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3年9月13日,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中心、教育部重点课题“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主办的“华侨华人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民族学所和社会学所、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和曼彻斯特大学的专家学者2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论台湾当局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台湾当局的华侨教育政策庄国土台湾当局历来把争取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作为“基本国策”,推动和控制华侨教育向来是其侨务工作的重心。台湾当局的华侨教育工作分为岛内和岛外两部分。岛内工作主要是吸引侨生来台升学,岛外工作主要是推动和控制海外华侨教育。本文试就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华侨华人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不仅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与管道,同时也是新世纪中国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人。那么,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展如何?华侨华人研究面临着哪些问题?他们对中国外交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这一群体对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有何影响?另外,华侨华人研究与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有着何种联系?为此,本刊特约记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赵思洋就上述议题专访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张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历史和理论、东盟问题、跨国移民及华侨华人等,著有《冷战与内战:美苏争霸与国共冲突的起源》《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为什么是"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等。  相似文献   

4.
暨南大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崇高使命,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培养和造就人才。建校至今,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31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为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侨心、开启侨智、汇聚侨力,为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160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664人,研究生11469人;在校华侨华人、港澳台和留学生11634人,其中台湾学生723人。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汇聚在一个共同的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因素。如果我们将太平洋彼岸的中美关系视作是“大两岸关系”,那么台海之间则是一种“小两岸关系”。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就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缓和。大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常常根据自己的国家战略利益来制定自己的对华政策,从而不时涉及小两岸关系。小两岸关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南方华人移民社群研究中心于2001年9月26日~28日在该校举行了“华人移民社群的移民身份与少数民族”(Migrating Identities and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ese Diaspora)的小型国际研讨会。来自澳大利亚、中国、英国、美国、西班牙、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提交了23篇论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博士应邀参加了研讨会,他的论文介绍了中国学者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统目标国(地)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和南非华人人数和性别的动态统计,可以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非洲华人的增长成为一种常态,在人口变化方面有三种表现,即华侨华人增长出现三次小高潮,华侨华人的性别比例逐渐平衡,老一辈华人中持有中国国籍者日益减少。近年来,尽管大量非洲华人返回中国,但在非华人人数的减少只是暂时的。目前,中非经济关系的基础有望从贸易转到包括贸易、投资和金融等多方位合作,中非产能合作基础上的投资加强,中非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的促进,大部分非洲国家仍愿以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外资,因此,非洲的中国移民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和美国而言,中美关系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的Et益强大,美国将中国视为“21世纪最大竞争对手和挑战者”的倾向性日益上升,这就使得中美关系经常因偶发事件而产生大的波动。而鉴于美国对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良好中美关系的建立将有助于中国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因此,加强对美公共外交,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成为中国对美外交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国际展望》2021,13(1)
2020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中美教育基金共同举办“从不同视角看中美关系未来”视频研讨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东晓院长应邀参会并做主题发言,这里是部分内容。首先,当务之急是重建中美关系的共同基础。中美关系的原有框架已被打破,容易失控并且受到日益增长的双边具体争端和分歧的冲击,亟需重建新框架。包括即将执政的拜登政府在内,美方似乎以“对华战略竞争”为指导原则来推行其对华政策,而中方则致力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双方对中美关系框架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距。是否可能在新的共识基础上,构建中美关系新框架?我们不应将中美关系框架简单概括为“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竞争”之类的说法。中美关系极为复杂和多面化,在一些领域表现为零和关系,在另一些领域却表现为正和关系。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合作是一种战略必需。两国必须登高望远、胸怀大局。构建中美关系新框架须重申中美合作的战略价值,在抵御全球系统性风险和危机方面,中美两国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与东亚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先生所称:“中美关系是东亚地区最关键的双边关系,稳定的时候,整个地区就会平静无事,紧张的时候,整个地区也会不安定”。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中美关系所发挥的稳定作用,中美关系的健康因素日益居主流地位并呈上升趋势。但也要指出,东亚的危机和安全隐患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美关系的矛盾与欠缺。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置中国的主权和国际法准则于不顾,视台湾为“独立”国际行为体,制定其对台政策、发展对台关系,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变和发展,以中美关系正常及冷战结束为分界点,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分析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因素及其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更好地处置中美关系及台湾问题。一、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到60年代末,是美对刍政策和美台关系逐步形成发展时期。美国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图谋永久分离台湾,在国际上大搞…  相似文献   

12.
肖枫 《当代世界》2013,(1):30-31
近年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中国周边热点迭出,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挑战,中美关系走向引人关注。有人认为,美国对中国已转向“战略遏制”,正在竭力“围堵”中国,中美关系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2月11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七届“首都高校研究生国际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与国防大学六所高校的研究生就“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这一主题,针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中国加入WTO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4.
杨洁勉 《国际展望》2023,(1):1-23+153
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并延缓自身衰落,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安全威胁”,推行所谓“全政府”和“综合威慑”的对华战略。准确认识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需要把握其哲学思想、历史观、世界观以及战略理论等思想根源。美国根深蒂固的“天命论”和“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及对丛林法则的信奉,导致其形成了唯美国独尊的历史观,建立了固执己见的当代史观和自恋式的未来史观。美国从零和博弈和二元对立思维出发,形成了偏执地树立假想敌的政治安全观和“重利薄义”的对外关系理念。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霸权,并在当前的背景下加速了其自身的衰落,将中美关系推向竞争甚至对抗。中美关系影响世界的未来走向,和平共处应是中美两国基本的相处之道。中国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全方位、综合性地应对和塑造中美关系,在物质和精神、实践和理论、战略和政策等多层面与美国进行建设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在毛泽东、邓小平、尼克松、福特、卡特等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至今已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值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回顾中美关系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前景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美关系的性质,深刻把握中美关系的走势。  相似文献   

16.
王帆 《当代世界》2009,(1):36-37
中国人喜欢用三十年作一个时间段的划分,这大概缘于那句古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在提醒人们注意到时事变迁。中美关系风风雨雨过去了三十年,未来的三十年,中美关系前景如何,耐人深思,也令人关注。过去三十年中美关系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离国际和平的需要和两国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可以确定的是,中美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相似文献   

17.
王帆 《当代世界》2008,(3):50-52
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正呈现出缓慢的嬗变,中美之间不再是敌手,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手,“非敌非友”也难以界定中美关系联系的性质。中美关系正呈现出涵盖对手与朋友的复合性质。作为中美关系新的阶段性发展,其未来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既可能退为对手或敌手关系,也可能提升为真正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美国强化对华人权外交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外交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正式对中国提出"人权问题"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头10年里,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人权似乎扮演的只是受忽视的,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开始强化对中国的人权外交,从而使人权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战后,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马尼拉当局视菲共与华人为菲律宾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菲律宾政府为此采取高压政策,镇压菲律宾共产党的同时推行排华政策,台湾国民党也得以乘机控制菲律宾华人社会,致使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共产主义运动再度沉寂和菲律宾华人左翼的衰落,加剧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动摇,延缓了战后菲律宾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简评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评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调整许世铨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最敏感的问题。1995年6月后,中美关系跌落到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即是因美国政府准许李登辉到康奈尔大学“访问”引发的,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一度背离了6届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