学务人员东渡日本考察教育,考察人员往往都有考察报告行世。本文通过对一批留传下来的考察报告的再考察,试图分析近代日本在发展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育实用观与政治伦理道德观。 一、教育实用观 日本民族崇尚实用,举世闻名。日本人在教育上的各种观念都与这一特点密切相关,认清这一特点对于进一步分析日本人的教育实用观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以"谁是日本社会女性的人生赢家"为议题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评价标准。日本社会对成功女性的评价存在"家庭角色(妻子、母亲)+α"这样一个模式。文中对该模式的形成及其反映的女性性别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日本社会对女性"赢家"的评价表明了家庭角色实现是女性成功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女性社会性贡献及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后,家族政治开始在日本政坛出现,人们对日本家族政治开始关注起来。1955年自民党成立,之后的38年间日本政坛大致经历了4代家族政治人物。在现任议员中“世袭议员”占了40%,在发达国家中这个比例是最高的。日本家族政治的形式在归纳起来大致为3大类:一是随同父兄进入国会、二是长期的工作上形成的信任关系、三是门生与老师的关系,当然家族政治也是按照一定原则形成起来的,其形成是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选举制度、派阀政治以及后援会的存在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