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高鸿 《理论导刊》2007,2(3):42-45
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主体性哲学在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将人从中世纪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因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强调而陷入理论上的“唯我论”困境和实践中的人类中心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康雅倩 《理论导刊》2023,(3):18-24+43
近年来,数字治理以其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优势突破了科层制政府碎片化条块分割的治理格局,使治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尽管数字治理为国家与社会治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也陷入一定的主体性困境,如主体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主体意识发展受到阻碍以及主体隐私面临安全危机等。而科层制凭借制度性、专业性、科层监督机制等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数字治理的主体性困境。因此,可借助科层制,通过规范数字治理权力的使用边界,健全数据使用的科层制监督机制,建设以人为本、权责一致的数字治理科层制体系,破解数字治理主体性困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作用发挥关乎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农民主体力量弱化、农民主体地位架空、农民主体能动性的遮蔽化等主体性困境。基于对问题根源的分析,文章指出,通过宣传和教育激发农民文化建设的应有自觉,构建保护和发展农民主体性的文化建设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农村文化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当是化解这种困境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4.
网络参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实现网民民主、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形式。我国网络参与的不同类型主体之间仍然矛盾重重,并且主体的参与理念及其思维方式都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导致网络参与权实现的效度受限。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权实现的主体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参与主体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网络参与主体平等参与理念的困境;网络参与主体理性沟通和批判能力的缺乏。从司法与网络舆论的关系中,可以发现突破公民网络参与权实现的主体困境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新意见阶层"为主体的网民、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政治精英和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参与理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方式的困境,参与理念困境表现为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参与能力困境表现为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的冲突,而参与方式困境则表现为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读的新视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从这一视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出其困境产生的三大根源:对教育对象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对教育合力的忽视违背了人的社会性;对教育对象能动作用的忽视违背了人的主体性。基于这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超越在于满足教育对象的物质诉求、加强教育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重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路.现当代哲学家着力解决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然而,终究因为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出发点和本体论基础,重构了丰富的主体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种种困境,为主体性的重构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7)
高校学生管理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载体。传统学生管理在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正逐渐陷入主客二元对立、过程管理决定论、教育主体模糊等困境,使管理的教育功能不断弱化。主体间性学生管理以后现代主体间性思想为指导,将学生管理置于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中,从教育生成的视角构建管理主体之间交互对话的机制,使学生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体验中感悟、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不动”的困境延续到了乡村数字治理中,表现为乡村数字治理的官僚化、悬浮化、形式化和技术化,本质为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数字改造伴生的国家政权干预压缩了乡村自治空间,悬浮型乡村治理结构中干群关系的松散难以产生有效动员,以及农民自身数字能力贫困的制约,阻碍了农民主体性的实现。须通过还权赋能,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意愿、能力和权利,重塑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李静 《理论导刊》2013,(7):52-54
网络治理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它结合了第三方政府和协同政府的优点,强调在服务过程中公民应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网络治理强调主体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公共利益成为各个行动主体的共同追求,充分体现出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政治价值。但"理性经济人"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出现合作困境,"搭便车"效应也可能会导致参与困境,职责难以划分会出现责任困境,而公民直接参与则会危及代议制政府、政府空心化从而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所有的人带来同样程度的幸福感受,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贪污腐败、信仰危机等现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认同困境。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实质是人民主体论,实践旨归在于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来源于人民的认同。因而坚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分析方法,就是把是否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探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理论支撑,并以此作为提升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杨改红 《学理论》2015,(2):190-191
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对传统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扬弃与重构。无论是从摆脱传统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需要出发,还是从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或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分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都有其必要性。在主体间性视阈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做到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和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主体性。主体性教学改革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教师网络素养的水平、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平等互动的教育观、适应主体性教学的教学能力。基于网络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学改革开展的途径有:主动应用网络新媒体的理念、线下线上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整合网上网下资源与建设网络精品微课堂、建设特色专题网站并培育学生网络"把关人"。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兴起,既是人的发展产物,又是人的发展平台。人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是一种不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作为现实主体的人,又获得了网络主体的发展性。虽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其现实性上,人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网络社会中的人依然不能脱离特定的现实社会关系。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发展更是一种现实主体与网络主体的并行发展,本文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视阈对网络社会人的发展的本质内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冯春娜 《学理论》2013,(19):33-34
思想家们有关主体性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把主体性思想仅仅局限于精神领域,因而抽象地去研究主体性。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全面地拓展了主体性理论,主体性思想在其思想中主要包括实践主体性、认识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等四个方面。其中,实践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在总结他之前的哲学家有关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很强的社会现实价值。例如,在当代中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中,以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为视角便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16.
孙柳 《学理论》2012,(29):243-244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即创价效应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自觉。主体性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创价的目的,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信息客体的创造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价的关键,要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造开发;价值过程再创造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价的条件,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正一、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缺失当前我们追求的社会治理是一种社会多元主体的平等共治状态,体现了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和自为能力的发展,是人类协同应对困境与挑战的重要表现。"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社会治理无疑是自觉性最高的活动,在整个社会治理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杨淑琼  刘河元 《学理论》2009,(15):17-19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特征。这一理论要求“空巢”村农民主体建设要理清农民劳动力结构,定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宴尊重农民意愿,凸显农民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改变农民社会关系,确保农民主体自主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蓝江  方萍 《理论探讨》2006,1(6):166-170
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并不等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抛弃,实际上,马克思已经深刻地批判了抽象化的主体性,从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只能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缺憾的主体性。但这种有限主体性并非人存在的永恒状况,对其缺憾性的超越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即实现一种真正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向度和主体向度的综合,只有在两者的共同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才能被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杜铖 《学理论》2009,(27):252-253
本文从拉康关于主体及主体闻关系论述的角度,对于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原因进行分析。主体是无意识言说的主体,具有不断转换变动的特点,而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彼者的参与,主体在与彼者的欲望中获得主体性。因为哈姆雷特始终处于对彼者欲望的依赖中,当主体性受到冲击之时,重新确立主体性的过程导致了其复仇行动的延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