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左克 《先锋队》2010,(3):40-48
官员作秀,是作风不正、操守不严和浮夸不实、弄虚作假的表现:对贪官来说,其作秀,更多的是为了包装,“表演”的目的是欺世盗名,以博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贪官往往是一边作秀一边贪腐,并边腐边升,性质十分恶劣,危害非常严重。自然,一经落马,贪官作秀也往往成了笑柄。  相似文献   

2.
王翔 《党课》2006,(12):42-45
一些大大小小的贪官们,时不时地要表演一把、“作秀”一番:明明是视钱如命、贪得无厌,却要装成超凡脱俗、两袖清风;明明是好色之徒、男盗女娼,却要装成正人君子、道貌岸然;明明是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却要装成正直无私、清正廉明……揭示一下贪官的作秀伎俩,对我们认识其“庐山真面目”、揭露其腐败行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叶丽雯 《党课》2008,(5):70-73
现在的贪官们大都学会了一套“包装”、“作秀”的本领,开始还真是欺骗了许多善良的老百姓,可随着腐败分子一批一批被揪出来,他们“包装”、“作秀”的骗术也大白于天下。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识“假”的本领,有人专门把这种现象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4.
官员作秀,是作风不正、操守不严和浮夸不实、弄虚作假的表现:对贪官来说,其作秀,更多的是为了包装,表演的目的是欺世盗名,以博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贪官往往是一边作秀一边贪腐,并边腐边升,性质十分  相似文献   

5.
赵帅 《党课》2009,(1):70-72
大凡贪官都会这样两手:作秀与作孽。当他们在台上的时候,讲起话来装腔作势、装模作样,虽然有时因为表演得过分而露出了破绽,但善良的人们顶多也就认为他们是在作秀。只有当他们锒铛入狱时,人们才恍然大晤,原来他们在作秀的同时,也在作孽。  相似文献   

6.
第二部分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大、最烈的腐败 第三章 贪官发迹之谜二: 善于"包装",精于"作秀" 人们常常感叹,"包装"、"作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包装"、"作秀"具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先锋队》2011,(9):64-64
“画外音”:近年来,一些“夫唱妻和”的违纪违法案件频频发生,贪官在台前作秀,贪妻在幕后收钱。企图欺骗组织、人民。逃避法纪惩处,结果是既害个人,又害家庭,更危害社会。其实,在那些敛财的官太太们当中,一些人是能够认识到贪污受贿的法律后果的,只是一时经不起诱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陈鲁民 《唯实》2009,(6):94-94
在中国历史上,说朱元璋是反腐败最坚决的皇帝,恐怕没人抬杠。他不仅发明了“剥皮揎草”的酷刑来惩治贪官,还推出“四菜一汤”模式来教化官员。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的食谱里,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说明他的反腐倡廉还不是作秀,自己真是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期来,干部中出现的“作秀”风使干部的形象受到损害。对于干部到底是“作秀”还是“做事”,人们往往也一时难以区分。所以,即使是真做事的干部,人们也会怀疑其动机。甚至许多干部只要做事,就有人说是“作秀”。有的干部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则被认为他是想往上爬,是“作秀”;有的干部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则被认为是“标新立异”,是“作秀”;  相似文献   

10.
苏北 《共产党人》2006,(23):54-54
贪官,古今有之,但古今贪官都不一例外地与“权”、“钱”、“淫”、“盈”四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权”。古今贪官,首当其冲的就是贪权,没有权,贪官们就不可能达到贪脏枉法,欺压百姓的目的。有权,使有了一切。于是,贪官们削尖脑袋,钻天入地都要弄到“权力”。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  相似文献   

11.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12.
“会作秀的能当官,会当官的善作秀,”这是人们对“官秀”的讽刺和戏说。戏言有时往往是真言,当今“作秀”实乃一些为官者的“入场券”、“护官符”、“升官梯”。所谓“作秀”,就是只做表面文章,只搞虚假动作,只摆花架子,凡事不来真的,不讲实效,不求实绩,图的是场面热热闹闹,气势波澜壮阔,人情关系言笑晏晏,情意融融。总之是把心力花在表面上,把气力使在形式上,把智慧耗在技巧上,把意图用在取悦领导上,把目标定在高升上。“作秀”是做给人特别是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看的,比如:有的干部为装饰门面,昭彰功绩,把所谓的“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廉政风暴揭出了一批贪官,人们在翻阅他们的犯罪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贪官,都与“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美女”或者是贪官们享受的工具,或者是把贪官拉下水的诱饵,或者是与贪官沆瀣一气成为贪官鲸吞国家财产的帮凶。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美色伴贪官”现象。产生“美色伴贪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做一点透视。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利润效应”…  相似文献   

14.
贪官腐败还有“艺术”吗?有的。否则,昨天做贪官,今天被查处,岂不短命?为生存发展而“适应形势”,贪官也就讲究起“艺术”来了。  相似文献   

15.
韦芳 《党员文摘》2006,(7):22-22
这几年国人特别爱用“作秀”这个饲。鳊洋海啸丁磊捐了一千万元是作秀,蒙牛老总拿出个人财产市值一个亿成立老牛基金会、杨澜和丈夫共同捐出阳光卫视50%的股份用于慈善事业被认为是作秀;就连最近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大学生独自一人穿越七省一市历经千辛万苦调查“三农”问题,也被一些人扣上作秀的帽子。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2011,(18)
画外音:近年来,一些夫唱妻和的违纪违法案件频频发生,贪官在台前作秀,贪妻在幕后收钱,企图欺骗组织、人民,逃避法纪惩处,结果是既害个人,又害家庭,更危害社会。其实,在那些敛财的官太太们  相似文献   

17.
贪官之言,位高权重之时,往往是豪言壮语;组织审查之时,往往是巧言辩语;身陷囹圄之时,又住往是真言悔语。贪官之言,常为花边新闻,多为饭后谈资,然而贪官言权力、金钱亦不失有“精彩”“独到”之处。今摘录几段贪官之“精彩”语言,加以点评,让大家换个角度看看贪官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8.
杨涛 《党建文汇》2008,(10):28-28
尽管贪官语录一直被人关注,但是,贪官们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关注其语录的本意。因而,依然屡屡出现贪官“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笔者总结一下2008年贪官们“发表”的语求,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海军在《天津支部生活》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一段时期以来,干部中出现的“作秀”风使干部的形象受到损害。对于干部到底是“作秀”还是“做事”,人们往往一时难以区分。所以,即使是真做事的干部,人们也会怀疑其动机。甚至许多干部只要做事,就有人说是“作秀”。有的干部兢兢  相似文献   

20.
谁害了贪官     
不少贪官因“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东窗事发。有人扼腕叹息,甚至破口大骂:如果不是某某不仗义,乱“咬人”,某某贪官不会丢了乌纱,更不会身陷囹圄。 到底谁害了贪官,人人心知肚明,不值得一辩。但颠倒黑白的议论却颇有市场,其中不乏贪官的亲信、好友,也有与贪官素昧平生,不带瓜葛的党员、干部,他们有的凭着庸俗的感情替贪官鸣冤,有的带着浓浓的江湖气习为贪官叫屈。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危害都显而易见,令人深思:一是混淆是非,道德低下。给贪官送礼、行贿或者与贪官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已经大错特错。事发后再守口如瓶,“坚贞不屈”,那就错上加错,指责检举人、揭发者“不仁不义”,既为法纪所不容,也有悖于“明礼诚信”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