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袁鹏 《党政论坛》2013,(4):17-17
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动了一年多,有得有失。虽在很大程度上对华形成了战略压力,但结果未必让奥巴马高兴。奥巴马外交团队中,对此也出现了反思,有人认为。‘‘亚太再平衡”片面地将中国作为最大对手,以此来塑造亚太格局,是不是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他们担忧,“亚太再平衡”有可能使美国陷入中日、中菲冲突的漩涡中,并不符合现阶段的美国利益。  相似文献   

2.
<正>从形式上看,奥巴马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政策似乎存在两点矛盾。一是在实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时已感力不从心:10年内缩减1万亿美元军事开支的立法规定与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军力迅速增长的评估难以平衡,在亚太地区与中国进行的经济领域博弈也受到国内经济低迷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在欧洲东部与俄罗斯进行的大规模地缘政治较量,冲击了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二是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3.
陈向阳 《党政论坛》2010,(20):19-19
近来,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加快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地缘重心”东移亚太,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加速崛起,中美力量对比及对亚洲的影响力“美消中长”,美国亦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中美互动聚焦亚洲,“中美如何在亚洲共处”已成当今国际关系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未来10年中国周边地区将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战略“塑造”的大棋盘 未来10年,亚太格局及中国周 边安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 化,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说,仍然可以套用一句老生常谈的俗话:挑战与机遇同在。 未来10年,中国周边群雄并起,5至7支主要战略力量将在亚太并存竞争,逐步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因发展速度不同步,到2010年,中国周边经济布局和力量配置将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上,印度有能力在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成长为经济大国;东盟、韩国经济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5.
2016年6月,欧盟根据其战略环境的变化制定了新的全球安全战略,其中展现出对亚太地区的鲜明政策调整。这种转向既立足于欧盟的发展需要,更着眼于亚洲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同时也受美国的亚太政策影响。从整体上来看,欧盟的亚太政策具有战略提升、规则至上、网络建构、实用原则与地缘政治色彩等不同特征。然而,其亚太安全政策的实施效果却面临着欧盟内部裂变、美国战略调整以及中国等亚太主要国家的战略回应等多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王缉思 《党政论坛》2013,(18):36-37
今日中国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上的全球定位可以说是“非东、非西、非南、非北”;换一个角度,又是“亦东、亦心、亦南、亦北”。中国处于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拥有与众不同的文明传统,是在人类历史上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名副其实的“中间国家”、“中央之国”,是缩小南北鸿沟的“桥梁国家”。比之于古代华夏秩序里的“中国”,今日中国的视角要宽广得多,站位要高大得多。似可根据这样一种全球定位来设想中国的战略大棋局。  相似文献   

7.
杨鲁慧 《理论探讨》2012,(5):10-14,2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结构性的重大调整,它无疑为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变数及不确定性,不仅导致东亚政治格局的变革,而且对中美关系格局和发展趋向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变革调整的前沿地带。这一切关系到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周边地缘政治稳定及亚太大国政治格局的重塑问题。美国战略东移对中美大国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中美双方陷入战略猜疑和相互认知的困境;双层权力体系架构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现象;东亚合作的重点和主渠道地位及作用将受到挑战。中美大国关系格局的战略选择需以它们特殊方式重建再平衡:把大国地缘政治上存在的竞争因素转化为合作协调的动力,扩大和深化中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建立最基本的"战略互信"来保障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建设中美大国间的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尹朝晖 《理论探索》2012,(3):117-120
地缘安全战略是孙中山国防及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孙中山将移民实边、兴建铁路、开发海南、经营亚太作为地缘安全的重点;主张陆海并重,发展空权;认为地缘安全是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之上,要将军队建设和军备研发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汲取孙中山的中国地缘安全思想,维护国家地缘安全,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指导思想,重视经略缘边、缘海地区;必须立足内陆,挺进海洋,发展航空,把陆、海、空兼顾作为中国地缘安全战略核心;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富国强兵作为维系国家地缘安全的物质基础;必须积极发展国防科技,把国防科技力作为中国地缘安全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9.
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国崛起的成功同地缘政治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在美国崛起的实践中,以马汉、斯皮克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成功崛起和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南。而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更深远的蕴涵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军红 《瞭望》2013,(51):7-7
安倍二次执政后,试图在经济和安全两大战略上扳回因美亚太再平衡战略导致的地区力量失衡和日本地位下降的被动局面。.在经济上提出“安倍经济学”,推进日本经济复苏:在安全上则扯出“积极的和平主义”旗号,策动“国家安全保障会议”,  相似文献   

11.
张丽华  姜鹏 《理论探讨》2012,(5):141-144
地缘环境变迁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观念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进而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与粮食安全政策的基本走向。地缘环境的复杂现状和大陆型地缘类属身份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战略选择路径,决定了我国仍需坚守高自给率的粮食战略选择路径。但随着东北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中国也需要在具体策略及战术层面上相应调整粮食安全的评估机制,构建东北亚地区粮食安全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最佳的平衡,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09,(16):29-29
美国在地缘政治上一直以来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鲜为人知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围堵,不许中国购买资源与核心技术,只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垃圾债券和落后工艺。  相似文献   

13.
何亚非 《党政论坛》2014,(14):40-40
三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美国将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美国投棋布子,从大规模增强在亚太的军力部署,到积极推进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谈判(TPP),再到在中日钓鱼岛之争中站在日本一边,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明显。  相似文献   

14.
尚月 《党政论坛》2011,(2):24-24
在加强与西方“友好”关系的同时,俄罗斯对其地缘政治核心利益区——独联体也展开攻势,俄罗斯正悄然“收紧”独联体。  相似文献   

15.
李家成 《学理论》2010,(18):26-27
脱胎于盎格鲁-撒克逊政治文化的英美系决定论传统,在西方地缘政治研究中,体系庞大、声名显赫、地位卓著。它着眼于从技术发展赋予不同地理空间以显著战略价值出发来考虑地缘政治问题,并把国家的自然环境条件看做是决定国家命运和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通过梳理它的现代演变轨迹,来昭示未来理论发展,其巨大意义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6.
尹朝晖 《理论导刊》2006,(10):120-122
从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地缘政治理论关注的重点从海权、到陆权并进而到空权,从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到社会环境的关注,无不处于动态之中。除了世界图景的变化外,最大的驱动力就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缘政治理论也在不断丰富补充新的研究内容。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缺失“和”的理念,持有的是对立与冲突的思维模式,主张侵略和扩张,试图控制和征服,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西方的“个体本位主义”。  相似文献   

17.
苏丹是非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被一分为二,不仅是苏丹地缘政治的悲剧,同时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版图日趋碎片化趋势的最新写照。  相似文献   

18.
魏民 《党政论坛》2011,(14):4-4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打着“重返亚洲”的旗号,美国从经济、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加强对亚太地区的投入。美亚太战略调整初期似乎进展顺利,但实际上,美亚太战略的结构性矛盾正逐渐显露,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令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推出的重大对外战略举措之一。尽管在提法上美国政府几经变更,从“重返”亚洲,到“战略东移”,再到2012年初的“战略再平衡”,但其核心含义始终如一,就是在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0.
赵洪艳 《学理论》2012,(24):15-16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临太平洋东岸;中国地处东亚,临太平洋西岸。两国地缘关系密切,在亚太地区利益相关。所以,美国的亚太战略对中国的安全也就有着必然的影响。本文以地缘理论为基础,以现实亚太形势为依据,分析了美国的亚太战略新走势及对中国经济、军事、外交安全的影响,从而阐述中国的亚太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