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重光教授新著《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作为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之一,于2003年9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闽台文化自成系统的大背景下,着眼于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的特殊密切关系,把它作为闽台经济文化关系的一个个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阐发了对这一区域内文化同质性和某些特殊性,特别是对闽台客家亲缘关系的独到见解,读后深感立论有据,论述严谨,资料翔实,得益良多。本书首先探讨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闽西(即宋元明清的汀州)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及闽西客家在客家大本营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本书认为,客家民系在闽西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2.
黄少明 《传承》2011,(1):50-51
博白客家人口超过100万,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博白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晋代美女绿珠、近代民族英雄刘永福、现代革命先驱朱锡昂、世界著名语言大师王力等历代名人。为了挖掘、弘扬和展示博白客家文化特色,2006年11月2日,博白县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节。文化节主要内容有客家文化论坛、客家文艺表演、客家美食节等主题活动,充分展现客家文化的无穷魅力。2010年10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博白客家文化节在博白县举办。第三届博白客家文化节突出"弘扬客家文化、共谋发展商机"的主题,"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宗旨,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步伐。  相似文献   

3.
郑海燕 《前沿》2011,(4):135-138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闽粤赣客家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相似性,旅游开发潜力大,应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组成客家文化旅游大区,共打"客家文化"旅游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客家“三州“文化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鹤 《两岸关系》2005,(5):64-66
在海峡两岸,客家文化是凝聚着客家人智慧、并且广受两岸民众所喜爱的一种文化。近年来,通过世界客属大会、客家文化研讨、交流活动等方式,客家文化在两岸民众中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最能体现客家文化特征的广东梅州、福建汀州、江西赣州这"三州",也日益成为海内外游客寻根问祖、观光旅游的热点地带。  相似文献   

5.
林开钦 《政协天地》2012,(10):16-18
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是汉族客家民系?在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闽粤赣边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他们融合了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这个民系和文化融进了土著和少数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但汉族的血统和文化是主流,不影响这个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的地位,这就是考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廉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潇 《人大研究》2006,(11):35-37
确立好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下简称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在宏观的伦理视域中审视廉洁文化建设及其作用,对于廉洁文化建设突破传统思维意识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一、政治伦理: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廉洁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以廉洁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感受、政治认识和政治规范的文化综合,它反映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精神,它是政治文化。廉洁文化的伦理准则规范着公共权力的配置、运行、制约和监督等一系列过程,促使公共权力保持廉洁。从政治结构分析,廉洁文化蕴含以下基本政治伦理:1.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任何执政党主导…  相似文献   

7.
周山东  吕锡琛 《求索》2011,(7):107-109
《道德经》之"道",从伦理秩序的维度而言,是《道德经》理想社会中的合理的秩序,其以精神性的形式内渗于《道德经》所设想的社会秩序之中,本质上是包含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自由意志秩序"。在《道德经》看来,要使"道"这种形而上的秩序落实为现实生活的秩序,不仅在于人们对"道"中所蕴含的秩序精神的自觉体悟与主观表达,调整现有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觉践履。《道德经》以"道"为核心的伦理秩序思想,为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树立了一个价值愿景,对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也有着独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即主体,唯有人有精神生活,有文化、有伦理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生活是文化与伦理的基础,文化与伦理是生活的核心与灵魂,文化与伦理建设要面向生活、民众与实践,美好生活必然依靠文化来塑造、伦理来引领。文化不仅塑造了生活,而且具有传递文明、规范行为、教化个体,凝聚社会的功能。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指导人们如何过上好生活,如何正确行动,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观念与规范,显然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文化自信、伦理觉悟不仅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灵魂与根本,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伦理建设的主体性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应该具有忠诚、廉洁、守法、理性等基本伦理精神,这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充分发挥的内在保障。从培育党员道德,将党员基本伦理精神制度化,形成积极的道德文化,以及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强执政党党员个体道德建设,为执政党伦理建设提供主体性保障,是加强执政党伦理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王继兰 《群众》2016,(1):63-64
培育和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既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又是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目标要求。前不久,扬中成功举办首届公益文化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全市文化建设体系,合成道德风尚建设的驱动力。激活道德建设"众能量"志愿服务与道德建设一体两面、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11.
刘勇 《当代广西》2010,(23):45-45
文化旅游产业是崇左市"四大建设"之一,对宁明而言最有可能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宁明县紧紧围绕花山岩画这一核心品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林开钦 《政协天地》2012,(10):15-18
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其中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经过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漫长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客家先民和客家民系,也形成了与汉族文化血脉相连的独特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失落的文明——客家传统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金芳 《台声》2005,(9):68-69
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地形成以后,独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应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单从客家服饰来讲就有许多特别之处。一般来说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白色为主,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普遍心理直接体现。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溶入了当地少数民…  相似文献   

14.
<正>赣南是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现有客家乡亲900多万人。赣南去台人员较多,丰沛的人脉资源和历史渊源,为赣州与台湾交流提供了独特优势。近年来,赣州立足自身优势,主打"客家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赣台交流合作。举办赣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也是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粹。客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民族精神的丰富的有益元素,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相融相通。这表明,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精神上具有深层次的同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新 《前沿》2012,(11):11-13,20
中国神话传说研究有两大核心观念,即中国神话"贫乏论"和"神话历史化"的问题,是构成中国神话研究中的"理论瓶颈",论文尝试应用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对此问题进行重新探讨,认为华夏社会结构中的巫术文化与血缘文化的精神之争、殷周礼乐文化的强势推进、诸子时代的理性改造正好对应或说明了布氏的长时段、中时段与短时段因素的重要性,而先秦神话传说的精神特质与文化走向与上述三种时段展开的线索密切相关,其中,作为华夏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它的精神源头先秦儒家对于中国神话传说的改造运动尤其值得考察,因为他们的文化认识不仅见证了华夏文化理性主义的文化胜利,也直接地规引了华夏文化对于神话传说的历史看法。  相似文献   

17.
花园塘遐想     
文瑞 《福建乡土》2010,(5):15-16
赣州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因有福寿沟、慈云塔、皂儿巷、南市街、宋城墙、廉泉、通天岩、东园古井等诸多的宋代景物而被誉为“宋代博物馆”,有“江南宋城”之称。更为奇特的是,赣州除了丰富的宋代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是中国八景文化、禅宗文化、理学文化、心学文化、客家文化的摇篮发祥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汀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美丽山城。独特的文化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点燃了“大美汀州”的梦想。“近年来,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创新理念,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着力推进大美汀州建设。”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日源深有感触地说。  相似文献   

20.
张丽丽 《求索》2013,(4):138-140
满清以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起了满、汉之间民族、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认同的冲突碰撞,其中文化认同是各种认同的核心问题。满洲贵族向慕汉族文化,尤其是康熙帝亲政后,积极学习儒家道义和汉族传统文化,"博学鸿儒科"即传达了康熙帝的诚意和热情。最终,满、汉文化之间求同而存异,形成了汉族传统文化为主,兼容满洲少数民族文化,进而整合出大概念上的"中国文化"、"华夏文化"、从而实现了满、汉文化认同的和谐。"博学鸿儒科"促进汉族士人对满清政治的认同意义非凡,同时也促进了清初诗歌创作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