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顺厚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观的历史”一文提出,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它既是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的社会逐步向全面发展的社会推进的过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制度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是社会的开化和进步状态。社会的开化和进步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同时它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五彩缤纷的极为丰富多样的图画。因此,文明的结构不仅可以从横截面来研究,也可以从纵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研究。从纵的方面看,文明与人类社会俱生。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在“人猿相揖别”的时候,人类文明就产生了。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理论,我们可把文明划分为原始社会文明、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从横的方面看,每个历史时代有不同性质和层次的文明。目前,普遍的看法是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一种意见是把文明看成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维结  相似文献   

3.
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它既是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的社会逐步向全面发展的社会推进的过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国民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既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又受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世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历史转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转折经历了一个过程,起点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转折。历史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转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改变,但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概括起来讲,是从半文明社会转到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可能速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实施权力制约是衡量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权力制约。由于历史-社会-文化及国情的不同,中国的权力制约具有自身的特点。从制度文明的维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权力制约的理念文明、规则文明、机构文明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权力制约制度文明的进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力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国民是社会人口与国家关系中构建起来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也是一种对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具有奠基意义的社会政治机制。中国于近代形成民族国家议题尤其是开启现代国家的构建后,将历史上形成的臣民转化为国民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政治过程,一路相伴而行并提供着基础性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国民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推进,并在改革开放后为现代化快速推进提供了积极的社会行动者。脱离了人口国民化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过程,尤其是由其塑造的国民身份,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及其在此框架下的社会构建和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今天,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在对自身文明进行重新塑造,并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中,进一步的人口国民化并塑造相应的国民,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8.
巩固 《党政论坛》2011,(3):11-13
已为党和国家放到治国理念高度的生态文明,意义深远。只有把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从关注党、国家乃至全人类命运的政治高度出发,我们才能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着同西方国家不同的背景,文明或文化的剧烈冲突、发展与平等的严重失衡、参与和秩序的难以协调,使现代化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殊为困难.总结历史经验,发展中国家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着眼于社会稳定的整体机制,科学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从增长到平衡、从威权主义到民主新秩序、从民族主义到价值整合,是当代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中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齐佳民 《学理论》2008,(5):38-39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将“弘扬法治精神”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民主法治建设领域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认识,标志着法制宣传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1.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走人治之路还是走法治之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法治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一条基本方针,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  相似文献   

12.
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为止以民族国家为成员的人类社会最大的共同体,是全球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全球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破除以往虚假的普遍性,重建真正的普遍性,这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这种新的普遍性即人类共同价值。从其本质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善”,是一种新的普遍性;从其产生和形成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历史地自然形成的;从其思维方式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以国家和民族主体间性不同于霸权理性的“交往理性”为核心,以“协商主义”为原则的思维方式;从其内在结构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包括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从其基本内涵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文化共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核心共同价值的构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人类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需要从新文化价值、新文明范式和新文化经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他指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的...  相似文献   

14.
192 1年 7月 ,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 ,但从 1840年以来屡遭列强欺凌的中国 ,出现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并震撼世界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历史主题 两大任务 双重使命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为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从明末清初开始 ,当欧美等国家先后进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并随之发生了科学技术的伟大革命、思想观念的伟大变革的时候 ,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 ,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堕落、盲目自大 ,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 ,特别是清朝后期 ,统治者更加腐败反动 ,造成中国落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 ,…  相似文献   

15.
李永胜  李渝萱 《求知》2022,(5):24-26
<正>文明是洞察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核心密码,也是透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述,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界定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从历史纵深和时代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与文明史价值作出了科学定位。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宽广视野看,  相似文献   

16.
李立 《学理论》2010,(26):80-8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作为当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文明成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很多国家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时的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时,民族性的问题就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在世界各国传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民族性品质,尤其是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超越西方历史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郭聪惠陈国胜人类社会正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文明发展的是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任何社会进步程度必不可少的标志,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密不可分。正确处理经济与政治...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关联性分析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相比,不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道路大相径庭,而且在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强调社会保障的权利义务机制,重视教会在社会救济中的重要作用。而东方国家强调家庭的稳定性,重视家庭保障功能。理解这些差异,就必须深入地分析东方与西方在社会结构、家庭结构方面的重大差异及其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结构的形式可能会因为某些外来文明的冲撞而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要么在长期历史演变中被吸收或同化,要么自然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主体解放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阐明了主体解放的历史发展进路:文明思维方式变革中自我意识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资本主义异化文明批判中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共产主义文明实践中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等环节。在主体解放思想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始终把推动文明的进步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彰显了人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应有的价值。深入把握马克思文明观中的主体解放思想,有助于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文明中个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1)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从较低阶段不断走向较高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从片面的、畸形的、封闭的状态不断走向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与自然愈加和谐、人的需求愈加多样性的过程。社会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这种不断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自由联合体"的最高追求,同时是顺应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面对历史与现实的不断发展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的历程中秉持完善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目标。鞭策着历代共产党人砥砺自我、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