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斯科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布坚科专门研究科学共产主义问题,近年来对有关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摘录他们的一些观点: 一、“是否需要重新发明一个社会主义?”布坚科认为,目前不是要重新发明什么,而是要深入细致地揭示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在  相似文献   

2.
1985年春,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不久,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去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他对这一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并得到代表大会的确认,成为苏联进行改革的行动纲领。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改革时指出,不单是要在经济领域里进行改革,而且还要“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和完善社会关系,“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东西”。换句话说,苏联的改革还包括政治、社会以及其它一切领域。他还强调,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要“加深社会主义民主”。为实现全面民主化,他把“公开性”的原则,看作“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创造性和参加管理”。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公开性”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公开化,即党政各级机关要定时向人民群众报告自己的工作,通报信息,而人民群众有权对各级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并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的命运取决于俄罗斯社会和俄罗斯文化。自由和物质丰裕的两难论题贯穿俄罗斯的全部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自由,但是夺走了俄罗斯人的面包,俄罗斯也就不需要改革带来的自由。离开这个两难论题,不能理解俄罗斯发生的事。"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个词组是弗罗洛夫想出来的。他提出来,戈尔巴乔夫同意了。改革的反对者是教条主义者,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是一个非常善变的人,最大的缺点是懦弱,容忍权力的丧失。戈尔巴乔夫把精力集中在做总统上,把党扔给了其他人,党的发展失去控制。党就像一个原子反应堆,它在工作,而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戈尔巴乔夫等为反应堆服务的人跑掉了。没有人调节、控制,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相似文献   

4.
1990年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在此之前他还曾获意大利“菲乌吉奖”。两个奖共得到116万7000美元。1990年12月1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将部份奖金捐赠给保健事业,首先给儿童保健事业。这位总统还告知说,国内外出版他的有关改革的书的所有稿酬为一百万卢布和85万美  相似文献   

5.
1989年底和1990年初,东欧发生政治大地震,各国纷纷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许多国家打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随后,社会主义的第一块阵地——苏联也在戈尔巴乔夫推行全面政治经济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后不久而瓦解。由此,人们自然把苏东剧变与民主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矛头直指民主社会主义和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各派社  相似文献   

6.
说戈尔巴乔夫是“制度内”的改革者指的是,他在现有政治文化范围内工作,通过现行的制度逐渐进行变革。他的变革想法是用马列主义言词来表达的。然而,他的思想是受马克思早期关于社会主义想法的影响,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自由必须与团结一致相协调;必须超越个人自我发展和集体公益所强加的制约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苏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几乎完全忽略了。戈尔巴乔夫似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这种社会主义与长期激励苏联社会的共产主义不一致,而且与共产党统治的依据也不一致。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摆脱了共产主义精神气质和目的论,认为共产主义造成的破坏后果如此巨大,以致必须  相似文献   

7.
一、苏联意识形态工作改革的概况 1.积极实行公开化原则 1977年的苏联宪法中明文规定:“扩大公开原则”是苏联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公开原则”跟戈尔巴乔夫的名字连在一起,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提高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戈尔巴乔夫主张党和国家“应当将更多的事公诸于众,我们的人应当知道劳动集体、区、市、州、共和国、全国正在发生的一切。”第二、让人民有充分的机会公开发表意见。戈尔巴乔夫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人民自己的事情”,因此,有必要让群众公开讨论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苏联国内开展了广泛的改革。这次改革规模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苏共领导人多次强调,这次改革具有革命性质,但又指出,这决不意味着要改变苏联社会制度的实质,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原则,铲除与这些原则格格不入的东西,并为有效利用社会主义的巨大潜力创造条件,戈尔巴乔夫把这次改革的实质概括为两句话:“多一些社会主义,多一些民主”。笔者认为,了解苏联目前开展的改革的实质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评价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争论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是在彻底否定原苏联传统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改革浪潮中,以及在1992—1993年俄罗斯总统与议会激烈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在,俄罗斯“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需要在今后加以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0.
许多外国人和中国人,不论他们是不是研究苏联问题的,都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改革苏联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取得什么结果?对此,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作了简要的阐述。他写道,“从原则上我可以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是清楚的。这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尽管这种答复可以说是笼统的、含糊的,然而,对我们说来仍然不无启示。我们发现,这种总的提法与  相似文献   

11.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病逝,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继任。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的两年多里发表了几十次报告和讲话,其中不少涉及国际问题,但是他把重点放在国内问题上,放在“集中力量完善国家的建设工作”上。如果说这位克里姆林宫新官上任之后也有“三把火”的话,那就是:在被称之为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苏共中央四月(1985年)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的《关于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和  相似文献   

12.
(1988年5~6月)联学苏哲期期期,翻八、︸4O八OORO八QU OU苏联科学哲学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战略部署陈建国当前苏联社会改革中的哲学研究阎献晨关于斯大林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对抗性矛盾问题—在全苏“哲学与 生活”讨论会上的发言(苏)布坚科社会积极性和个性的形成(苏)波里卡诺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查理斯、泰勒的讨论(苏)麦基社会主义进步中人的因素:实质与问题(苏)莫扎伊斯科瓦等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衣俊卿社会主义前景与空想社会主义意识(苏)巴塔洛夫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民德)马克思豪森社会科学情报学术情…  相似文献   

13.
“改革的成就在决定性程度上依从于我们的干部多么迅速和多么深刻地领会变革的必要性,多么创造性地和目标坚完地把党的路线贯彻到生活中去。”戈尔巴乔夫的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他对干部问题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成败确实决定于干部,决定于干部对改革路线的贯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调兵遣将,从中央到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撤换了大批中上层干部,其目的就是要排除阻力,选拔“目标坚完地”贯彻改革路线的干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戈尔巴乔夫的干部路线渐趋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苏联改革两个阶段分为两部分来论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1985—1989年的兴盛时期和1989—1991年的衰落时期。 转轨开始:理论与口号 改革概念和基本内容:1983—1984年当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第二、三把手时,他的文章和讲话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改革”一词首次出现在1984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农工综合体经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改革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50、60年代流  相似文献   

15.
苏联改革国内制度的意图和苏联外交和安全政策中方向的变化反映出莫斯科的“新政治思维”。伴随而来的还有共产党体系的深远变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成员中一场艰难的改革进程。莫斯科继续断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是积极分子之一。然而,戈尔巴乔夫在27大上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争取共同目标的斗争与“一致性”、“等级制”或“一党拥有垄断真理的主张”毫无共同之处。戈  相似文献   

16.
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的整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在略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历程和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对这些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特征和意义作一简要的分析与评估。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其上台不到一个半月后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了题为“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及有关筹备和举行代表大会的任务”的长篇报告。这个报告全面阐述了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首次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描述了这一加速发展战略的主要精神。不仅如此,在这一报告中戈尔巴乔夫还耐人寻味地既“重申党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和随后的历次中央全会上制订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九次代表大会(1981年7月)制订了同社会协商、国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加上了“斗争”二字,即协商、又同反对派作斗争。1986年6月29日召开的十大会场的标语为:“十大——创造性地继承社会主义改革,协商斗争的政策”。十大强调九大路线不变,并要进一步使之完善。  相似文献   

18.
1996年7月一8月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 前苏联日本进攻苏联的图谋是怎样被挫败的—记在中国抗战中的苏联远东情 报机关王昌滨摘译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二马坚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投靠美国的(下)金大辛列宁的“一国两制”设想聂运麟列宁论利用资本主义薛新国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误区王军斯大林和毛泽东—一位前苏共中央机关中文翻译的回忆谢德明空中女杰—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女飞行员钱云山、王幼庭编译功过参半的苏联元帅—铁木辛哥退役克格勃重操“旧业”多章平改革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  相似文献   

19.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研究》2002,(1):29-34,53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背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为了推行他的改革措施,对苏联干部队伍作了全面整顿。他通过在理论上阐述整顿干部队伍的原则和在实践上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苏联干部队伍出现了一个新局面。研究戈尔巴乔夫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加强我国干部队伍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