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俄新社2005年12月14日莫斯科报道,俄罗斯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乌柳卡耶夫称,2005年俄吸引外资26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增加了2倍,达到了261亿美元(2004年为125亿美元)。2.2005年年底,俄罗斯与乌克兰因为天然气价格发生争执。俄罗斯把天然气价格提高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而乌克兰出价每千立方米75美元~80美元。乌克兰表示无力购买俄罗斯高价的燃料,普京同意可以贷款,最高可以达到36亿美元。但遭到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拒绝。最终导致俄罗斯自2006年1月1日起完全关闭了俄罗斯通往乌克兰的天然气。每天减少供气1.2亿立方米。此举使欧洲天然气消费国…  相似文献   

2.
2009年初,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争端硝烟再起,并再次发生"断气"事件,致使严重依赖俄天然气供应的欧洲18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经过艰苦谈判,欧盟、俄罗斯、乌克兰三方在1月12日签署天然气过境供应监测协议,俄乌两国并于1月19日签署2009-2019年天然气购销合同,1月20日俄罗斯正式恢复经乌克兰管道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由于诱发双方纷争的根源依然存在,俄乌矛盾不会因一纸协议彻底解决,两国围绕能源问题的博弈将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3.
2009年年初俄乌再度爆发天然气冲突,此次争端事态进程之曲折、影响波及面之扩展、背景根源之复杂,明显超过三年前两国的“断气风波”,在相当意义上俄乌双方“斗气”换来两败俱伤。虽然这场冲突以欧盟斡旋下的俄乌双方妥协暂告段落,但因经济金融因素与地缘政治博弈综合交缠,危机根源远未消除,2009年年末俄乌天然气纠纷几乎再起。俄乌天然气争端前景依然复杂迷离,留给国际能源市场和中国能源安全的冲击和启迪也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拥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储量,这是普京政府新世纪能源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作为俄罗斯天然气最大的传统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俄政策的牵制,今年初俄乌的“断气事件”令欧盟一度紧张就是典型事例。本文试从俄天然气产销战略及其产生背景,欧盟能源外交对俄的挑战,以及俄欧天然气合作前景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底以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两个“兄弟国家”在能源供应价格问题上开始激烈争吵,俄罗斯大幅提高2007年对白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价格,白对俄则采取报复措施,对俄过境石油征收过境关税,并擅自截留俄供应欧洲的石油,导致俄对欧洲的石油供应一度中断,在2006年俄乌“天然气危机”一年后,俄白又出现了“断油风波”。虽然俄白最终达成妥协,俄对欧石油供应恢复,但俄白双方围绕能源问题所进行的争斗将对双边关系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俄白联盟关系面I临考验。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缺乏发展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天然气出口基础设施的战略,这可能导致天然气出口的实物量在最近几年里停止增长。俄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生产下滑的局面和天然气部门缺乏长期战略及一些“短视”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油气产量增长的停滞甚至出现下滑。如何解决能源出口与国内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在通过提高油气出口收入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与能源部门保持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已成俄罗斯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5月3日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向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移交巴伦支海四块气田的命令。这四块气田的天然气储量约为1.8万亿立方米,为此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将向国家支付90亿卢布,从而获得对指定气田进行地质研究、勘探及开采碳氢化合物原料至少五年的使用权。5月7日符拉迪沃斯托克汉语比赛开幕,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重创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粮食生产、出口,削弱俄乌在全球粮食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冲突也导致化肥短缺和价格飙涨,引发全球粮食减产、价格突破历史高点、布局生变,致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同时,俄乌冲突叠加多种因素令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长期化,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正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议题。脆弱国家粮价暴涨、政局动荡,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加剧了两者之间现有的不平衡。各主要粮食生产国借助“粮食武器”扩大影响力,展开新一轮的战略博弈,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添变数。  相似文献   

9.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2014年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总体上并未呈现大起大落态势,全球油气价格反而稳中有降,这一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俄、美、欧之间复杂的能源博弈。虽然俄罗斯没有如2006年和2009年那样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能源供应也未成为本次危机中威胁乌克兰和欧盟国家的焦点事件。但鉴于俄、乌两国分别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过境国,能源仍可能是俄、美、欧各方推进自身内外政策的重要工具。在此次危机中,俄罗斯“以我为主”,坚持政经分离的政策,不希望政治冲突影响自身能源利益。美国“主动进攻”,试图通过金融工具来影响能源价格,利用俄罗斯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一面,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相比之下,欧盟在能源供应来源方面虽然仍旧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但已开始加速多元化步伐,并将继续强化与美国的合作。俄、美、欧三方激烈的能源博弈,围绕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和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逻辑而展开,直接推动俄罗斯能源出口重心东移,为中国主动对俄施展能源外交、中日韩能源合作以及中美能源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能源领域的需求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确保充足的外部能源供应和国内能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以来,在俄罗斯学术界和政界关于建立能源帝国,开展能源外交的声音就不绝于耳。2006年之初的俄乌天然气之争更使得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