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苏洁 《党政论坛》2013,(18):44-45
环顾当今世界,地缘板块之变、国家转型之痛、发展方式之争、力量重组之显、有效治理之难无不表明,一个全球政治的“再平衡时代”已然到来。这种“再平衡”也成为亚太地缘政治环境的鲜明特色。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促动下,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都在推进自我版本的再平衡战略,传统意义上的“小国”也在努力找寻和利用新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2.
吴楚克 《党政论坛》2012,(20):20-21
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激发了周边与中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参与到遏制链条当中,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地缘安全挑战。我们的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突破美国的遏制战略,构筑中国的新地缘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3.
尹朝晖 《理论探索》2012,(3):117-120
地缘安全战略是孙中山国防及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孙中山将移民实边、兴建铁路、开发海南、经营亚太作为地缘安全的重点;主张陆海并重,发展空权;认为地缘安全是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之上,要将军队建设和军备研发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汲取孙中山的中国地缘安全思想,维护国家地缘安全,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指导思想,重视经略缘边、缘海地区;必须立足内陆,挺进海洋,发展航空,把陆、海、空兼顾作为中国地缘安全战略核心;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富国强兵作为维系国家地缘安全的物质基础;必须积极发展国防科技,把国防科技力作为中国地缘安全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上数千年一直是陆地国家,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海洋地缘政治从来就不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原因也不难理解,中国从来就没有计划要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只有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国家的时候,海洋地缘政治才会变得重要起来.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只是近来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发展的这一背景下,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地缘政治理论。在国际关系学说里出现了"地缘政治学"这个词和这一学科。中国从其地缘要素来讲是一个多元地缘政治国家,但纵观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被一直搁置。随着新大陆的开辟和融合,中国已经错过了"大融合"号的这一末班车,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世纪下的新全球竞赛中,中国应重新审视海权和陆权的关系,做到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移。  相似文献   

6.
德国经济:前景并不灰暗裘元伦1994年以及今后德国经济究竟将如何发展,笔者认为,这要取决干来自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对德国经济的压力得到多大程度的缓解。先说“东”,这里指的是德国东部地区。1990年两德统一后,资金大量从西部流入东部,1991年为13...  相似文献   

7.
王嵎生 《党政论坛》2010,(22):19-19
美国心中始终怀着一个“亚洲北约”的梦想,妄图巩固美日韩“铁三角联盟”和美日澳“北锚”和“南锚”的“铁杆联盟”,并以此为基点,经台湾海峡和东盟,直至印度,形成既可对付中国、又便于控制有关国家的“第一岛链”。这是美国国际战略棋盘上的“一条线”,它时隐时现,一直像幽灵一样在亚太地区徘徊。  相似文献   

8.
张丽华  姜鹏 《理论探讨》2012,(5):141-144
地缘环境变迁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观念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进而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与粮食安全政策的基本走向。地缘环境的复杂现状和大陆型地缘类属身份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战略选择路径,决定了我国仍需坚守高自给率的粮食战略选择路径。但随着东北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中国也需要在具体策略及战术层面上相应调整粮食安全的评估机制,构建东北亚地区粮食安全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最佳的平衡,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一块日趋势崛起的经济“洼地”卜云彤近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谈论:北有渤海湾,南有北部湾。环北部湾地区,既是我国东部沿海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也被舆论看好为2000年前后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有希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战场变为市场的地缘优势环...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地缘政治理论的海陆两分结构和毗邻国家为敌的区域结构逐渐失去解释力,传统理论对海陆两极差异性和区域内国家关系的悲观解释随着全球化和相互依赖进程的发展呈现出逐渐消解的状态,这使地缘因素中的合作倾向得以释放和发展。全球化时代需要新的地缘政治结构模式,这种理论应该否定以往地缘政治学中的冲突性观念,谋求在联合性的地缘政治观念主导下构建以合作与联合为主题的地缘政治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在全球层面上是海陆联合的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层次上则是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合。虽然国际政治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争斗的现象,但是合作的趋势应该是未来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海权之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中印三角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印度洋成为世界海权的"心脏",二是中国和印度崛起为欧亚大陆上新的地缘权势中心.由此,美、中、印三国的安全战略都聚焦印度洋,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围绕印度洋海权之争,三国在印度洋极力缔造均势,并为自己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09,(16):29-29
美国在地缘政治上一直以来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鲜为人知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围堵,不许中国购买资源与核心技术,只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垃圾债券和落后工艺。  相似文献   

13.
印度教民族主义是印度教与民族主义的复合体,其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上穆斯林和英国对印度次大陆长达数百年的统治形成的历史积怨,加之印巴分治和印巴冲突,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十分尖锐。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视穆斯林和英国人为“外来入侵者”,反穆斯林的复仇情绪高涨。印度教民族主义极富地缘政治想象力,试图恢复穆斯林入侵前“纯洁”的印度教国家“婆罗多-印度”,继而试图继承英属印度鼎盛时期的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大印度教帝国“统一婆罗多”。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甚至出现了将整个环印度洋地区都纳入印度版图,从而建立“联合婆罗多”的地缘政治想象。表面看似荒诞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地缘政治想象绝非单纯的妄想,而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宗教和民族情绪的反弹、印度国力不断增强背景下印度大国霸权扩张野心的体现。印度教民族主义地缘政治想象对地缘政治和中印关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4.
梁亮 《学理论》2009,(29):22-23
建立在对世界地缘整体格局的基本判断,和对地区层次的地缘现状的明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布什政府推出了新的地缘战略,确立了新的全球地缘构想,并且明确了调整后的地缘战略的利益指向。  相似文献   

15.
尹朝晖 《理论导刊》2007,15(6):90-93
无论是从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以及能源安全来说,中亚都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冷战后,中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争夺,展开激烈的地缘博弈。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必须采取相应的地缘战略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美博弈在朝核问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关键位置,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该问题的未来走势。中美围绕朝核问题的博弈存在目标的迥异、方式的不对称、动力的不同以及效果的差异。于美国而言,在朝核问题同中国进行博弈,既是试图继续维护由其与盟友共同构筑的东北亚区域安全体系,也是为了继续掌控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核安全治理的话语权。对中国而言,同美国博弈朝核问题,一方面是为自身国内社会发展营造安全健康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另一方面是为成长为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塑造稳定有序的周边政治环境。从当前看,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博弈呈现一种“双重领导”体制,但由于中美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国际合法性问题等而逐渐陷入困境。对此,中国提出“双轨并行”和“双暂停”的“两双”思路,为朝核问题走出困境提供了新方案。展望未来,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博弈还会持续存在,而“两双”思路能否取得共有的预期成效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对此问题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为维持其一超地位,极力从地缘政治上遏制迅猛发展的中国,而印度是美国越来越看重的抑制中国硕大的棋子,遂制定了"拉印制华"战略."拉印制华"战略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理论,"拉印制华"战略的实践会对中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中国要加强警惕.  相似文献   

18.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以血缘关系为基点建构中国村落社会的理想图景,忽视了事实上大量存在的以地缘为基础建立的村落。本文通过对江汉平原一个移民湾子的形成过程的考察,发现在血缘关系不发达的村落中,基于地缘建立的人情关系和互助关系是村落内部最为重要的两种社会关系,村落成为地域意义上的人情圈和互助圈,并形成一种与费老的差序格局具有显著差异的散射格局的社会结构形态。通过对地缘村落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考察,文章将地缘村落建构为一种与血缘村落不同的村落类型,并以这种类型建构为基础对中国村落进行地域划分,推进对中国乡土社会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许进 《各界》2010,(11):18-20
1948年,祖父许德珩在北京大学学生刊物上发表文章纪念五四运动。他在文章中写道:“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要并且已经跨越五四前进一步。我们不要追赶时代,为时代遗弃,而要把握时代,创造时代。是这样,今日纪念五四,才成为有意义的。”回想当年,在国家危急关头,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尹朝晖 《理论导刊》2006,(10):120-122
从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地缘政治理论关注的重点从海权、到陆权并进而到空权,从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到社会环境的关注,无不处于动态之中。除了世界图景的变化外,最大的驱动力就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缘政治理论也在不断丰富补充新的研究内容。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缺失“和”的理念,持有的是对立与冲突的思维模式,主张侵略和扩张,试图控制和征服,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西方的“个体本位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